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内容
一、2025年上半年工作总结
(一)坚持党建引领,高位统筹强基固本
1.固本培元,建强基层体系组织。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持续推进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和特色化建设,落实好组织生活制度,夯实基层党建基础。指导全区教育系统63所党支部开展好组织生活会和民主评议党员工作,加强3所新建支部过程性常态化指导,强化民办学校党建工作,制定民办学校党建工作清单,进一步提升民办学校党建工作水平。
2.风纪强体,落实全面从严治党。狠抓责任落实,召开2025年全区教育系统党建工作会议。系统谋划,整体推进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突出示范引领、上下贯通、全员覆盖。逐字逐句研读《习近平关于加强党的作风建设论述摘编》,开展“廉洁从教我先行”活动,观看警示教育片《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深刻查摆问题,建立问题清单,制定整改措施,确保整改问题全覆盖、无死角。严格落实为基层减负相关要求,进一步规范社会性事务进校园工作,统筹会议安排,切实减轻基层负担。
3.靶向监督,深化巡察审计效能。以高度的政治自觉接受巡察审计监督,将其作为检视问题、改进工作的重要契机。主动认领巡察审计反馈的问题,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整改工作,建立“问题清单”“责任清单”“整改清单”,明确责任领导、责任科室和整改时限。
4.铸魂聚力,打造特色党建品牌。持续打造“百千万”初心育宁星课堂党建品牌,持续推出10期线上红色教育星课堂。与街道、社区深度合作,常态开展线下快乐志愿星课堂,发挥好天宁教育系统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加强学校党建工作研究力度,针对性指导“书记项目”研究成果凝练,持续提升天宁教育党建知名度和美誉度。坚持党建带团建、关建、工建,开展“薪火赓续心向党,挺膺担当砺青春”主题团日等活动,新增团员600名。精心组织“科技强国梦,同心创未来”主题教育活动,深入推进“文化塑造未来”铸魂工程。深化“365天教同心”品牌建设,挂牌成立市教职工健康驿站总站天宁分站,创设丰富赛事,确立15个“一会一品”精品孵化项目。
5.守正创新,筑牢意识形态阵地。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和网络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强化分析研判和情况报告,加强课堂、讲坛、社团、媒体和刊物等管理,全面落实“一会一报”制度。强化宣传品质提升,上半年在国家级媒体发布21篇、省级媒体100余篇、市级媒体200余篇,位居各辖市区前茅。运维“天宁教育”和“天宁教育发布”等新媒体平台,发布各种教育资讯106篇,阅读超10万人次。天宁教育视频号持续火爆,开展直播2场,发布视频185个,阅读量超15万次,获评省教育新闻宣传工作优秀案例。
6.选贤育能,锻造过硬干部队伍。持续推进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发挥学校党组织领导作用。强化干部培训,进一步加强顶层设计,系统谋划区教育系统干部培训工作,定制个性化、菜单式培训课程。持续推动“教育实践家”培育项目,全面梳理“教育实践家”培育对象专业发展现状,制定个性化培训实施方案,常态化推进培训项目。成功申报市“突出贡献人才”1人。
(二)坚持全面压实,重点任务赋能增效
1.加快推进科学教育。持续推进全国科学教育实验区建设,锚定“创新驱动、全域协同、生态赋能”发展目标,聚焦“宁创种子行动”,形成“五大联盟协同推进、五维模式创新迭代”的实践经验。《江苏常州天宁区探索AI赋能科学教育新路径》推送在《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信息》第11期,《人工智能赋能课堂评价的实践突破与挑战》《智能体赋能小学科学教育的路径探究——基于天宁区“根-叶-花”课程的分层教学探索》发表于《中国信息技术教育》,天宁经验向全国辐射。
2.深度推进智慧教育。纵深推进智慧教育样板区建设,实施分类培训,每月组织学科人工智能应用技能培训,惠及300多人次。加强学科实践,80余人次参与区数字化创新实践,积累9个教学创新案例。推进创新教研,开展人工智能环境下的校本教研。顺利完成省教师教育重点课题开题,召开人工智能教研现场会。承办常州市人工智能教育现场会,配合省教科院完成人工智能教师培训,4项研究成果发表在省级刊物。
3.扎实推进家校共育。加快推动家校社“教联体”建设,调动各方资源,协同各方力量,助力青少年学生全面发展与健康成长。深度推进省前瞻性教学改革实验项目《指向儿童人格发展的家校共育区域推进研究》,参加常州市教学成果奖培育项目汇报,进一步完善实施路径,丰富研究成果。完成全区中小学儿童人格发展测试,完成《天宁区中小学健全人格发展调查报告》。承办省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区域做专题汇报和家访实践经验分享,家校共育经验向全省辐射。
(三)坚持内涵发展,教育发展蓬勃向荣
1.全域统筹,学前教育普惠发展。围绕“做更有品质的学前教育”发展目标,持续推进学前教育品牌建设。组建“幼儿园高品质发展共同体”,聘请专家导师,打造更有影响力的幼儿园,创成市优质幼儿园2所,完成海华幼儿园省优质幼儿园创建材料审核。加强园所内涵建设,获评“常州市园本教研优秀经验展评”一等奖1篇,二等奖2篇。持续推进托育一体化建设,完成托班17个,新增托位340个。1所幼儿园获评省幼儿体育与健康教育实践基地,全市唯一。1所幼儿园获评省幼儿体育模范园。
2.高位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全面深化“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建设,持续推进教育教学优秀成果培育“三全工程”高品质项目研究,学校内涵建设取得新成效,新增5项市前瞻性教学改革实验项目,7所学校入选常州市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实验校培育学校。省级内涵建设项目送报数量,全市第一。
3.赋能提升,特殊教育融合提质。资源中心量质齐升,接受市级特殊教育、融合教育发展情况专项调研,1所学校申报省融合教育示范校,4所学校争创市优质融合教育资源中心。融合教育稳步推进,完善区域特需学生数据库建设,如期召开省第十一届智障教育资源中心发展研讨活动,光华学校协同丽华二小联合拍摄《慢慢来》孤独症宣传片,在省级媒体宣传。
4.多元协同,社区教育协同发展。创新“社区教育+”模式,构建“教育-社区-治理”良性闭环,为全国县域社区教育提供实践样本。打造天宁职工夜校“宁‘yue’课堂”,开设25门课程,吸引329名学员参与,形成“白天上班、晚上学艺”的新风尚。深化老年教育服务,提升老年教育质量,“幸福微学堂”开展13场智慧助老线下培训,326名老人受益,制作的微视频入选省级资源库,助力银龄群体跨越数字鸿沟。《“社区教育+”跨界耦合新样态》入选教育部县域品牌社区学习中心典型案例推介名单,获评省社会教育先进集体。
(四)坚持实绩实效,以生为本全面育人
1.坚持立德树人。持续推进大中小学思政一体化建设,以《关心为核:天宁区指向主人翁意识培育的思政课一体化建设项目》为依托,开发设计了“7+X”条“小主人”行走路线,让学生在场馆实践中提升主人翁意识,在市“博物馆里的思政课”现场活动中进行区域展示。系统抓好青少年品德教育,开展“争做雷锋式好少年”主题活动。在“双向奔赴”中推进教育对外交流,解小与俄罗斯中国国际学校是牵手结对校,龙锦小学立足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以中华传统文化为基础,融入国际文化元素,在海外友好学校推广常州非遗文化。进一步发挥名班主任作用,开展“我是一‘名’班主任”展示交流活动。常州市紫云小学少先队大队获评全国优秀少先队集体。
2.坚持五育并举。深入贯彻“2・15专项行动”要求,丰富活动形式。高质量完成学生国家体质健康测试,学生体质健康“优秀率和优良率”均位居全市第一。成功举办中小学生棋类、武术、乒乓球、羽毛球及田径运动会等赛事。实施美育浸润行动,推动“阳光下成长”班集体艺术展示,8所学校获评市“最美班级”“最美社团”,正衡中学班级合唱《明天》获评省“最美班级”。强化书法教育,开展首期天宁区书法教师培训班。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劳动教育,以市“劳动教育月”活动为契机,开展各类实践拓展活动。
3.坚持生命关爱。持续推进《天宁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方案》,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借助“天润宁心”平台,持续做好心理预警干预和重点学生关爱工作。加强心理健康教师队伍建设,启动新一轮心理健康专职教师一站式培养,1名教师获市心理健康教育评优课一等奖。组织21名心理健康教师前往德安医院、904医院跟岗学习。推进医教融合,联合市儿童医院开展公益心理健康讲座20余场次。开展“生命教育月”和心理健康宣传教育月活动,优选天宁区润心案例和优秀心理剧本。
(五)坚持引育并举,聚力师资队伍建设
1.铸魂润心,深化师德师风建设。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重点学习《新时代中小学(幼儿园)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等文件,把师德师风教育贯穿教师培养、管理全过程,从细处入手、实处发力,深研细悟,覆盖全域。进一步健全机制,完善畅通举报渠道,对群众来电、来信、来访,第一时间进行调查、核实、反馈。对违反师德师风行为,从严、从重、从速予以处理。
2.师资培养,强化人才梯队建设。持续推进“STEP”进阶式师资队伍“333”培养工程,启动“高层次教育人才培养对象教科研能力提升”项目,借助高校和省内知名专家,营造高层次教育人才持续涌现的良好生态。新增市中小学艺术、体育专项名教师工作室3个,数量位居全市第一。持续强化教师能力提升工程,12人在全市专业比赛(评优课、基本功)中获一等奖,获奖人数在全市持续高位领跑。1人在省中小学青年教师教学竞赛暨全国中小学青年教师教学竞赛选拔赛中获一等奖。
3.调优赋能,优化师资队伍结构。统筹开展“优才计划”,计划招聘中小学教师48名。联动多部门出台《关于印发区属中小学银龄教师聘用管理办法(试行)》,鼓励学校返聘退休优秀教师填补师资缺口。提前思考、超前谋划,摸排区域小学持中学教资新教师情况,制定人员分流支援初中预案,为师资动态均衡配置筑牢基础。
(六)坚持统筹协同,筑牢教育保障体系
1.聚能增效,优化教育资源供给。统筹优化教育资源,新建、改扩建学校项目6个,常青小学、季子幼儿园计划年内竣工,新增学位2610个;加快推进智慧城一体化项目、焦溪初级中学等4个项目,稳步推进教育文化馆建设。
2.精细规范,守护校园舌尖安全。完善“校园餐”管理机制,全域推进“1+1+1”食堂管理模式,32所公办中小学校食材供应商实行区集中招标入库,实施系统二次竞价,所有资金纳入监管平台,实行闭环管理。强化食堂质检监督,强化供应商监督管理,落实源头管控,常态化开展食堂供应商突击检查考核。
3.筑牢防线,护航师生平安成长。强化安全干部能力提升培训,持续开展“1530”安全教育,开展“预防溺水”“安全生产月”等专题教育活动。强化安全隐患大排查,完成4个安全事故隐患整改。扩宽安全教育资源,与恐龙园集团携手合作,升级2.0版安全送训课程,受益学生一万余名。加强人防物防建设,66所学校加入“平安常州、社会巡防”体系。
4.靶向督导,提升教育治理效能。强化三级督导网络建设,扎实推进实施督学培训“卓越计划”,组织督学赴外市开展沉浸式培训。加强“三必查”常规督导,定期通报、跟进整改。强化专项督导,对11所学校进行综合督导。纵深推进学校自我督导工作,持续推动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深化片区协同联动,实施学校增值性评价、过程性评价,系统完善学校高质量发展绩效考核评价方案。
二、2025年下半年工作计划
(一)聚焦培根铸魂,写好教育党建引领之美。全面落实巡察问题整改,推进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和特色化建设。创新“三会一课”载体,打造“特色支部”。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坚持学深悟透、知行合一。持续推进“百千万”初心育宁星课堂建设,加强省党建立项课题和省级社区教育特色品牌建设项目研究。续推进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加强对议事规则执行的指导和督促,形成党组织统一领导、党政分工合作、协调运行的工作机制。提升高层次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推动“教育实践家”培育项目。
(二)聚焦多元共进,写好各类教育发展之美。进一步优化学前资源布局,强化园所内涵建设。加速课程游戏化改革研究,形成独具天宁特色的课程游戏化品牌。深度推进集团化办学,加强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争创1所新优质学校。常态化推进“高品质三全项目”“省智慧教育样板区”建设,加强项目的研究力度,形成区域研究特色。基于“产、学、研、用”儿童康复教育平台,探索“医康教”模式。加大特殊教育研究力量,推动融合教育高质量发展与广泛普及。强化科研与项目培育、整合资源扩大老年教育供给、拓展青少年服务阵地三方面深化社区教育工作。积极申报省市级品牌及特色项目,推进课程、教材等研究以提升教育质量。
(三)聚焦全面成长,写好学生发展多元之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文化育人,开展第十一届“我爱我班”班级文化建设活动。围绕“学赛练”一体化目标,持续深化学校体育改革,打造“一校一品”“一校多品”体育特色。重点办好足球、篮球、排球三大球联赛。持续推进美育浸润,积极参加市级各类艺术比赛,开展新学期教师书法培训班。探索劳动育人新模式,加强资源共建,打造“沉浸式”劳动教育课堂。持续推进“天润宁心”心理健康教育品牌,完善四级预警网络,动态更新重点学生名单。加强家庭教育指导,启动“天宁家长研习社”第一期培训,持续推出“育人大家谈”微视频,多形式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
(四)聚焦科学育人,写好创新教育发展之美。持续推进全国科学教育实验区建设,统领全区中小学科技创新、综合实践、实验教学、劳动教育等科学类学科的实践教学,形成一站式“大科学”的解决方案。坚持以学生实践为中心,形式多样扎实推进中小学创新创造教育,着力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深化省智慧教育样板区建设,着力打造七类样板课,形成具有天宁经验的智慧课堂范式。培育学生AI素养,引导学生利用AI技术开展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提升学科工具应用能力和数字化能力。
(五)聚焦主责主业,写好教师能力发展之美。开展践行教育家精神系列活动,深入开展师德师风建设专项行动和违反师德师风专项治理工作。创新人才培育模式,持续推动“STEP”进阶式师资队伍“333”培养工程,全力加速高层次教育人才培育,实现教师队伍水平高质量提升。持续推进教师交流轮岗,多形式推动优秀教师向郑陆片区及城区薄弱校流动,持续推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做好东西部协作,遴选9名教师赴青海、陕西支教。
(六)聚焦夯基固本,写好教育保障支撑之美。加快推进项目实施,完成寄园教育文化馆建设,打造学生实境学习课堂。持续深化中小学“校园餐”专项整治,优化“1+1+1”自主经营模式,常态化开展校园食品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将校园安全作为首要工作,常态化开展“1530”教育,计划建设1所“智慧安防校园”,为78所学校配备4G可视化通讯设备,筑牢校园安全防线。深化推进“1+1+1+X”督导模式,做实专项督导、综合督导、自我督导,全力提升区域教育治理效能与办学质量。强化数智融合,推进督导转型升级,创新开展线上“云”督导,做到全程化关注、过程化督导。推进学校高质量发展数据可视化监测,发挥监测数据支撑教育决策功能。
(此件公开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