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 > 热点关注 > 政策解读 > 内容
一、背景依据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普遍推行垃圾分类制度,关系13多亿人生活环境改善,关系垃圾能不能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把垃圾分类工作摆在生态文明建设的突出位置,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作出重要指示。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实施全面节约战略,推进各类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加快构建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这充分说明垃圾分类,是党中央高度关注的、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民生大事”。
2020年11月住建设部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要求落实新发展理念,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坚持党建引领,坚持共建共治共享,深入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提高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水平,为建设美丽中国作出贡献。明确到2025年地级以上城市因地制宜基本建立生活垃圾分类投放、收集、运输、处理系统,居民普遍形成生活垃圾分类习惯。这是创建美丽宜居和生态文明城市的必然要求。对照这一要求,用住建部督导检查反馈意见来说,常州市的垃圾分类工作还处在爬坡上坎的关键时期。
目前,我区垃圾分类体系已基本建立,宣传培训持续开展,探索创新坚持不懈,垃圾分类工作表现较为突出,天宁区获评为2021年、2022年常州市城乡生活垃圾分类优秀区和2021年江苏省垃圾分类达标小区评估较好区,2021、2022年高质量发展指标垃圾分类集中处理率市级考核优秀。但取得成绩荣誉的同时,我区还存在一些突出的难点问题,垃圾分类治理实效与上级部门要求还有较大差距,迫切需要加快构建以法治为基础,党建引领、政府推动、部门协作、社会协同、全民参与的垃圾分类长效机制,推动实现我区垃圾分类制度执行更有力、垃圾分类体系更完善、垃圾分类链条运转更有效、垃圾分类氛围更浓厚、垃圾分类参与更广泛、垃圾分类成效更显著。
二、目标任务
2023年,根据市级以上要求,以全面推进生活垃圾“四分类”为导向,全区建成区居民小区和单位实现“四分类”设施全覆盖,建成区“四分类”小区达100%;以优化源头垃圾分类设施为抓手,全面推进“三定一撤”达标小区建设,年内完成达标小区建设82个,全区建成区达标小区覆盖率≥75%,郑陆镇新增垃圾分类示范村1个;以提升垃圾分类成效为目标,城市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率≥90%,城市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20%,城市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率≥80%,已建达标小区的厨余垃圾分类收运和集中资源化处理量≥10吨/天,满足时间进度和评估考核要求,实现全区垃圾分类体系更加完善、垃圾分类链条有效运转、垃圾分类氛围更加浓厚、垃圾分类成效有序提升。
三、天宁现状
截止2021年,天宁区完成垃圾分类小区277个、单位281个,“垃圾房改亭”617座,撤除城市道路垃圾桶2800个,增建园林绿化垃圾和农贸市场易腐垃圾等生态处理设施8个,近年来,我区积极贯彻生活垃圾“零废弃”管理工作理念,成立垃圾分类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垃圾分类工作体制机制,结合文明典范城市创建、美丽乡村建设和城市长效综合管理考核,不断提升垃圾分类治理能力,截止2022年,累计完成垃圾分类小区277个、单位281个、垃圾分类行政村(社区)30个,“垃圾房改亭”617座,增建易腐垃圾等生态处理设施8个,实现城市和农村垃圾分类设施全覆盖。在此基础上,提标创建省级垃圾分类达标小区137个(其中实施垃圾“四分类”小区114个),在全市建设首个天宁区大件垃圾分拣中心和天宁区垃圾分类宣教中心,2020年成功构建江苏省垃圾分类治理创新重点项目天宁区生活垃圾可回收物回收体系,2021年天宁区垃圾分类宣教中心被评为常州首个“江苏省第一批垃圾分类示范教育基地”,同时加强建筑垃圾和餐厨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管理。
四、难点问题
1.齐抓共管的合力有待加强。一是全区垃圾分类工作还未形成强大合力,相关部门主动作为意识不够,未做到“管行业必须管分类”,个别条线在垃圾分类工作推进过程中存在“上头热、中间温、下头冷”现象。如垃圾分类责任主体意识不强;分类设施建设不到位;全区垃圾分类宣传工作缺乏系统性、持续性,未发挥有效联动作用。二是以党建引领生活垃圾分类持续性不强、影响力不够,市、区、街道、社区党组织四级联动机制还不完善。三是基层组织建设和社区治理仍存在短板。我区垃圾分类“共同缔造”活动仍处于起步摸索阶段,未形成经验做法,且垃圾分类工作推动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力度不够,区、街道未得到充分发动,社区自治作用未有效发挥,物业垃圾分类主体责任未落实到位,开展群众民主协商研究垃圾分类工作的深度、广度还不足。
2.源头减量举措及全链条体系有待提升优化。一是源头减量成效尚未显现。过度包装、绿色办公、光盘行动等源头减量工作的有效推进离不开发改、商务、市场监督等部门各司其职、共同发力,缺乏工作落实的长效机制,无法有效促进源头减量。二是垃圾分类投放环节仍需进一步提升。定时定点定人分类投放制度落实不规范,桶边督导员配备不到位,志愿者作用发挥不到位。机关、企事业单位垃圾分类设施尚未按“四分类”要求建设到位。三是厨余垃圾分类投放、收运和处置短板明显,难度较大。
3.宣传教育和文明习惯成效不明显。一是宣传影响力不足。受疫情防控影响,我区近几年垃圾分类主题宣传活动多为创新小规模宣传,大规模有影响的垃圾分类宣传频次偏少,且全区垃圾分类宣传系统性、广泛性宣传不够。二是居民分类意识转化和自觉行动有待提高。目前我区居民对于垃圾分类的必要性和正面效应认识不深,大部分居民对垃圾分类仍存在“嫌麻烦”观念,积极支持与主动配合不够,分类意识普遍薄弱。
4.当前落实垃圾分类新标准新要求的主要难点。一是全面落实达标小区“三定一撤”(定时定点分类投放垃圾,定桶边督导员,撤单元门口垃圾桶)垃圾分类工作模式很难,主要表现在垃圾分类集中投放点选址、“四分类”推广、加强人员资金保障和长效运行管理等方面。二是达标小区厨余垃圾在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和分类处置等各个环节均存在较大短板,分类实效不明显,完成市级下达小区厨余垃圾收运指标难度较大。三是达标小区创建以来,市场上尚未有简便可行、技术成熟、性价比好的垃圾分类智能化称重系统,将小区垃圾分类称重数据及时上传市垃圾分类信息化管理平台也存在较大难度。四是自2022年10月起,住建部、省住建厅、市城管局对垃圾分类工作进行常态化评估考核,定期进行情况通报,并评定“红黑榜”街道和小区,我区现有垃圾分类“红榜”街道1个,“红榜”小区3个,“黑榜”街道1个,“黑榜”小区2个,问题通报小区7个,后期会进一步将部分评估考核结果同时纳入城市长效管理考核,大大增加了垃圾分类的工作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