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 > 重点领域公开 > 政策解读 > 内容
一、起草背景
“十三五”以来,天宁教育聚焦“公平”和“质量”,大力推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教育改革与发展取得了重要成就。“十四五”是我市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起步期,也是乘势而上、赢得新一轮发展机遇的关键阶段。从时代发展趋势、人民群众期盼、教育发展要求和天宁教育区情看,天宁教育改革与发展将在全区经济社会发展中处于前所未有的重要地位。
为更好地贯彻市委“532”、区委“3511”发展战略,落实“常有优学”总目标,更好地推进天宁教育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据《常州教育现代化2035》和《常州市天宁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区教育局结合我区实际,编制了《天宁区“十四五”教育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
二、起草过程
在起草过程中,重点参考了《常州市“十四五”教育发展规划》,征求了各板块以及编办、发改、财政、人社、自规等多部门的意见,现提交区政府常务会议审议。
三、核心内容
1.坚定政治信仰,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加强思想政治引领。坚定政治信仰,强化政治领导,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强化基层组织建设。全面推进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认真落实“三会一课”、组织生活会、民主评议党员等制度,实施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压紧压实教育系统各级党组织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扎实做好警示教育和日常监督。
2.丰富各类资源,推动教育优先发展。优化教育资源布局。实施《天宁区“十四五”学校建设行动计划》,促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持续推进老城区学校改造,加快学前教育项目建设。提升学校装备水平。加大教育教学设备、教室标准化建设、安防设施投入,中小学基本达省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标准Ⅰ类标准,80%幼儿园达省幼儿园教育技术装备标准Ⅰ类标准。加大教育经费投入。进一步向薄弱学校、薄弱环节和改革发展重难点问题倾斜,稳步增长学前教育生均公用经费,义务教育生均公用经费财政拨款标准高于省定标准20%,用好树人教育基金会。
3.坚守公平优质,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发展普及普惠的学前教育。深入实施学前教育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加强科学保教,课程游戏化区域推进覆盖率100%。以新一轮幼儿园主动发展项目研究为抓手,助推幼儿园主动发展。着力增加2-3岁婴幼儿普惠性托育服务资源供给。推进优质均衡的基础教育。深化集团化办学2.0版本,大力振兴乡村教育,确保符合相关入学政策的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公办学校全吸纳,加快融合教育资源中心建设。理顺“公参民”义务教育学校体制机制,进一步规范民办义务教育发展。构建开放融通的终身教育。大力推广移动学习、体验式学习,完善“社区教育+”模式,争创一批省级、市级社区教育特色品牌。充分发挥区老年大学的引领作用,推进各级老年大学资源共建共享。
4.落实立德树人,促进学生全面成长。完善育人机制。推进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联盟建设工作,加强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建设。推进中小学品格提升工程,完善关工委工作机制。健全五育并举。探索五育融合新路径,加强青少年近视综合防控体系建设,每年开展2次视力筛查,全区100%儿童青少年建立视力健康电子档案。持续推进身心健康工程,推进“STP”项目。丰富学生生活。探索美育、劳育、食育系统化课程体系,建设劳动实践教育基地,开展阅读推广活动,培育一批体育特色、艺术教育精品项目,支持学校开展科技教育。实施好“双减”和“5+2课后延时服务”,加强中小学学生作业、睡眠、手机、读物、体质管理。
5.深化改革创新,激发教育发展活力。推进基础教育综合改革。聘请全国知名课程教学领域专家为引擎,打造区教师发展中心为核心的全区基础教育教学研究中心,推进主题式项目学习等融合课程实施。探索教育教学评价改革。构建政府、学校、家长、社会各方面参与的教育质量评价机制,健全基于核心素养的教育教学评价制度和教育质量监测评估体系。加快“AI+大数据”智慧评价体系建设与研究。提升教育信息化水平。创新信息化项目申报制度,推进“1+X”的教育信息化工作天宁模式,完成江苏省基础教育内涵发展推广和培育项目任务,初步建成“天宁教育公共服务大平台”。
6.提升专业素养,锻造教育人才队伍。加强师德师风建设。践行教师职业行为准则,形成学校、教师、家长、学生、社会“五位一体”的师德师风监督网络。健全教师个人信用记录和诚信承诺、失信惩戒机制。完善教师队伍管理。优化教师资源配置,深化“区管校聘”管理体制改革,规范按岗位购买服务使用教师管理,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健全中小学教师与当地公务员工资收入增长长效联动机制,统筹考虑学前教育教师工资待遇。助推教师专业发展。深入实施“三名”工程,创新开展“四有”好教师团队建设,完善“五级梯队”优秀教师培养机制。完善培训体系和培养机制,持续实施乡村教师支持计划。
四、重点工程
1.“党建品牌引领先锋工程”。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红色教育星课堂”上线100期,“快乐志愿星课堂”开展200次,创成20个市级及以上“一校一品”党建文化品牌。
2.“资源建设质量提升工程”。“十四五”期间,新建、改扩建学校40所,持续推进老城区学校改造,提升学校装备水平,强化信息化基础能力建设。
3.“国家级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创建工程”。持续增加优质普惠资源,到2025年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100%以上,公办及普惠性民办幼儿园覆盖率达92%以上,省市优质幼儿园覆盖率达90%以上,创成国家级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区。
4.“国家级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创建工程”。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提高教师交流轮岗的适切性和实效性。规范实施义务教育公民同招,义务教育巩固率达100%,生师比达到中小学16.5:1,其中小学17.5:1,义务教育学校达到省定办学标准比例100%,创成国家级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
5.“优秀教育人才培养工程”。提高师资队伍水平,招引义务教育教师350名左右,建设各级各类名师工作室、乡村骨干教师培育站20个,培育省、市“四有”好教师团队8个、引育特级教师3-5名、市“五级梯队”教师250名。
6.“内涵发展改革创新工程”。深化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全面落实“双减”工作。力争新增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5项、国家级1项,新增省、市级内涵建设项目30个,常州市义务教育“新优质学校”“主动发展示范校”共8-10所。
五、保障措施
1.着力推进依法治教。全面实现“一校一章程”,推进教育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强化青少年法治教育。加强教育督导和督学力量,优化科学评价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评估检测机制。
2.不断强化制度保障。建立各有关部门定期沟通协调机制,加强对规划实施情况的监测评估和跟踪督查,加大教育投入力度,优化教育财政资金动态监控平台功能。
3.持续营造良好生态。强化与新闻媒体合作,整合优化全区宣传资源,形成媒体宣传矩阵效应,实现“资源通融、内容兼融、宣传互融、利益共融”全新格局。
4.有力保障平安校园。深化学校安全风险体系建设,推进学校安全风险预防、管控、处置机制建设。加强校园和校车安全整治,聚焦实验室及危化品安全、消防安全、治安防控、校车及交通安全等学校安全重点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