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部门动态 > 内容
您的论文能否在读者看到它的20秒内迅速引起兴趣?
您的论文能否在评审的第一眼里摆脱“垃圾筒”命运?
您的论文能否让编者90秒内读完并抓住主要内容?
6月28日下午,天宁区教师发展中心邀请五位学科和研究领域专家,也是优秀的论文作者,针对教师论文写作中面临的困境,特别是论文中呈现的真实问题,给予了方法的引领和具体的点拨。
真实的案例,入微的剖析,加上一段段切中问题的修改意见…… “接地气”的培训揭示了教师论文写作的密码,受到了区内小学、幼儿园老师广泛好评。
【人民教育家培养对象 特级教师】李伟平
作为8部论著、100多篇论文的撰稿者,尤其是教师论文评选活动的资深评委,区教育文体局书记、局前街小学校长李伟平先生,以漫谈的方式,从历年江苏省“教海探航”论文库中筛选出50多篇,在一一点评中,和与会教师分享了论文写作三大秘决:
一是选题“新”。忌空虚泛,忌老套陈腐。
二是题目“鲜”。拟题就要寻找到属于自己的句子,言说自我,自圆其说。
三是内容“实”。论文内容要有理论支撑,有实践智慧,有逻辑关系。
他说,要有“花一年的时间准备一两篇论文”的写作态度,真的好文章需要磨砺。
【课程与教学论博士】李令永
研究即写作,写作即研究。
常州市教科院李令永博士的报告,既是对教师论文写作的研究,又是一篇教师论文写作研究的论文。从宏观的教育哲学,到以教师实际论文为样本的调查,李博士明示了教师论文写作的困境之因,给予了多元的方法之镜。
他结合自身体会告诉老师:所谓理论,论的就是“理”。教师首先要把一本理论书、一篇理论文章读深读透,烂熟于心,形成分析的框架;再将个人的经验上升到一般经验,向理论的高度提升,才能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教育实践与追求。
一小时的通识培训后,李博士又在幼儿园和小学英语学科组,以学术的视角,从论文谋篇布局的合理性,从摘要、关键词、引用的专业性,从文字表达的科学性,对与会作者的论文进行了针对性的点评 ,并提出了建设性的修改意见。
【语文特级教师】姜明红
在小学语文学科组,省特级教师、局前街小学副校长姜明红的讲解真诚质朴、娓娓道来;对区“教海探航”论文案例的评析深入浅出、切中要害。她提出,论文写作要关注选题、收集论点论据和整体构思。
选题有三忌三要:一忌范围太大,无从下手;二忌目标不明,漫无边际;三忌问题太小,意义不大。她建议选题一要考虑读者对象,二要有现实意义,三要选择自己熟悉的课题。
收集论点论据和整体构思有四要:一是一定要有充足的理论做依据,要有自己独特的见解,避免“人云我云”;二要想清楚自己论点的亮点、新意在哪,用辩证方法思考问题;三是选择合适的呈现形式,如精彩的案例常常出乎意料而又在情理之中,平时要多记录,积累案例的素材。四是要有合乎逻辑的结构。纵向结构要步步深入分析,逐步推进,把问题说透,横向结构从几个不同的角度研究问题,需要注意这些角度之间的逻辑关联。
此外,姜明红老师还鼓励教师们平时多听课、多看书,增强问题意识、反思能力、理论积蓄,提高科研论文的写作水平。
【市特级教师后备人才】王岚
一篇高质量的论文是如何炼成的?武进清英国际学校副校长王岚老师,以其清新又不失厚重、时尚又不失实在的讲座道出其中的奥秘。
王岚老师的交流主题为《“写”论文VS“做”论文》。“写”论文和“做”论文,仅仅是一个动词不同,却体现了对待论文写作的态度、过程、价值的差异。“做”论文,更关注过程、体现研究、促成成长。
如何“做”论文?王岚老师以课堂疑惑点为例,说明了做论文的先后过程——想做、能做、会做,带大家走上科学规范的道路。还将如何投稿发表、怎样参评获奖等细节关键和大家进行了交流。
1个多小时的讲座,王岚老师展示的就是精心“做”的过程,也展示了她“在研究中每天进步0.1%”“用心研究”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追求。
【市特级教师后备人才】孙建顺
发表论文130多篇,对论文写作“上瘾”的孙建顺老师,来自新北区小河中心小学。他为人谦逊,为文真诚。他的分享图文并茂、形象生动,呈现工整精致、富有张力。
孙老师认为,好论文有四个评价维度:选题、论证、布局谋篇和文字表达。每个维度又有三个层级标准:上层为直指弊端、多元论证、逻辑性强、赏心悦目;中层为观点新颖、举例论证、图文并茂、表达清楚;有待发展的论文则是老生常谈、平铺直叙、张冠李戴、词不达意。
孙老师长于策略提炼,如想要让自己的论文夺人眼球,可以从关键事件、特定活动、独特心理现象、上级最新动态、热冷辩证思考、新旧课标对比等多种角度切入,增强文章的可读性。再如,想给自己的表达加分,除了用文字外,还需要图示、表格和数据助力……
他机智而幽默地说论文“文采是铜牌,新意是银牌,提炼是金牌,思维是王牌”。”
论文写作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个不断学习、不断思索、不断实践、不断总结的结果。要善于学习、思考和发现,才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式,用笔尖记录下教学实践的得失成败,酸甜苦辣,走出一条自己的科研之路。
毕竟,任何“密码”都终将指向“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