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9日,稻浪千重,鎏金遍野。金秋时节,天宁区武城村的800多亩稻田里,收割机轰鸣穿梭,村里的工作人员抢抓晴好天气忙收割,生动的丰收画卷在田间地头徐徐展开。

武城村的丰收图景,离不开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坚实支撑。走进村里的高标准农田片区,硬化水泥路纵横交错,配套泵站与沟渠星罗棋布,“旱能灌、涝能排”的基础设施让稻田告别了“靠天吃饭”的历史。“高标准农田的亩均产量比普通农田能高出20%!”
在武城村,土地从村民手中流转至村集体后,不仅实现了规模化种植,村里还引入南农生物酶肥、常州大学富硒叶面喷施等技术,培育出“武香梗6622”等优质品种,其种植模式曾获2024年江苏省排名第八、常州市第一的佳绩。
武城村村委副主任陈南介绍,今年全村水稻长势喜人,尤其是富硒水稻等功能性品种,依托科学种植管理,产量较去年略有提升,预计亩均产量可达1200-1300斤,丰收已成定局。
武城村的水稻采用订单制销售,富硒米等产品凭借功能性优势,以高于普通稻米数倍的价格走向市场;村集体还以成本价向村民供应自产米,每人每年可分得60斤放心粮,同时通过租金发放、收益分红,让村民共享发展红利。
此外,无人收割机、北斗导航等智慧农机的逐步推广,进一步提升了农业生产效率,在抢收抢种关键期彰显科技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