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基层信息 > 内容
9月26日上午,刘半农记忆馆在焦溪古镇南街正式开放并举行主题文化座谈。
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陈志良,市新闻传媒中心(市现代传媒集团)党委书记、主任、董事长王文一,市委网信办副主任魏火军,区委副书记陈海元等领导出席活动。
据了解,记忆馆筹建历时一年多,馆内设有“她在焦溪——刘半农文化主题展”。场馆以“他·遇常州”“她·在焦溪”“ta·响神州”为叙事脉络:“他·遇常州”讲述刘半农坎坷家世、常州求学与上海求索经历;“她·在焦溪”则还原其在焦溪西校执教时萌生创造“她”字灵感的过程;“ta·响神州”展现其歌谣运动、实验语音学研究、西北科考等多领域成就。
刘半农在焦溪的经历意义深远,尤其“她”字的创造影响至今。1917年初,他在焦溪西校任教时,因英文“she”无对应中文代词,萌生创造专指女性的“她”字想法。经与《新青年》同仁探讨,他坚持这一创想,1920年发表《“她”字问题》系统论证其必要性。后经鲁迅、胡适等文人实践,1935年“她”字被正式收录《国音常用字汇》,成为规范表达,为中国女性立言立位,成为深刻影响现代汉语的文化符号。同时,他那首脍炙人口的诗歌《教我如何不想她》,不仅展现了其深厚的文学功底,更传递了深切的家国情怀,至今仍是常州城市形象的主旋律。而在焦溪西校教书期间,刘半农积极向《新青年》投稿,发表了《我之文学改良观》等一系列重磅文章,与陈独秀、胡适等一起掀起了新文化运动高潮,被时任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慧眼发现,便破格聘用常州府中学堂修业的刘半农到北大做预科国文教授,自此,刘半农更加扎实做学问,苦心钻研,成为了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
“记忆馆的开放不仅是对先辈的纪念,更能让年轻人理解新文化运动的精神内核。”焦溪古镇发展保护中心副主任汪春义表示,记忆馆将成为研究刘半农的重要基地,以及青少年感受文化传承、树立家国情怀的“生动课堂”,未来将通过更多活动让“她”字背后的平等理念与创新精神持续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