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内容
2004年,是我区积极应对宏观环境发生的重大变化,奋力化解发展过程中的不利因素,全区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取得新成绩的一年。一年来,全区人民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围绕“三年翻番”,推进“两个率先”进程,坚持科学发展理念,创新思路,扎实工作,团结拼搏,克难求进,较好地完成了年初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
一、 经济发展
[经济总量] 经济发展继续保持较高速度的增长,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7.16亿元,比上年增长21.68%,高于全市6.18个百分点。从三次产业来看,第一产增加值0.39亿元,增长16.85%;第二产业增加值37.77亿元,增长21.26%;第三产业增加值29亿元,增长22.30%,三次产业的结构由去年的0.6:58.3:41.1调整为0.6:56.2:43.2。第三产业的比重比上年提高了2个百分点。
财政收入大幅增加,总量到达23.19亿元(属地口径),按可比口径计算,比上年同期增长21.87%,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9.32亿元,增长20.72%。 全区一般预算支出4.46亿元,比上年增长3.48%,增支1502万元, 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达34.53%,按可比口径计算,比上年提高了0.05个百分点。
[固定资产投资] 投资结构有所改善,民间投资领域拓宽。2004年,全区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4亿元,比上年增长32.07%。分产业看,第二产业投资完成28.77亿元,其中工业投入完成27.51亿元,比上年增长31.03%;第三产业投资完成15.23亿元,增长58.65%。基础设施及高新技术产业投入力度进一步加大,全年基础设施投资6.1亿元,比上年增长24.49%。高新技术产业完成投资3.6亿元,比上年增长49.2%。民间投资领域逐步由传统产业向基础设施和新兴服务业拓展,全年完成民间投资31.39亿元,比上年增长19.21%,其中投向制造业的民间投资为25.81亿元,在全部民资中所占比重达82.22%;投向城市基础设施的民间投资为0.49亿元,所占比重达1.56%;比上年增长4.2%。
[工业]工业经济快速增长,主导地位更显突出。全区完成现价工业产值233.49亿元,比上年增长23.98%,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68.36亿元,比上年增长27.75%,增幅较上年提高0.74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中,轻工业完成产值113.24亿元,重工业完成产值55.11亿元,分别增长25.73%和28.80%,外商及港澳台企业完成产值40.99亿元,增长41.58%,股份制企业完成产值79.48亿元,增长33.52%。全区工业用电达4.78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22.93%,2004年,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税8.09亿元,比上年增长3.88%,实现利润5.30亿元,比上年增长11.36%。
规模企业数量增加,重点企业运行良好,全区纳入统计的规模企业共360家,比上年增加67家,其中超亿元企业47家,比上年增加5家。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要产品产量如下:
主要工业产品产量
产品名称
单位
2004年
比上年增长%
发电量
万千瓦/小时
22131
33.89
火电
化学纤维
吨
5058
合成纤维
涤纶纤维
纱
14540
50.44
布
万米
16791.6
-9.04
棉布
14731.08
-9.43
混纺交织布
2038.52
-6.44
纯化纤布
22
29.41
印染布
19924
-7.91
针棉织品折用纱线量
13268
6.28
服装
万件
3632.65
8.50
梭织服装
1479.65
12.43
西服及西服配套装
3
50.00
针织服装
2153
5.95
革皮服装
32085
家具
件
72655
51.33
木制家具
55018
55.84
软体家具(包括床垫、沙发)
17636
38.86
纸制品
2553
颜料
2099
19.19
塑料树脂及共聚物
1136
16.51
塑料制品
7980
塑料管(棒)材
1189
泡沫塑料制品
6372
日用塑料制品
419
-5.20
手工工具
196.22
锁具
51.9
轴承
1054.43
19.61
小型拖拉机
辆
13370
-8.92
农业运输机械
310
自行车
14950
16.73
电动自行车
交流电动机
千瓦
23220
5.79
变压器
千伏安
958740
-9.98
半导体集成电路
万块
539
[贸易业] 商贸服务业稳中趋旺,市场成交繁荣活跃。全年完成商业营业额123.74亿元,比上年增长40.55%,完成商业利税额19065万元,增长56.68%,完成商业利润额9701万元,增长88.73%。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7.50亿元,增长13.10%,其中批发零售贸易业实现零售额67.24亿元,增长13%,餐饮业实现零售额8.8亿元,增长13.5%。
年末各类市场总数达72个,其中超亿元市场12个,比上年减少2个,共完成市场成交额110.90亿元,比上年增长32%。十大重点市场实现成交额73.72亿元,增长28%,占全部市场成交额的66.47%,其中市场成交额超5亿元的市场5个,超10亿元2个,超20亿元1个。
对外贸易十分兴旺,据海关统计,全年进出口总额达10.12亿美元(在地口径),其中自营出口8.4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60.04%。
[房地产业] 开发总量迅猛上升,市场需求依然活跃。房地产开发呈现建设规模持续扩张,市场销售依旧旺盛、供求状况有所改善、空置面积逐月下降的格局。全区在建设商品房施工面积达108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22.7%,其中新开工面积38万平方米;本年竣工面积46万平方米,增长137%,其中住宅商品房竣工38万平方米,增长153%。全年商品房销售面积32.8万平方米,增长94%,其中住宅商品房销售29.8万平方米,增长114%。年末商品房空置面积3224平方米,其中住宅商品房为258平方米。
[招商引资] 招商引资成绩喜人,利用外资规模继续扩大。2004年新签外商投资项目41个,其中投资总额在1000万美元以上的大项目16个,比去年增加5个,协议利用外资20254.37万美元,比上年增长48.98%,实际利用外资7813.20万美元,比上年增长9.47%。利用外资质量进一步提高,技术密集型、高附加值项目明显增多,为全区经济发展作出了较大贡献。
[个私经济] 个私经济扩张迅猛,新增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5298户,新增注册资本14亿元,年末全区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总数达到22977户,总注册资本达63.2亿元,比上年增长106%,个私经济规模不断扩大,发展活力日益增强,成为区域经济发展一大亮点。
[开发区建设]园区建设成效明显。新建标准厂房10万平方米,水、电、气、路等配套设施日益完善,开放开发的集聚效应显著增强。全区园区共引进内资企业637家,外资企业72家, 新增注册资本91154万元,新批外资项目21个,完成协议利用外资17616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6094万美元,分别占全区总量的52% 、87%、78%。
二、社会事业
[科技] 大力实施科教兴区战略,加快科技开发和成果转化步伐。目前全区共有高新技术企业11家,省高新技术产品33只,民营科技企业23家,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试点企业4家,市制造业信息化试点企业6家,农业科技示范园区1家,市科普教育基地1家;组织实施省级以上科技计划43项,其中:国家重点新产品17只,省火炬计划项目20项,国家火炬计划4项,国家中小企业创新基金项目2项;申报各级各类科技项目36项,申请专利124项,其中已授权115项。
人才资源开发取得了新进展。2004年全区共引进各类人才627人,其中硕士1人,本科学历144人,大专学历291人,中专学历191人,全区人才队伍的数量和质量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
[教育] 年末全区拥有各类全日制学校40所,其中普通中学3所,职业中学1所,小学35所,特殊教育1所,在校学生27120人,比上年增长6.8%。教职工人数1470人,其中任职教师1079人。各类幼儿园31所,在园儿童8805人,比上年增长8.3%,幼儿园教职工人数653人,学龄儿童入学率,小学生毕业升学率均达到100%。学校布局调整,教育信息化及名师名校创建步伐的加快。撤并学校1所,开办蓝天学校3所,实施了解放路小学综合楼,翠竹新村小学教学楼等一批改扩建工程,学生“电子成长记录袋”在全市推广,教育整体水平明显提高。
[文化体育]群众文化体育活动蓬勃开展,天宁广场文化活动向纵深推进。新建全民健身活动点34个,使城区58个社区100%建有健身点,承办了龙城旅游节“五一”广场文艺活动,组织10场广场文艺展演。组织实施了第五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数据汇总结果显示,全区共有体育场地551个,场地面积为43.3万平方米。其中标准场地236个,场地面积28.5万平方米,非标准场地315个,场地面积14.8万平方米。
[卫生] 全区卫生工作实现了新的跨越,为我区经济和社会事业协调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年末全区拥有各类医疗机构282 个,其中二级医院1所,工矿企事业医疗机构 158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9 个,社区卫生服务站5个,村卫生室 38 个,个体诊所54所,乡卫生院所设门诊9个,病床床位数300 张,拥有卫生技术职称人员523 人,其中医生305个,护师,护士218 人(不包括工矿保健站及个人诊所)。我区在全省被首批授予“省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称号。区妇保所作为全市首家获得卫生部颁发的“甲等妇幼保健所”称号。全区共有40266人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99.6%。一、二级医院门诊总量69913次,出院病人4427人次,分别比去年增加11.2%、9.6%。业务收入达6690万元,同比增长13.2%。
[社会福利与救助] 不断完善社会救助体系,有效保障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全区共有城市低保对象1773户,共3743人,共计发放保障金526.6万元,比上年度增加305户,共554人,增发保障金107.78万元。农村低保对象199户,共504人,发放保障金42.3万元,比上年度增加70户,共199人,增发保障金20.72万元。年末拥有老年福利机构16家,有床位677张,收养老人466人,其中五保供养老人33人,集中供养率达94%。2004年全区共募捐现金113万元,衣被28万多件支援灾区。福利企业新安置86名残疾人就业,全区福利企业接收残疾人总数达1100名。15个法律援助中心(站),共接受法律咨询人数410人次,受理援助案件134件,结案130件,比上年增长8%。
[社区建设] 社区组织体系进一步健全, 区专门组建社区建设办公室,统筹协调社区建设与发展的各项日常事务,社区建设的组织化程度和工作力度显著提升。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投资2100余万元新建、改造兰陵街道社区服务中心等15个规模较大,设施较全,标准较高的社区服务项目。全面推进社区干部队伍建设,全区社区居委会干部平均年龄42岁,高中以上文化程度92%以上,其中大专以上学历占23%。切实解决社区工作人员的后顾之忧,提高社区工作经费和居委会干部待遇。星级社区创建活动广泛开展,社区活力更加显现,新创4个市级示范社区。共建活动蓬勃开展,区级机关及216个辖区单位与各社区结对共建,共驻一域,共建社区,共享资源的氛围进一步形成。
三、人口与人民生活
[人口] 人口继续保持低速增长,2004年出生人口为3107人,出生率为8.25‰,死亡人口1882人,死亡率5‰,人口自然增长率3.25‰,计划生育率99.9%,区计生局获得“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省级先进集体。年末全区户籍人口377820人,比上年增长6.7‰,净增人口2517人,总户数126635户,男女性别比为100:100.6。
[就业] 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得到加强,全区净增城镇就业人员15000人,再就业培训5200人,实现就业安置10117人,其中帮助近3000名援助对象实现再就业,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
[社会保障] 社会保障工作有了新突破。全年企业社会养老保险扩面35248人,完成市扩面目标的117.4%;医疗保险扩面27107人,征缴养老保险基金17057万元,累计为全区9603名退休人员发放养老金7848万元,截止12月,全区参保单位3456户,参保人员56368人。
[人民生活] 居民收支稳步增长,生活质量不断改善。全区城镇以上在岗职工平均工资15375元,比上年增长1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2867元,比上年增长13.8%,农村居民人均收入7350元,比上年增长11.27%。
四、城市建设
[城市建设] 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全区共新建道路8条5万平方米,压缩式垃圾转运站1座,改造旱厕56座,建成了全市第一座环保型公厕;大力实施防洪保安工程和水环境治理,疏浚河道7条11.4公里,改造排涝泵站7座, 共建和整治石驳护岸及砼防洪墙2.75公里;雕庄东南开发区新增1万吨污水处理工程竣工投运。旧城改造步伐加快,共完成常澄路、312国道南移等工程拆迁3500多户,总建筑面积达24万多平方米,植树11万株,新增绿地15.9万平方米,圆满完成167万平方米老小区整治,新增景点21处,健身场地22处,小区配套用房1400平方米。城市管理力度继续加大,出动执法人员1.3万余人次,纠查各类违章1万余起,推行环卫管理质量认证,全区主干道清扫面积达104万平方米,拆除违章建筑3.68万平方米,封堵破墙开门2000多处。
[环境保护] 突出治理重点,实施综合整治,全区环保设施运率达98.8%,主要污染源排放达标率达98%以上。加大了对纺织印染企业搬迁的督促和协调力度,对城区150家三产污染企业分别实施了综合治理,消烟除尘设施正常运转率保持在98%以上。环境噪声控制在功能区标准以内,城区建筑施工噪声申报率保持100%。全年处置工业固废4222吨,医疗垃圾4.5吨,已有14个社区通过区级“绿色社区”验收,1个社区通过省级“绿色社区”验收,9家企业通过区级“绿色企业”验收,14所学校(幼儿园)建成“绿色学校”(幼儿园),其中省级5所、市级4所、区级5所。
(此件公开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