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内容
关于印发《天宁区<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意见(2008-2010-2020年)》的通知
开发区管委会、各街道办事处,区各办局:
现将《天宁区<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意见(2008-2010-2020年)》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实施。
二〇〇八年十二月二十四日
天宁区《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
实 施 意 见
(2008-2010-2020年)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省、市《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推动我区全民科学素质建设,促进人的素质的全面发展和我区经济社会的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根据国务院《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年)》(以下简称《科学素质纲要》)、苏政发[2007]109号《省政府关于印发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2007-2010-2020年)的通知》和常政发[2008]14号《关于印发常州市〈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意见(2007-2010-2020年)的通知》精神,结合我区实际制定实施意见如下:
一、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政府推动,全民参与,提升素质,促进和谐”的指导方针,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调动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大力加强公民科学素质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提高我区自主创新能力和区位竞争力,构建和谐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总体目标。到2020年,全区科学技术教育、传播与普及有长足发展,形成完善的组织实施、基础设施、条件保障和监测评估体系,公民科学素质在整体上有大幅度提高,保持全市领先地位。
到2010年,全区科学技术教育、传播与普及有较大发展,形成比较完善的组织实施、基础设施、条件保障和监测评估体系,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的比例明显提高。具体实现以下目标:
1.科学发展观在全社会普遍树立和落实。树立以人为本、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在全区的全面落实。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安全生产、健康生活、合理消费、循环经济等观念普遍形成。树立科学、健康、文明的生产、生活方式,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2.重点人群科学素质明显提高。未成年人科学素质的提高在全市名列前茅,农民科学素质达到城乡居民水平,城镇劳动人口的科学素质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的科学素质在各类职业人群中位居前列。
3.公民科学素质基础建设得到加强。科学教育与培训、科普资源开发与共享、大众传媒科技传播能力、科普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公民提高自身科学素质的机会与途径明显增多,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长效机制初步形成。
二、主要行动和基础工程
(一)四大主要行动
1.未成年人科学素质行动
(1)落实中小学科学课程教材教法改革,把新科学课程落实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加强科学课程的综合性与连贯性;进一步加强学龄前儿童科学启蒙教育,开发适宜、生动的教材、教具,形成“社会、家庭、学校”三位一体的科学启蒙教育。
(2)广泛开展未成年人科技活动。普遍开展校园科技节活动,组织开展“大手拉小手科技传播行动”,利用社会资源组织未成年人开展走进科技场馆、科研院所、企业实验室等校外科技活动。组织好全区中小学生开展青少年科技创新、发明创造活动以及各类科技竞赛活动。
(3)把科学素质建设纳入区精神文明建设体系中,开展“学习型家庭”、“母亲素质工程”、“争做合格家长,培养合格人才”等活动。探索未成年人与家长双向科学教育互动作用的有效形式,发挥社区教育在未成年人校外教育中的作用。
(4)在未成年人中普及保护生态环境、节约资源能源、生理心理健康、安全避险等知识。在全区中小学校中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在开展“绿色学校”创建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展科技特色学校、星级学校。编写和开设各具特色的校本课程。
2.农民科学素质行动
(1)实施农民培训工程。根据本区特点,重点加强城镇化进程中失地农民、新型农民的科技培训,使劳动力转移过程中掌握必要的技术、技能,以获取科技知识和依靠科技创业致富、发展生产和改善生活的能力。加强对农村卫生人员的培训,提高农村卫生服务水平。
(2)深入开展科普宣传周、科普日、送“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等大型科普活动,开展“农村青年学百技”、“农村妇女转移就业培训”等主题活动,推动农民科学素质提高。
(3)以城镇化标准建设适合新型农民需求的科普设施。建设高标准、高质量的科普画廊,在有条件的农民公寓小区建造科普显示屏。加强乡村图书室、科普活动室、文化中心等基础设施建设。发挥农村远程教育网络的作用,为农民科学素质的提高创造必要的基础条件。
3.城镇劳动人口科学素质行动
(1)加强劳动者职业培训。围绕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和发展现代服务业的需求,以提高学习能力、职业技能和技术创新能力为重点,加强第二、三产业从业人员的培训。适应城镇化加速的新形势,加强进城务工人员的职业技能水平和适应城市生活的能力的培训。
(2)实施“金蓝领”培训工程。加强生产一线和现代服务业的“金蓝领”人才培训,通过在岗培训和继续教育,扩大高级技师在职工中的比例,提高整体劳动者的水平。
(3)开展职工技能竞赛和创新、发明活动。充分发挥企业科协、职工技协、研发中心等组织和机构的作用,广泛开展创建“学习型企业”、“讲理想、比贡献”、“职工职业技能比赛”、“我为企业献一计”等活动。着力加强科学方法、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教育,全面提高职工科学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素质。
(4)发挥社区在提高劳动者科学素质方面的作用。深入开展科普文明示范街道、社区的创建活动,壮大社区科普志愿者队伍,建立如社区科普大学、市民学校、科普活动室、科普画廊等机构和设施,采取有效措施组织社区居民参与科普活动,并把居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纳入“五好文明家庭”评比体系。
4.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科学素质行动
(1)加强对领导干部科学知识、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的培训。以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科学素质行动带动全民科学素质的整体提高。将科学素养相关知识纳入领导干部和公务员培训计划,把提高科学素质作为领导干部和公务员培训的重要内容。加强领导干部和公务员对新理论、新知识和新技能的学习和轮训,全面提高领导干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科学决策的能力,全面提高公务员整体素质,增强终身学习和科学服务的能力。
(2)建立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的科技教育和培训机制。将提高科学素质列为创建学习型机关、干部培训教育和公务员录用考试的重要内容。分层次制定各级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的科普培训规划,将提高科学素质列入培训教育规划和相关计划。
(3)采取多种形式加强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的科学普及。定期举办科普讲座、报告会等活动,向领导干部和公务员介绍现代科技知识及发展趋势。领导干部和公务员要积极参与科普活动。
(二)四大基础工程
1.科学教育与培训基础工程
(1)加强中小学科学教育教师队伍建设。采取多种途径,开展中小学科学教育教师培训工作,努力提高全区中小学科学教育教师的能力和水平。
(2)加强科技辅导员与志愿者队伍建设。充分利用社会人才资源,动员组织在职和离退休科技工作者、教育工作者、公务员、企事业单位管理者作为社会和中小学校的科技辅导员和科普志愿者,参与科学教育与培训工作。
(3)利用社会资源开展科学教育和培训。鼓励和支持科普场馆、社区学校、成人文化技术学校等开展科学教育与培训。利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技工院校、职业学校、函授学校、广播电视学校等单位的科学教育和培训机构,为不同职业、不同人群的提供职业技能培训。
2.科普资源开发与共享工程
(1)加大科普资源开发力度。争取更多社会力量参与科普资源开发,建立起对科普作品创作的奖励、扶持和优秀的科普作品申报市科学技术进步奖等机制。挖掘本区内历史、人文、科普内容丰富的景点和厂矿企业的科技场馆以及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2)促进科普资源共享。充分利用“中国数字科技馆”、“常州科普之窗”、“ 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络”,让互联网成为社会和公众获得科普的有效途径。充分利用本区内的历史、人文、科技场馆、科普基地、厂矿企业、学校、医疗机构等科普设施,为公众提供科普教育的平台。
3.大众传媒科技传播能力建设工程
(1)扩大科技、科普类出版物的征订数量,各部门网站增设科技专栏。
(2)增强对公共卫生事件和重大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的反应能力,及时以各种方式向公众进行科普宣传,指导公众以科学的行为和方式应对突发事件。
4.科普基础设施工程
(1)加强科技馆等科普设施建设。加强科普设施建设与管理,把科普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及基本建设计划,加大对公益性科普设施建设和运行经费的投入,在大型公共场所建造电子科普画廊。
(2)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科普基础设施建设。落实有关优惠政策,鼓励社会各界对公益性科普设施建设捐赠、资助;吸引境内外资本投资兴建和参与经营性科普场馆建设;鼓励有条件的企事业单位建立专业科普场馆;落实有关鼓励科普事业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科普基础设施建设。
(3)加强科普教育基地建设。完善现有科普教育基地的设施、人员、管理,完善科普教育基地向社会开放的条件和措施,申报和建立一批功能完备的科普教育基地,争创省级和国家级科普教育基地。
(4)加强基层科普设施建设。在城乡社区建设科技活动中心、科普画廊、科普活动室、远程科普宣传教育终端设备等设施。加大青少年校外科普场馆、基地建设,配备小型科普宣传车,以“流动科技馆”形式为企事业单位、社区、学校提供科普服务。
三、建立和完善支撑体系
(一)政策法规体系。完善有关政策法规,明确政府、社会组织、企业及个人在公民科学素质建设中的责任、权利和义务。在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有关科技、教育、传播与普及的政策法规中体现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目标和要求。加强科普成果的知识产权保护,为境内外机构、个人独资或合作兴办科技教育、传播与普及机构提供政策保障和环境支持。
(二)经费投入体系。坚持政府引导,鼓励社会投入,形成多渠道投入机制,为公民科学素质建设提供资金保障体系。区、街道根据财力情况和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需要,逐步提高科普经费的增长速度,并将科普经费列入同级财政预算。各有关部门、事业单位和人民团体根据承担的科普任务,按照预算管理的规定和现行资金渠道,统筹考虑和落实所需经费。通过有效运用政府引导资金,促进全社会增加对科普事业的投入。落实捐赠公益性科普事业个人所得税减免政策,广泛吸纳境内外机构、个人的资金支持公民科学素质建设。
(三)人才队伍体系。加强科普专职工作人员的业务培训、进修和技术职称评定工作,全面提升在职科技教育、传播与普及人员的科学素质和业务水平;调动各界人士参加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积极性,建立一支素质较高的兼职人才队伍和志愿者队伍。开展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理论研究,加强国内外交流。
四、加强组织领导
(一)健全组织领导体制。区政府负责领导区《科学素质纲要》的实施工作,区全民科学素质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动员、部署和检查监督。区全民科学素质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区科协,承担领导小组的日常工作,定期向领导小组汇报。各街道和部门要把全民科学素质建设纳入议事日程和业绩考核,成立领导小组,并为其开展工作创造必要的条件。
(二)加强协调配合。各有关部门、事业单位和人民团体要按照全民科学素质建设的总体部署,将有关任务纳入相应工作规划和计划,充分履行工作职责,整合资源,发挥各自优势,形成合力,切实推进公民科学素质建设。
(三)加强监测评估。以《中国公民科学素质基准》为指导,以《江苏省科学技术普及教育大纲(试行)》为基础,以常州市公众科学素养调查数据为依据,加强对区公民科学素质建设进程的监测评估,并提出相应对策和建议,不断改进工作方法,加大工作力度,确保如期实现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