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内容
2020年,区人社局深入贯彻落实市人社部门要求,紧紧围绕区委区政府“对标滨湖区、冲刺五十强”重大决策部署,始终坚持“民生为本、人才优先”工作主线,按照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突出抓落实、补短板、求实效的总体思路,综合施策,精准发力,强化服务,主动作为,较好完成年度各项目标任务。
一、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全区城镇新增就业17133人,完成年度目标的122.4% ;失业人员再就业8192人,完成年度目标的118.7% ;支持成功创业1763人,完成110.2%;职业技能培训15000人,完成100%;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 以内。引进各类人才6525人,其中高层次人才260人,分别完成年度目标的100.38%、104%,领军人才落户21个,完成年度目标的131.25 %。社会保险扩面新增参保11842人,其中净增参保6498人,完成年度目标的325%。江苏常州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引进知名人力资源服务机构12家,完成全年目标的112%;园区总产值预计超过10.3亿元,税收超过3000万元。
二、重点工作推进情况
(一)围绕稳增长,就业创业工作稳步推进。组织召开3场全区稳就业工作会议,为全区稳保就业各项工作夯实了基础。通过“免、减、缓、返、补”保市场主体政策,为全区7167家不裁员、少裁员企业享受到稳岗返还资金3702.87万元。围绕高校毕业生、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强化帮扶,发放大学生创业补贴185人次53.98万元,发放大学生创业担保贷款227万元。持续开展职业技能提升行动,组织第四届“天宁杯”职业技能大赛,为全力打造“稳就业生态”提供强大合力。
(二)围绕惠民生,社会保障水平不断提升。落实阶段性减免社保费政策,减免各项社会保险费85709.93万元,惠及1.49万家参保单位、14.32万参保职工。完成638名符合条件退役士兵社保补缴手续。全区机关事业单位保险参保183家,在职参保人员5200人,退休4057人,月发放基本养老保险费约2700万元。逐步提升养老保障待遇,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提高至300元/月,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待遇提高至900元/月。企业退管“一街道一品牌”特色逐步形成,老有所乐深入人心。
(三)围绕强素质,人事人才工作成效显著。全年向社会公开招聘120名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指导常州市焦溪古镇保护发展中心等3家事业单位完成首次岗位设置。落实苏陕协作人才交流工作,妥善安排第三批旬阳14名专技人才来我区交流。帮助58名大学生申报租房补贴近30万元。配合开展“博士常州行”活动,建成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创新实践基地)7 家。入选省“双创人才”市推荐人数4人,为全区经济社会跨越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四)围绕促发展,和谐劳动关系有力构建。共受理案件1830件,协调处理群体性劳资纠纷5起,涉及劳动者500余人。加强劳动保障法律法规普法宣教,举办“互联网+政策”线上培训2场,开展各类宣传和培训近20场。通过日常巡查、书面审查、专项检查等方式,检查各类用人单位共计2017家。推进劳动争议调处“多部门合作”和“裁审衔接”机制,与区法院、司法局在劳动人事争议调处、裁审标准等方面建立沟通协作机制,职工维权工作站和法律援助工作站正式挂牌并运作。
三、特色亮点工作
(一)党建引领,凝聚人社担当。今年以来,区人社局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大力推进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和廉政建设。疫情期间,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开展交通卡口执勤、社区防疫等工作,圆满完成疫情防控各项任务。全年开展“美丽乡村毅行”“参观常州红馆、史良故居”等各类主题党日10余场,举办“恪守初心使命,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中国共产党成立99周年、十九届五中全会宣讲等专题党课4次,组织《八佰》《金刚川》红色观影活动2场。开展“全力冲刺五十强”主题大宣讲、大讨论,以高质量党建引领人社事业高质量发展,为推动全区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贡献人社力量。
(二)创新举措,提升服务质效。重新规划区人力资源市场,整合窗口服务,于6月1日正式挂牌成立天宁区政务服务中心人社分中心,实现了“大厅咨询引导、前台综合受理、后台分类审批、限时办结反馈”。选派全局业务骨干参加人社系统岗位练笔比武,选手取得全市个人第一名、全省个人第二十七名的较好成绩。坚持“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召开全局作风建设推进会,举办窗口工作人员心理调适培训班,力促天宁人社政务服务质效大提升。
(三)迎难而上,稳住就业大局。面对就业形势总体严峻局面,区人社局逆势而为,牵头抓总,带领就业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全力做好全区稳保就业工作。组织召开全区稳就业工作会议,建立区就业工作进展情况月度报送制和全区就业工作情况季度通报制,强化对就业形势的分析研判。创新工作思路,利用“互联网+”思维,联合产业园入驻企业,积极搭建灵活用工平台。通过“共享用工”模式盘活赋闲劳动力,助推跨界复工,为相关企业精准匹配100多位“共享员工”。在常州日报开辟“稳就业、保民生”专栏,被学习强国录用稳就业相关稿件4篇,加强舆论引导,为稳保就业营造浓厚氛围。
四、2021年工作思路
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也是落实区委区政府“对标滨湖区、冲刺五十强”的关键之年,全局将以此为契机,提前谋划,细化举措,主要做好以下六方面工作。
(一)做强党建服务品牌。明年,区人社局继续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十九届四中、五中全会为指引,夯实机关党建基础、推进党建引领人社工作高质量发展。做好“四类学堂”,抓好干部教育管理。党员领导干部依托区委、局党组理论中心组学习上好“头雁学堂”,全局干部职工围绕业务交流、读书分享等开好“紫荆讲堂”,党员干部利用主题党日、支部书记讲党课等形式上好“廉政论坛”,人社业务骨干深入企业、结对社区(村委)等单位举办“基层讲堂”,坚定理想信念,强化责任担当。提炼“人社品牌”,助推人社服务效能。以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为契机,围绕“高质高效,先锋先行”人社精神,窗口部门巩固“三优窗口”党建品牌,开展“技能比武大练兵”,业务部门挖掘党员先进典型,比学赶超,营造氛围,强化服务,以昂扬姿态和奋发有为的干劲向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献礼。
(二)加速实现人才集聚。做好第十五、十六批“龙城英才计划”领军人才创业项目的招引、申报和落户工作,对已落户创业企业加强日常走访督查,汇总企业运行状况。加快企业产业紧缺人才和高层次人才引进,引进各类产业紧缺人才6000名,高层次人才300名。落实“名校优才”“职场精英对接会”和“研究生社会实践引育计划”等工作,组织各类企业走进高校举办各项专场招聘会,广开引才渠道。做好博士后工作站(创新实践基地)的人才招引、日常管理、建设发展和考核等工作,通过走进重点企业,在政策支持、人才支撑和设站申报等方面给予指导和协调,引导和支持企业组建高层次、高水平研发中心,以高端创新技术平台建设提升企业对高层次人才的承接力和吸纳力,新增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1家。发挥江苏常州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入驻机构在促进就业、人才引进的积极作用。指导企业高层次和急需人才高级职称申报。
(三)全面发力就业优先。加速稳就业和创业扶持政策落地,通过失业保险费返还、技能提升补贴、创业培训补贴、大学生创业者社保补贴等全方位就业创业扶持政策,确保企业市场主体稳健。细化全区创业载体运营管理,瞄准智能制造、电子商务、人力资源、检验检测、现代物流等新兴产业培育创业载体和优秀项目,做精做优创业服务。全面保障重点群体就业,实施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计划,全年举办公益性高校毕业生招聘会4场,组织提供应届高校毕业生就业岗位4000个,统筹全区就业困难人员、退役军人等群体就业帮扶工作,加大公益性岗位开发管理力度,建立长期稳定性就业脱贫长效机制。加强全区就业形势研判和企业用工信息监测、失业动态监测,守住就业主阵地。深化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全力稳定和扩大就业。
(四)不断助推社保质效。抓改革、惠民生,完善社保体系建设。按照上级部署落实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省级统筹工作,配合省市统一部署,开展人社系统基础数据规范化、标准化建设。深入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经办、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等工作。强服务、提效能,提升社保经办服务。持续深化综合柜员制、网厅一体化、自助服务一体化、掌上服务一体化等建设,配合市社保中心持续推动郑陆镇服务点“社保零距离”服务品牌、继续加强“一街道一品牌”退管服务品牌建设、不断提升社保服务能力和水平。
(五)有序开展人事工资改革。落实“凡进必考”公开招聘制度,结合全区实际,科学设置事业单位招聘简章和职位要求,提高招聘精准度,不断促进全区人才队伍健康可持续发展。优化区属国有企业负责人收入分配管理制度,进一步加强国有企业负责人收入分配管理和薪酬考核,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保障机关干部及事改企单位退休人员的身心健康,组织我区机关(含合署办公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及事改企单位退休人员进行健康体检。
(六)构建双赢劳动关系。加强日常执法监管和专项执法检查,快速处置工资争议案件。采取“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方式,结合专项执法、联合检查,加大日常监督检查力度,依法、快速查处欠薪案件,加大重大欠薪行为社会公布力度,依法依规开展失信联合惩戒。针对装修行业部分农民工欠薪案件欠薪责任主体难确定,承包款和农民工工资分离难等案件,加快办理和快速调处。创新劳动仲裁服务方式,深化纠纷化解中部门合作。联合区法院、司法局、总工会等职能部门积极开展以案说法、送法进企业、仲裁公开庭、仲裁建议书和司法建议书等各类活动,提高用人单位依法用工的意识,主动履行保障职工合法权益的义务。健全法律援助网络,为困难职工提供更加方便快捷的法律服务,引导职工通过裁前调解、诉前调解解决劳动人事争议纠纷,确保全区劳动关系领域总体和谐稳定。(此件公开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