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 > 重点领域公开 > 政策解读 > 内容
一、背景依据
2017年起,常州市深入贯彻落实国家、省污染防治攻坚战决策要求,大力推动城乡生活垃圾分类和治理工作,持续提升生态文明建设质量和水平。2019年3月省住建厅下达《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关于下达2019年度城乡生活垃圾分类和治理重点任务的通知》(苏建城管〔2019〕112号),通知要求按照全省生态环境保护大会暨污染防治攻坚战工作推进会、《江苏省城乡生活垃圾分类和治理专项行动实施方案》《江苏省城乡生活垃圾治理工作实施方案》《2018–2020年突出环境问题清单》《关于加强突出环境问题整治工作的通知》和《城乡生活垃圾分类和治理专项规划》《餐厨废弃物处理规划》《城市建筑垃圾处理规划》等会议、文件要求,全面梳理目标任务,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并重,充分运用系统化思维,科学组织实施2019年城乡生活垃圾分类和治理工作。
2018年11月常州市人民政府颁布第8号令《常州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办法》,文件规定于2019年1月1日起施行。
党中央和习近平总书记始终高度关注生活垃圾分类和治理工作,2018年11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上海虹口区市民驿站嘉兴路街道,听取社区垃圾分类推广的做法以后,表示垃圾分类工作就是新时尚。
二、总的目标任务
2019年生活垃圾分类和治理专项行动,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导,全面聚焦天宁区“六个最”发展目标,紧紧围绕“高质量发展指标垃圾分类集中处理率”和“创建管理明星城市先行区”两大核心,大力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和治理,计划建成城区垃圾分类小区118个(对照市下达任务指标多16个)、单位93个(对照市下达任务指标多37个),城区垃圾分类设施覆盖率超过80%,对郑陆镇农村(除东青开发板块)全域试行垃圾分类,完成农贸市场有机垃圾生态处置项目1个,全区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保持100%,同时加强餐厨废弃物收运管理和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管理,不断提升垃圾分类治理工作实效。
三、天宁现状
天宁区2016年终端处置生活垃圾量20.39万吨,2017年处置22万吨,2018年处置23.09万吨,垃圾处置量增速明显放缓,垃圾分类和治理的效果初步显现,必须加快建设生活垃圾分类投放、收集、运输、处理体系,确保在2020年以前提标扩面,实现建成区生活垃圾分类设施基本全覆盖,农村生活垃圾分类设施覆盖率超70%,大力推进生活垃圾源头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
按市最新标准要求统计,天宁区现有城区住宅小区266个(其中200户以上小区203个),中型以上单位281个,郑陆行政村26个,截止2018年底,天宁区累计建成城区垃圾分类小区111个、单位169个、行政村6个,建成天宁区大件分拣中心1个,建成雕庄街道采菱农贸市场有机垃圾生态处置项目和天宁区园林绿化垃圾生态处置项目各1个。其中天宁区大件中心由全国劳模黄峰工作室团队负责,已累计收运处理大件垃圾1400余件,向市民赠送修复的旧家具70余件,更为困难居民提供免费上门的“贴心服务”,受到上级和市民一致好评。同时加强餐厨废弃物和建筑垃圾的收运管理和资源化利用,餐厨废弃物日平均收运处理量约41吨/天,2018年建成使用处理规模30万吨/年的青龙建筑垃圾生态处置场。
四、注意问题
1. 市民垃圾分类意识还待加强。市民普遍参与垃圾分类的热情不高,自觉做到垃圾分类投放的意识不强,在垃圾分类收集亭选址建设过程中还会遇到一些市民的不理解和阻止。对此需要不断创新举措,营造良好的垃圾分类氛围,发挥社区物业的引领和机关事业单位的示范作用,精心构建高质量发展垃圾分类的与民互动平台、服务平台、共建平台。
2. 垃圾分类工作体制还需理顺。突出问题表现在城区垃圾分类推行“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其他垃圾”三分类模式,文明城市创建要求采用“可回收、不可回收”两分类模式,实际工作中两者相矛盾,浪费许多人力、物力、财力。为此需要加快顶层设计,加强部门沟通合作,完善制度建设和组织保障体系。
3. 市场机制作用发挥不强。目前社会企业、公益组织参与垃圾分类程度较低,推进垃圾分类市场化智能化的工作还处在试点阶段。需要政府出台一些相关的激励鼓励政策,引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和积极行动,以共同推进垃圾分类治理工作的长效化、市场化、智能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