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常州市天宁区人大网站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天宁区人大 >> 调查研究 >> 内容
关于我区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有效管理校外培训的实践与思考
发布日期:2025-02-05   来源:天宁人大 浏览次数:  字号:〖
 

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双减”)。开展“双减”工作是党中央做出的一项重大决策部署,事关国家发展和民族未来,对构建教育良好生态具有重大战略意义。为推进“双减”政策更好落实落细,结合天宁实际,通过实地走访、问卷调查、组织学习、座谈研讨等方式,形成调研报告,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双减”工作基本情况及成效

天宁区全面贯彻“双减”政策,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双减”推进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深化校外培训机构治理,凸显了学校教育的公益普惠性,构建了良好的天宁教育生态。一年来,有效减轻了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学校育人水平持续上升,教学质量进一步提高。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作业负担有效减轻

天宁区严把作业关,作业总量小学每天不超过60分钟,初中不超过90分钟,基本实现“小学作业不出校门,初中作业基本不带回家”。各学校建设校本作业资源库,建立作业公示制和常态调研制;区教师发展中心提出“纳入校本教研、先于教学设计、体现单元整体,突出结构思维,鼓励分层设计”的作业设计五大要求;区教育局提出“精选、精讲、精练、精批”和“有发必收、有收必批、有批必评、有评必补”的“四精四必”的作业管理要求,实现作业减量不减质。

(二)校外培训大幅压减

天宁区疏堵结合、重锤出击,从严规范治理校外培训机构,快速实现压减,切实减轻学生课外负担。目前全区原有的所有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均已完成注销或转型,压减率达100%。校外培训进入常态化巩固治理阶段,区教育局会同区公安分局、市场监管局、文体旅局、科技局等,不定期开展“双随机”检查,确保治理效果“零反弹”。仅今年3月以来,累计共出动检查人员200余人次,检查各类校外培训机构70余家。

(三)课后服务扎实开展

天宁区紧扣基本要求,坚持做到“三个全覆盖”,即义务教育学校全覆盖,有需要的学生全覆盖,优秀教师参与课后服务全覆盖。区域推出“1+T+X”课后服务,引进优质校外资源,丰富课后服务内容,提升课后服务品质,努力把课后服务打造成素质教育新阵地。目前,全区课后服务参与率在90%以上的学校达100%,学生参加课后服务比例小学达94.4%,初中达98.8%,课后服务满意率达98%以上。

(四)课堂效率不断提高

天宁区着力项目建设,开展高质量教育教学成果“三全”培育工程项目评比,遴选全区十大项目重点培育,将项目研究转化为教学生产力。全区以“新教学”研究为龙头,以“落实学科素养,提高课堂效率”为目标,构建区域研训网络,一学期,天宁区承办“新教学”省级观摩研讨活动1次,各学科开展区级研讨活动60余次,教师发展工作室开展活动50余次。全区开展“双减”专题研究,成功申报省、市级以上“双减”相关课题13个。

二、“双减”工作主要做法和经验

一年来,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区教育局以及其他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天宁区探索了一条操作性强、效果性好的实践路径,积累了“12345”的可复制、能移植的宝贵经验。

(一)开辟一条路径

“双减”政策颁布以来,天宁区第一时间组织宣传发动,统一对“双减”的认识,随后尝试推行,在调研中探索,在交流中互鉴,逐步形成“双减”工作的操作规范。全区创新推进课后服务,“双减”案例《“双逻辑”在线,“三主体在场”》《创新“魔方式” 作业》两次作为辖市区唯一,分别获全省第一批、第二批推广,走出了一条“发动——尝试——规范——创新”的天宁路径。

(二)把握两个逻辑

作为“双减”重要元素的课后服务,天宁区着力课程建设。坚持“服务逻辑”与“教育逻辑”的双逻辑,充分发挥课后服务的“服务”和“教育”的双重功能,有效解决“三点半难题”,同时把课后服务建成素质教育的“第二课堂”,让看护、托管伴随“学习”发生,让看护、托管的形式和内容具有最大程度的育人价值。

(三)形成三份指南

天宁区指导校外培训机构及时转型,2021年出台《天宁区关于做好面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统一登记为非营利性机构有关工作的实施意见》(常天培治办〔2021〕3号)。2022年先后出台《天宁区义务教育课后服务工作指南》(常天教〔2022〕50号),《天宁区义务教育课后服务校外资源引入指南》(常天教〔2022〕63号),形成区域顶层设计,指导学校规范化开展课后服务,丰富课后服务内容,促使天宁课后服务在常态化推进的基础上向高质量迈进。

(四)协同四方力量

天宁区协同四方力量,共同发力,高质量推进“双减”落实。一是课程深度整合,让学生在场,为满足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提供可能;二是家庭全程参与,让家长在场,实现学校和家庭的双向奔赴;三是保障系统升级,让教师在场,充分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四是资源对外开放,让社会在场,丰富学校的课程建设,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发展需求。

(五)依托五个抓手

一是抓好专业视导,建立“双减”质量视导机制,全方位、多维度定期指导学校有效落实“双减”,确保“双减”有新样;二是抓好擂台竞优,每学期开展“双减”优秀案例评选,每月举行“双减”新闻宣传评比,每学年开展“双减”优秀课大赛,确保“双减”有榜样;三是抓好教师培养,成立STEP进阶式师资队伍“333”培养工程,以学科为单位组建教师成长营,保障教师快速成长,积极打造“轻负高质”课堂,确保“双减”能放样;四是抓好考核评价,每月开展“双减”专题督导,全方位、多层次督查学校“双减”落实情况,确保“双减”不走样;五是抓好联合执法,充分发挥区“双减”工作联席会议机制作用,对校外培训机构开展联合督查,确保校外培训不变样。

三、存在主要问题

在“双减”工作的不断推进过程中,也暴露了一些问题,有教师工作负担方面的,也有经费保障方面的,等等。

(一)教师工作负担有待进一步关注

调研发现:实施课后服务以来,教师在校工作时间明显加长,小学教师可达11小时之多,初中教师更是超13小时,强大的劳动负荷对教师队伍承受能力提出了更大的挑战。

(二)学校经费保障有待进一步加大

按相关文件,经费采取财政补贴、服务性收费或代收费等方式筹措经费,目前参与课后服务的教师和其他人员按时足额获得服务收入能发放到位,但课后服务造成的水、电、安保、后勤等开支也已明显加大,学校原有的生均公用经费已不够维持。

四、深化“双减”的几点思考

(一)以区域制度建设为基础,创“天宁双减”之创新品牌

1.优化教师工作制度。鼓励部分学校先行试点,总结做法与经验,探索学校关爱教师的新思路。尝试实施教师弹性工作制,切实保障教师的身心健康,保障学校工作可持续顺利开展。

2.更新督导反馈制度。一方面,形成日常督导与学期督导相结合、单项督导与综合督导相结合、经验提炼与问题整改相结合的“三结合”督导机制,确保“双减”各项工作扎实开展。另一方面,发挥“双减”工作联席会议机制作用,强化各类校外培训机构管理机制,依法处理无证无照、不规范经营的校外培训机构,推动校外培训机构健康绿色高质量发展。

(二)以区域财政支撑为基础,创“天宁双减”之坚实保障

加大持续性经费投入力度。随着课后服务的持续深入开展,对小学来说,学生在校时间延长至少1小时;对初中来说,在校时间延长3小时,且在校用晚餐、参加晚自习等,与往年相比,水、电、气等开支明显大幅增加,建议追加相关经费保障。

(三)以区域质量提升为基础,创“天宁双减”之教育品质

1.改进作业管理方式。建立校内为主、家校协同、分工明确的作业统筹管理机制。完善年级总量控制、学科合理设计、班级每日会商、学校跟踪反馈的统筹作业布置流程,从设置分层作业、创新作业类型、加强作业教研、共享优质资源等方面切实提高作业设计质量。建立作业质量监测、作业管理教师承诺、作业问题反馈等多项制度,公布作业管理举报电话和邮箱,邀请相关人员等担任学校作业管理监督员,切实保障作业管理要求落实落地。

2.增值课堂育人效益。组织学习2022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完善并优化天宁区《教育教学管理实施意见》。从课程实施管理、教学过程管理、教学评价管理、教师发展管理等方面对全区教学校长及教导主任开展专题培训,提出实践指引,提高教师业务水平与教育能力。坚持立德树人,践行课程思政,深化教学改革,推进协同育人,探索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新型课堂教学结构,促进知识的实践转化和综合应用,全面提升育人质量。

  主办单位:天宁区人大常委会;建议使用IE9.0以上浏览器 1024*768分辨率
技术支持:常州风讯网络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