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天宁区青龙德康驿站这个特殊的“花园”里,56岁的张凯萍有个温暖的称呼——“张老师”。这位深耕社区服务30多年的老社工,退休后没有选择安逸,而是加入九如城安信颐和,成为青龙德康驿站的站长。在这里,她用自创的“生活康复法”,为智力障碍、精神障碍的康复学员重新找到春天。
康复密码的“翻译者”。“先对折,再弯腰,左边右边问个好……”在驿站里,张凯萍正带着智力障碍的小鑫练习叠被子。这套自创的“被子童谣”,他们已经重复练习了无数次。从最初连被角都抓不住,到如今能独立整理床铺,小鑫的进步,藏在张凯萍拆解的每一个动作里——铺平、对折、压线、整形……在康复服务和训练设计中,张凯萍与团队成员注重贴合实际生活,叠被子、打扫卫生等生活技能训练成了日常。
针对不同的学员,张凯萍为每一个人都定制了“康复密码”:教孤独症陈可用“音乐疗法”学节拍,让沉默的他参与站点文体活动;让精神障碍的张莉担任工疗组长,用数字统计重建社交信心;帮多重残疾的小霞握住“触觉画笔”,把情绪画成彩虹的线条。
驿站的“成长墙”上贴满了这些细小的奇迹:小鑫的第一次独立叠被、陈可的首次表演、张莉主持活动的照片……每一张照片都是一枚解锁生命的钥匙。
幸福小铺的“张掌柜”。“朱成德,工资90元!”驿站的工疗项目在张凯萍的带领下做得有声有色。每隔一段时间交货给工厂后,驿站的“幸福小铺”都会举行工资发放仪式,每次的工资发放仪式更是驿站最激动人心的时刻。
朱成德是今年2月份来驿站康复的,他积极加入工疗的队伍,如今每个月也有不错的收入。有一次午饭后,朱成德举着饮料对张凯萍说“张老师,我自己挣的钱买的,真好喝。”那一刻,张凯萍的眼泪忍不住落了下来,有心疼,更有满满的幸福和希望。
在工疗中,她探索创新的“老带新,轻带重”结对模式成效显著,效率提高了不少,做的慢的学员会得到大家的帮助和鼓励,驿站处处透着大家庭的温暖。现在有的康复学员每个月可以挣到几百元的工费,干劲十足,成就感、自我认同感与日俱增。
传递希望的“播种者”。夕阳斜照,近日,青龙德康驿站的门口,张凯萍正带着学员们种小葱。她一边示范一边说:“花草最好早晚浇灌和种植,避免高温”。小佳把小葱头埋进花盆,老陈高高举着水壶,小鑫在旁边重复念叨“避免高温”。张凯萍站在中间,看着这些慢慢“长大”的学员,像望着满园等待绽放的花。这看似简单的农疗课,暗含她设计的康复哲学:生命需要适时浇灌,成长要遵循自然规律。
“天气热了,明天咱们学煮绿豆汤啊。”张凯萍喊了一声。“好!”回应声此起彼伏,像一串温暖的风铃,在夏日里轻轻摇晃。
“他们不是残缺的花朵,只是忘了绽放的方式。”张凯萍总这样说。当被问及为什么退休后选择这份工作时,张凯萍望向窗外——老陈正在给新种的绿萝系名牌,小霞把刚画的《我的张老师》放到花架上,陈可偷偷跑到她面前,塞给她一颗快要融化的奶糖。
“你看,他们给的工资可比钱金贵多了。”张凯萍说,在这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积极康复、参与工疗、成长进步,共同经营青龙德康驿站这个“大家庭”。
青龙苑北区社区党总支书记朱明波说:“张站长把专业康复揉碎了化在生活里,让每朵花都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春天。”而张凯萍总是笑着说:“是他们让我明白,生命本就有千万种绽放的姿态。”(文中康复学员的人名均为化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