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基层信息 > 内容
2025年9月26日,兰陵中学联合兰陵司法所、工一社区社工室、围炉问法工作室开展《预防“网络沉迷”,树立科学网络观》的主题普法课程。律师徐健将青少年网络行为分为网络游戏、网络言论、网络交易三个板块进行解读。
首先,徐健从心理角度剖析青少年为什么“沉迷网络游戏”。网络游戏通过设定付出时间、金钱就能获得对应的“升级”“强大”的回报,积极运用“责任感”与“自由”吸引与绑定青少年的关注,获得青少年的喜欢。徐健指出,在家庭教育工作中,如果父母对子女的关心、爱护、陪伴时间与质量予以提升,能够有效帮助孩子控制“沉迷”,缺乏陪伴、交流与关爱,孩子必然会被推向网络的“自由世界”。
其次,徐健对青少年的网络言论进行了重点解读。运用朋友圈诽谤他人、发布恶意p图制造谣言、微信群辱骂同学、网络发布反社会言论等典型案例,明确告知青少年网络不是法外之地。
再次,徐健通过网络游戏装备交易、网络游戏装备“投资炒作”两个案例,向青少年展示了最新网络诈骗行为、网络投资理财行为的风险。他指出,我们都是普通人家的孩子,几乎没有渠道获得所谓“先人一手” 的“发财信息”,基本上轮到我们普通人的“发财机会”,已经是最后一波韭菜了。为防止被割韭菜,最好的方式就是树立“天上没有馅饼”的理念,牢记幸福美好的生活靠双手奋斗获得。
最后,徐健用《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相关条文解读作为普法课程的结束语,为青少年们强调了法律意识与规则意识。青少年“沉迷网络”是《预防青少年犯罪法》中明确规定的“不良行为”,应当获得干预与引导,通过普法宣传,教育青少年预防沉迷网络,不是说让青少年不用网络,而是要科学的、合理地应用网络,忍住诱惑,学好知识,真正成为有素质的“网络达人”。
“什么时候干什么事,我们现在的任务是读书,只有现在读好书,长大了我们才有机会运用网络去做奉献社会的事情。”兰陵中学的青少年说:“好饭不怕晚,青春时间的浪费才是真正丢掉了人生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