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部门动态 > 内容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天宁区民政局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将“民生情怀”融入工作点滴,以“实干担当”为墨,以“创新服务”为纸,在社会救助、养老服务、基层治理、社会服务等领域精耕细作,奋力绘就一幅温暖亮丽的“幸福天宁”新画卷。
近年来先后争创“全省首批示范性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网络地区”“江苏省‘五社联动’机制创新试点单位”等多项省、市荣誉。2022年获评常州市“实施‘532’发展战略,推动高质量发展”先进集体。连续3年获评区高质量发展综合考核“第一”等次。
一、坚持制度引领,夯实民生保障幸福底色
聚焦群众“急难愁盼”,坚持以“人民满意”为标尺,以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为重点,统筹推进兜底有力、衔接有序、政社互补的社会大救助体系建设,积极探索共同富裕下的民生服务“新模式”,持续筑牢民生服务“主阵地”,努力让幸福成为天宁最温暖的底色。
(一)兜底保障有“力度”。精准落实低保标准逐年提升至每人每月1040元,城乡特困人员基本生活标准分别达每人每月1945元、1352元。按照保基本、兜底线、救急难、可持续的总体思路,全面落实社会救助扩围增效工作,实现困难群众“应保尽保”“应救尽救”。适度提高临时救助标准,扩大临时救助对象范围,为遭遇突发事件、意外伤害、重大疾病或其他特殊原因导致基本生活陷入困境家庭的1327人次发放临时救助金200.09万元。推进“暖心护航”帮扶项目,安装572户智能监测设备。扎实推动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标准化建设,新建镇(街道)德康驿站6家,5家为省级康复站点。
(二)救助改革有“亮度”。实施社会救助“一件事改革”,实现全区社会救助事项申请“一张表单、一套材料、一次提交、多方复用”,审批时限由30个工作日缩减至20个工作日。推进社会救助领域“放管服”改革,推行社会救助事权下放,将低保、低保边缘等4项救助事项审批权限下放至镇(街道),简化工作程序,促进简政放权。积极探索“党建+社会救助”模式,累计建成7个镇(街道)级和7个社区级的“党建+社会救助”改革创新实践点,因地制宜构建符合天宁实际的党建品牌。
(三)儿童关爱有“温度”。完善困境儿童保护体系,完成7家“儿童关爱之家”建设,实现镇(街道)级“儿童关爱之家”全覆盖,创建4家省级儿童之家。试点出台困境儿童“四色”分类管理制度,深化困境儿童“四色管理”机制,全面实现378名困境儿童“一人一档一案一策”,累计开展线上线下公益课程320场,受益儿童6400人次。与天宁区人民检察院联合创设“彩虹时空·检民‘童’行”联络站,以检察机关法律监督为基点,以民政部门行政职能和基层网络优势为辐射点,构建“检察+民政”双引擎未成年人综合保护新格局,推动从“生存保障”迈向“发展赋能”。
二、坚持实践深耕,构建普惠共享幸福生态
聚焦以“人”的需求为导向,以制度创新与技术赋能打破资源壁垒,构建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民生共同体,推动普惠共享从“基础保障”向“品质生活”升级,强化数字治理与人文关怀的融合,努力为群众打造更具幸福感的民生生态。
(一)以科学谋划打破区域壁垒。牵头成立区级社区食堂专班,按照“1+7+N”的布局体系,引入社会资本建设区级中央厨房项目,目前全区建成全龄段社区共享食堂9家,社区老年助餐配送点95个,日均就餐、送餐7000余人。全区现有养老机构17家,建有养老床位数2992张,等级以上养老机构占比达76.5%,消防达标创建实现100%覆盖。提升改造居家站点6家,建设示范性村级互助养老睦邻点6家。
(二)以科技赋能提升服务质效。提档扩面智慧大救助平台
应用,强化大数据、云计算等实时汇聚分析能力,及时处理各类社会救助问题455件。推动实施“互联网+养老服务”新模式,打造区级智慧养老服务平台,运用大数据管理和分析,在助餐、居家援助服务、尊老金发放、养老机构监管等养老服务智慧化监管方面实现覆盖,实现区、镇(街道)、村(社区)智慧网络三级联动。实施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专项普及培训工程,累计开展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培训3.3万人次。
(三)以共治理念激活社会动能。全区目前有登记在册社会组织448家,近五年有6个项目获评省社会组织优秀案例,5A级社会组织1家。连续6年举办天宁区社会组织公益创投大赛,设置为老服务、扶贫济困、助残助孤等多个重点扶持领域,总计扶持资金400万元,年均开展公益服务近500场次,服务居民2万余人次。2022年,天宁区社会组织发展中心获评“全省社会组织党建工作示范点”。2024年,常州市天宁区数字经济产业商会成功入选江苏省首批行业协会商会推广点。全区12家社会组织入围年度常州市首批枢纽型、示范型社会组织名录。
三、坚持路径创新,描绘天宁特色幸福图景
以“小切口”撬动“大民生”为目标,探索符合区域特色的治理
与服务模式,在机制、技术、资源整合中寻找“最优解”,推动将天宁的“民生愿景”转化为“幸福实景”,努力打造具有辨识度的幸福民政天宁样本。
(一)聚焦“弱有所扶”,构建“主动发现+精准救助”机制。完善主动发现网络,推动“智慧大救助平台”在全区范围内的广泛使用,深化“大数据+网格化+铁脚板”机制在社会救助领域的应用,建立并完善动态检查、主动介入的预警机制,实现从“人找政策”到“政策找人”的转变。建立困难群众数据库,整合民政、人社、医保、教育等部门数据,实现信息共享和动态更新。牵头成立区级特殊人群常态化管理服务专班,高位统筹全区特殊人群帮扶工作。完善动态管理机制,将特殊人群按照“7+N”分类,精细化摸排26191人,各类人群100%保障到位。探索实施“扶困、扶心、扶学、扶技”的“四扶工作法”,精准落实关爱政策。近年来,天宁慈善事业蓬勃发展,5年来积极推动开展“中华慈善日”“慈善一日捐”等主题宣传活动,天宁区互助基金累计募集慈善款项3034万元,累计支出各类救助资金1100万元,救助困难对象6万余人次。
(二)聚焦“老有所养”,打造“家门口”养老服务示范场景。以“15分钟养老服务圈”建设为抓手,织密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的养老服务网络。实施为有需要的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工程,定制防滑地砖、智能呼叫设备等“暖心套餐”,惠及家庭3917户。推出社区食堂新型助餐模式,着力打造“宁好食堂”社区食堂品牌,以“政府主导、企业运营、多方参与”的机制,近年来,打造了“茶饭小馆”“‘添’宁食堂”“兰邻膳”等一批优质全龄共享助餐点,其中茶山街道“茶饭小馆”得到各级领导现场视察肯定,并获评2023年度常州市民生实事项目“优秀典型案例”。2024年,天宁区成立全龄社区食堂品牌建设专班,召开全区现场推进会,印发《天宁区老年助餐工作指导意见》,实行“标识、建设、系统、配送”的“四个统一”做法和“备案、监管、退出”的三大机制,进一步规范助餐日常运营和管理,通过一系列举措全面释放助餐工作社会潜力。
(三)聚焦“民有所呼”,推动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期待。推动专项事务提档升级,成立区级集中守灵中心。推进殡葬领域专项改革,制定出台《天宁区殡葬服务收费专项整治工作方案》和《常州市天宁区殡葬领域管理办法》,规范和加强殡葬服务收费管理,加强殡葬行业监管,促进殡葬事业健康有序发展。天宁区婚姻登记服务中心完成内地居民婚姻登记跨省通办试点工作,2021年以来,全区累计办理跨省结婚登记543对、跨区结婚登记2411对。选址新建区婚姻登记处,注重人性化功能布局、主题式场景营造,2024年创评3A级全国婚姻登记机关。提升区划地名管理服务水平,积极开展地名文化遗产名录申报,累计遴选34个地名入选市级地名文化遗产名录,6个地名入选省级地名文化遗产名录。办理完成全市首例民政部门担任遗产管理人案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