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内容
一、2025年上半年工作总结
(一)特色亮点工作
1.优化营商环境,在“包容审慎监管”上破题。2月,区城管局“推进包容审慎监管 持续优化执法环境”案例被评为2024年度常州市“信用赋能 创新应用”信用优秀案例。一是动态调整区城管领域“首违不罚”清单,现更新为44项(删除15项、调整8项、新增12项)。二是拟定企业合规指导清单,梳理企业高频多发违法事项,帮助企业认识违法风险点,促进企业合规健康发展。三是严控行政检查频次,推行“双随机、一公开”执法检查,实现“进一次门,查多项事”,有效降低企业检查负担。
2.探索疏堵结合,在“流动摊贩治理顽疾”上破题。天宁街道试点“天宁烟火·红梅驿”特色主题疏导区,打造兼具烟火气息与时尚体验的文旅消费新地标,让“流量”变“留量”,自运营以来,区域内白天流动摊贩量减少70%以上,被多家媒体报道。一方面是“疏”。区城管局因势利导设立疏导点,在红梅公园、青果巷、紫荆公园、郑陆连家沟等人流密集区域设置特色疏导点。另一方面是“堵”。制定专项整治行动方案,拉网式排查摸清底数,发放告知书加大宣传,“精准巡查+定点值守”,紧盯高频路段,对万象城、逸方路等群众反映强烈的流动摊贩集中区域开展专项整治行动,上半年开展专项整治22次,立案查处流动摊贩44起。
3.落实管执联动,在“建筑垃圾全过程治理体系”上破题。区城管局逐步健全建筑垃圾“源头可控、规范处置、监管闭环、整体智治”全过程治理体系,推进执法协作机制,成功查处1起跨省非法倾倒固体废物重大案件,有效筑牢“外防输入、内防偷倒”的严密防线。一是全流程闭环监管。建设项目施工前完成建筑垃圾处置备案,施工作业与监管同步,建筑垃圾立场“一车一单,全程留痕”;装修垃圾处置重点针对设置临时堆放点的142个小区,加大对物业监管力度,现规范率达76.8%。二是强化精准执法。重点针对城郊结合部、闲置地块、曾发点位等区域常态化巡查,会同公安、交通等多部门开展联合专项整治,对检查发现线索落实“一案三查”(查工地源头、查行驶路段、查垃圾去向)。三是推进跨域协作。深化长三角一体化执法协作,针对省市毗邻区开展“两市三地”联合执法检查。
4. 强化“天宁智理”,在“与城市长效综合管理深度融合”上破题。成立“天宁智理”助力城市长效综合管理工作专班。一是平台系统升级。从建成区全覆盖扩大到“一镇六街道”全域覆盖,增加巡更点、巡查要素、第三方责任单位数量,今年上半年累计发现问题12.8万余个,按期办结率81%;随机抽检平台案卷14437件,发现并通报问题931项,整改率98%。二是评价机制调整。以天宁街道、兰陵街道试点成效为蓝本全区推广,探索“质量系数”“人员系数”双结合的评价模型,将系统数据作为主要评价依据,助力监督考评从“现场考评”转变为基层自巡查体系完善,实现高效“管人管事”。三是科技手段赋能。围绕城乡环境大整治曝光片、交办问题等薄弱点,运用自配无人机巡检200余次,重点巡检毛家塘、朱家村等区域,对照问题清单动态销号。
5.提升“含绿量”,在“增荫添彩”上破题。3月,景仁公园入选江苏省“乐享园林”活力空间建设典型案例(第一批)。一是靓化沪蓉高速青龙道口。优化绿化品质6公顷,补充紫色系花卉,营造“紫气东来”景观氛围,搭配5组恐龙雕塑,凸现“恐龙IP”城市文化特色。二是彩化交通干线。对中吴大道7.8公里“花漾道路”再提升,对原有乔灌木修剪整形,新增2600平方米观花地被,补植近千株月季。对和平路、丽华北路、等8条主要道路行道树实施综合养护,提升绿化通透度和品质感,打造天宁城市绿化新标杆。三是美化公共空间。重点建设锦云华庭和山和风华2处口袋公园,其中,锦云华庭口袋公园以“健康活力”为主题,配置健身步道、儿童友好空间、篮球场,打造全龄友好活力空间,现已基本完工。此外,对儿童医院北侧、青龙派出所东侧等18处闲置地块实施覆绿。
(二)其他重点工作
1.城乡环境大整治。曝光片涉及天宁区问题共58个,其中47个已整改到位,剩余11个问题均已制定方案,按时序进度推进。市级专项督查累计交办问题80个,均已完成整改。一是分类整治抓整改。切实履行问题整改“销号制”,对能够立行立改的问题限期完成整改,对需要系统治理、工程化推进的复杂问题列入项目改造,第一批8个微改造微更新项目现已完成7个。二是全域排查抓整改。建立健全“区—镇(街道)—村(社区)”三级联动巡查机制,已开展2轮全覆盖、拉网式专项巡查,以“大巡查”带动环境“大提升”。三是举一反三抓整改。对已完成的整治内容定期“回头看”,通过整合财政资金、引入社会资本,完善设施运维、绿化养护等公共服务长效保障机制,确保问题不回潮。
2.停车管理。一是新增1500个公共停车泊位。现已完成1003个,完成率66.9%。其中浦北新村停车场是继北环城市停车场后又一“新能源+智慧停车”示范点,万象城南侧停车场共有车位254个,进一步缓解商圈交通压力。二是开展10条“墙到墙停车精细化”管理示范路建设。已完成富盛一路、东下塘、迎宾南路西侧等3条道路的建设部署。三是机动车停车设施备案专项整治工作。通过系统数据对比、现场核查、群众举报等开展清单式排查,提供上门帮办、政策解读、资料预审等服务,高效推动20家未备案或新建停车场完善备案手续。
3. 园事花艺。一方面着力提升城市公园绿地的服务功能。成功举办凤凰公园杜鹃花展、蔷薇公园蔷薇花展、翠竹公园萱草花文化节等园事花事活动,提升市民游客游园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另一方面积极探索“串点成线”公益效应。横塘河湿地公园、季子公园、凤凰新城三大“互联网+全民义务植树”尽责服务点一体化联合开展活动,开放共享植树资源,开展景观种植、家庭插花、树木认养等植树节系列活动10余场,惠及市民1000余人,打造了一条创新有趣的植树体验线路,扩大义务植树公益效应。
4. 监督考评。一方面深化教育培训,增强考评队伍素养。围绕城市管理考评细则新修订内容以及日常巡查重点,开展全员培训11场次,覆盖一线队员560余人次,通过案例剖析、经验交流等方式,树牢“巡查即服务、整改促提升”的工作理念。另一方面强化巡查督导,夯实长效管理基础。对各板块实施全覆盖巡查,并抽查城管片组责任区域448个,完成上半年全区城市长效综合管理评价考核工作,累计发现并督促镇(街道)整改问题3320个,受理12345热线案件4560件,现已全部办结。
5. 综合执法。一是抓体制机制。深化基层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认真梳理城管领域履职事项,将道路交通、历史文化名城等方面17个事项收回区本级,进一步厘清区、街道两级事权。二是抓队伍建设。坚持“周五学习训练日”“早点名晚点评”制度,开展队伍规范化建设专项督查,开展新入职执法人员基层跟班学、处罚员专题学、案件评查等活动,加大案例教学、场景化教学、现场教学比重,推动执法业务培训向实操化、专业化转变。三是抓主责主业。深化“综合执法进小区”,聚焦城市管理“顽瘴痼疾”,集中力量破解突出问题,上半年共办理行政处罚案件35起,其中市容环境类案件17起、园林绿化类案件12起、环境保护类案件6起、有效结案25起。
6.环卫工作。一是持续推进“城市大管家”改革。立足工作职能向业务指导、监督考核、行业管理方向转型,环卫处和“城市大管家”运营主体弘润城运公司合署办公,做到“分工不分家”,优化双方业务流程,稳步实施环卫“管干分离”。二是持续推进垃圾分类质效。今年计划新建24座垃圾分类房已完成5座,计划提升1个行政村垃圾分类提标改造已完成前期准备。在新天地花苑小区垃圾分类积分制创新试点的成功经验上扩面增建6个垃圾分类实效小区。同步将19个农贸市场纳入厨余垃圾收运体系,扩面增量。常态化开展垃圾分类主题宣传活动58次,营造全员参与的良好氛围。三是持续推进城市公厕建设。计划年内改造提升9座城市公厕,现已开工6座,其中4座已完工。积极推进水晶城等2座国家旅游公厕的申报创建。部署落实全区262座城市公厕“一人一厕”志愿者巡查机制,进一步提升城市公厕供给品质。四是持续推进环卫基础设施提升。积极对接天宁区生活垃圾收集与处理工程综合体新建工程,目前已完成方案设计、项目建议书编制及报批、社会稳定性评估等前期准备。完成1座全品类可回收物综合型分拣中心改造提升,助力推动垃圾分类收运体系与再生资源回收体系“两网融合”。五是持续推进环卫职工之家建设。组织高龄环卫工人免费体检120余人,办理在职职工重大疾病住院综合互助保障106人,户外劳动者意外互助保障873人,同步做好环卫职工的关心关爱工作。
二、下半年工作计划
1.强队伍,提升“阳光城管”品牌集群。一是持续发挥党建阵地作用。整合“青年干部突击队”“啄木鸟行动”“蓝盾先锋突击队”“全国劳模黄峰工作室”等队伍,扛起“先锋有我”使命和担当。二是持续加长党建联盟链条。积极推进城企共建、城村共建、城校共建,形成同频共振的良性循环,立足职能定位,常态化开展党员志愿服务活动,及时解决群众的难点、堵点和热点问题。三是持续办好“阳光城管”培训讲堂。鼓励党员同志“走上去”,到“阳光城管大讲堂”等讲思想、讲业务、讲体会;鼓励年轻同志“沉下去”,到基层一线去淬炼能力,到多岗位去锻炼成才。探索“学干融合、战训一体”培训模式,提升全区城管队伍综合能力。
2.促品质,提升“城乡环境”整治实效。动态更新大整治工作任务,推动工作重心从集中整治到全域提升迈进,治理范围由城市门户向城中村及背街小巷延伸。一是系统推进城中村治理。对全区城中村开展“街道自查+区考评巡查”摸底,明确管理边界,进行数据比对,建立整改清单。对照清单问题分为“近期—中期—远期”三类,通过加强管理、小微提升、项目改造等方式挂账销号。压实属地村委及第三方管护单位责任,实现城中村治理久久为功、常态长效。二是启动废品收购专项治理。对全区废品收购站个数、规模、营业执照、“三合一”情况等进行全面摸底调查,依托“爱回收”企业平台,探索每个街道设置1个规模较大、有整改条件的站点作为中转站,提升改造后纳入“两网融合”监管体系,对废品收运、处置等实行全链条管理。三是开展针灸式节点提升。对主要道路、重要节点采用“乔灌为主、草花补充”的形式进行针灸式的彩化提升,逐步替换老化色块,打造高颜值城市环境,做到“四季有彩,季季有花”。逐步对城市闲置地块、郁闭绿地实施改造提升,考虑群众使用需求,完善服务配套设施,为广大市民打造更多的绿色活力空间。
3.勇创新,提升“深化改革”落地成果。一是探索缓解日益复杂的现实情况与传统理念的矛盾。在“天宁智理”硬件迭代升级同时,多元协同赋能基层治理,组织开展“科技赋能 智慧执法”等主题活动,积极探索“低空+”应用,构建地面、水域、能源和数据管理城市大管家矩阵,开创人工智能技术在城市管理领域的新尝试,提升城管系统“数字化”综合实力。二是探索缓解日益严格的城市管理与市井烟火的矛盾。聚焦天宁文化底蕴,结合青果巷、天宁寺、焦溪古镇等文旅资源,持续打响青果物华集、一念熙市等特色主题品牌市集影响力和人气度。同时充分盘点小区边角地、桥下空间、围墙退界区等“金角银边”,总结“红梅驿”特色疏导点经验研究可复制模板,推广“一户一码”电子档案,共同探索摊位自治能力培育,织就街角经济。三是探索缓解城市管理刚性需求与资源配置效率的矛盾。强化部门协同联动,深化“城市大管家”改革,科学合理调度全区生活垃圾,在环卫工作平稳过渡的同时启动绿化管养的移交,压实养护单位责任,切实提高园林绿化精细化管护水平。创新资源整合路径,挖掘公园绿地、公共空间潜在价值,通过场景化改造植入便民服务、文旅体验等复合功能,探索“公共设施+商业运营”“生态空间+文化消费”等开放共享模式,推动城市资源从单一管理向多元赋能转型,实现社会效益与空间价值的协同提升。
(此件公开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