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风起,蟹脚痒。近日,气温骤凉,在黄天荡清水蟹地理标识产品核心产区内,程丰、程燕兄妹家的蟹塘迎来热闹景象——不少老客户提前上门,在暂养池边俯身挑选心仪的螃蟹,伴随着此起彼伏的询问声,小批量上市的黄天荡清水蟹正式开启销售季。
作为仅限郑陆镇使用的地理标识产品,黄天荡清水蟹以中华绒螯蟹为养殖品种,凭借优质水质和成熟技术享誉市场。然而今年夏季,遭遇了历史罕见高温,30度以上高温天气长达150余天,直接打乱螃蟹生长节奏。“往年9月底就有少量螃蟹上市,10月中旬母蟹就大批量卖了,今年得等到10月底才能大规模上市。”程燕一边帮客户从暂养池捞起螃蟹,一边介绍,长期的高温导致不少蟹塘水温最高超过了35度,螃蟹死亡率显著上升,周边地区的不少蟹塘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蟹损,上市时间也较往年推迟了15至20天。
暂养池边,刚挑选完螃蟹的老客户王先生笑着说:“每年都等着程家的清水蟹,今年虽然晚了点,但看这螃蟹的个头和活力,品质肯定差不了。”而这样的底气,源于黄天荡核心生产区的蟹塘几乎都提前完成的“三池两坝”改造。据程丰介绍,过去的蟹塘是一池“死水”,需要养完一季的螃蟹才会放水清理,而改造后的蟹塘则形成了完整的尾水处理系统,使蟹塘的水能实现实时过滤清洁,同时形成循环水达到调节蟹塘水温的目的。此外,他们还搭配微生物制剂改善池底环境、水生植物净化水质,有效缓解了高温带来的不利影响。“高温天里,我们还特意加高了水位,定期换水,就是为了让螃蟹有个舒适的生长环境,现在看来,这些措施确实管用。”
黄天荡片区的“三池两坝”改造于去年启动,今年9月底完成验收,是郑陆镇养殖水域改造的重要一环。郑陆镇农业农村工作办公室主任刘桢表示,截至目前,郑陆镇已完成黄天荡养殖核心区2000多亩养殖水域改造,占比全镇养殖总面积的近30%,计划明年将实现全镇规模养殖区域改造全覆盖。
程家兄妹是黄天荡村里的“蟹二代”,2016年从其他行业回归,接手家中蟹塘后,形成了“姐姐负责市场开拓、弟弟专注养殖管理”的分工模式。如今,黄天荡清水蟹已纳入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系统,每箱产品都标注溯源信息,让消费者买得放心。随着10月底大规模上市节点临近,程家兄妹和当地养殖户们正做好准备,依托改造后的基础设施与成熟技术,全力保障今年清水蟹的市场供应,让更多人尝到这份来自黄天荡的鲜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