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医疗卫生是人民群众最直接最广泛的身体健康需求。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将“以基层为重点”放在首要位置,提出新时代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党的二十大也提出:要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明确:要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以基层为重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的战略主题。由区人大常委会分管领导牵头,统筹协调卫健、医保、人社和财政等有关部门,邀请有关专家参与,成立了提升我区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质量和水平的工作专班的课题调研组。通过走访调研、座谈交流等多种形式对全区基层医疗机构发展情况进行深入调研,广泛听取各方意见,在此基础上,针对全区基层医疗机构发展提出对策建议。
一、基层医疗机构基本情况
全区政府办基层卫生机构自2018年实施“五个统一”管理机制改革后,虽然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但综合医疗服务能力总体向上、爬坡式前进。一是就医环境明显改善,新建和改扩建基层卫生机构6家,累计新增用房面积超6万㎡,新增床位200余张。二是卫技人才不断扩容,实施 “区管院用”人事管理体制改革,招录各级各类专技人员86人,增核聘用制人员控制数100个,荣获2020年省政府办公厅真抓实干督查激励表彰。三是医疗发展各有专长,按照“院有重点,科有特色,人有专长”模式,截至目前,共建成省级特色专科4个、市级特色专科14个,郑陆镇卫生院建成农村区域性医疗中心,青龙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创成社区医院、省五级中医馆;基层卫生机构“优质服务基层行”国家基本标准达标率100%。四是医联体建设持续推进,积极引市级优质资源,青龙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常州二院建成全市首个紧密型医联体——常州二院天宁分院,建设多形式医联体35个,市三甲医院优质资源下沉全覆盖,实现区域医联体全覆盖。同比2022年,全区政府办基层卫生机构2023年1-7月门急诊人次增长26.63%%、医疗收入增长42.64%。
二、基层医疗机构发展存在问题
从调研情况看,当前基层医疗机构面临着要素成本制约、竞争压力加大、高层次人才匮乏等短板,影响了基层医疗服务质量和水平的提升。具体如下:
1. 医疗服务发展受限制。市级优质医疗资源相对集聚,医疗竞争压力大,一定程度上限制基层医疗事业发展。受严峻复杂的疫情形势影响,近三年基层卫生机构工作重心倾向疫情防控,且在本土疫情期间,多次长期处于停诊状态,医疗服务遭受一定影响。各基层卫生机构发展不平衡,天宁、茶山、兰陵3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因业务用房面积偏小,不具备设置床位的基本条件,影响医疗功能拓展和社区医院创建。
2. 人才队伍建设有短板。复合型人才较匮乏,基层机构领导班子大多为专技人员,管理经验、市场理念存在局限。专技人才梯队有断层,高学历、高层次人才比例较低;目前8家政府办基层机构共有编内外工作人员945人,卫技人员占91%,其中研究生学历仅3.7%,大专及以下学历32.6%,高级职称也仅15.5%。村医队伍整体偏弱,全区33名村医中,一半以上年龄超过50岁,具备执业(助理)医师职称仅13人。优质人才招引难,受职称、待遇、职业发展平台等因素制约,近三年公开招聘总招录率仅49.2%,其中全科、妇科等紧缺岗位年招录率40%-60%,影像岗位年招成率14.3%,麻醉岗位连续4年招录率为0,优质“新鲜血液”注入不足。
3. 医联体合作存在瓶颈。受制于医保、基药等政策瓶颈,医联体内市级医院与基层卫生机构医药目录、医保待遇、就诊能级等均不一致,人员双向交流不顺畅,广大群众依从度不高,基层首诊、双向转诊落实不到位。受三年疫情影响,市级医院在业务收入大幅下降的情况下,与基层卫生机构医联体合作的条件日趋收紧、苛刻,基层卫生机构需额外增加投入、负担严重。
三、基层医疗机构能力提升的对策
区相关部门要主动适应职能转变新形势,全面实施“1231”行动计划,即以健康天宁建设为统领、推进两个项目(一中心一特色项目、智慧医疗项目)、建立三个支点(医联体建设、专科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强化人才保障,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满足不同层次人民群众健康需求。
(一)实施试点项目,增强医疗发展助力
以郑陆镇卫生院、雕庄卫生服务中心作为首批试点单位,组建“一对一”专家团队制定个性化医疗发展助推方案,统筹引领机构全方面提升医疗服务能力。
1.全力打造强优特色。由区卫健局牵头,区人大组织医学领域的人大代表,以市级医院专科主任、区级基层卫生机构管理人才为主力,组建专家团队开展每月“蹲点式”办公,对试点机构的内部管理、制度建设、运行情况、科室发展指数、科室队伍建设等把脉问诊,重点协助优化院区管理、搭建资源平台、推动特色发展。科学定位机构医疗品牌,集中资源优先推动郑陆镇卫生院骨科、儿科和雕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烧烫伤科、甲状腺科发展,全力打造医疗“金招牌”。持续推进试点单位二级医院、社区医院和省、市特色科室等的创建工作,利用品牌、荣誉的政策杠杆拉动整体医疗事业发展。
2.全面推动智慧医疗。由医保天宁分局牵头,在试点单位探索实施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全面推行DRGS支付方式(按疾病诊断相关组别支付的费用),实行同病同价统一标准支付。全面梳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相关政策,力推个性化、订制化服务套餐、医疗包的开发运用,切实满足群众多元健康需求。先行建设“互联网+公共卫生”信息网络,使医疗服务和公共卫生实现信息共享,并覆盖区域内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实现居民全生命周期健康档案与就诊信息互联互通,为医生的诊疗行为提供综合全面的信息支撑,提升诊断的精准性,增强试点单位医疗美誉度。
(二)建立三个支点,凝聚医疗发展合力
加强基础设施、专特科室、医联体建设,相互作用、相互促进,聚力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不断增强群众健康获得感、满意度,共同推动医疗机构的高质量发展。
一是要强化“软硬件”基础设施建设,助推医疗事业发展。
1. 提级基础建设。要高质推进郑陆镇卫生院、雕庄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新建项目。借助南广场小区、华润万象城小区落成的有利契机,统筹推进天宁、茶山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异地改扩建工程落地。打造郑陆镇卫生院、青龙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雕庄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三个基层区域医疗中心,全面提档升级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础设施建设。
2. 提质基础服务。要实施“三医协同发展”改革,基层机构与市对口医院院组建城市医疗集团,逐步实行医疗、运营和信息管理一体化,努力在“医保、医药”等政策共享上有突破。持续借助市二院城中院区搬迁的有利契机,引导相关科室整建制入驻基层机构(目前血透中心入驻青龙中心),提升区域医疗能力。加快区域医学检验和影像诊断“两中心”建设步伐,完善各项工作机制,探索构建“设施统建、人员统管、报告统标”新模式,推动区域内医疗资源有效共享。
二是要构建多层级医联体架构,发挥“1带N”引领作用。
1. 聚焦“紧密型”,健全发展协同机制。要深化青龙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市二院的紧密型医联体建设,按照“运行管理一体化、医疗服务同质化”原则,真正实行人员调配、医疗业务、医保结算、教育培训、信息建设、医院文化“六统一”管理。借助市二院优质医疗资源,重点推动青龙中心风湿科、骨质疏松科、医学影像科等专科建设,建立健全综合考核、绩效评估等良性机制,实现利益共赢、风险共担。
2. 聚焦“共建型”,构建特色发展格局。要结合广大群众实际需求,放大区域三级医院集中、专业人才集聚的优势,推动专科共建型医联体在基层卫生机构提档升级,重点加强眼科、院感科、胃肠科、消化科等专科建设,试点开展脂肪肝、糖尿病等早期筛查协作门诊,探索少女门诊、学习困难、心理调适等新型科室创设,十四五期末基层卫生机构省级特色科室全覆盖。
3. 聚焦“帮扶型”,谱写携手共进篇章。要依托特色科室创建,开展基层卫生机构之间对口帮扶行动,重点发挥4个省特色科室引领带动作用,根据需求“一对一”开展带教帮扶。加强乡村医疗能力建设,将乡村医生纳入镇卫生院统一管理、统筹使用,实行一个业务科室挂钩一个村卫生室模式,协同做好基础管理、业务培训和诊疗带教,全力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
三是要形成特色专科强项,树立健康天宁标杆。
1. 做深做强中医协同。要借力孟河医派、市中医院等宝贵资源,加快实施医疗卫生能力提升、卫生健康惠民两大工程,推动青龙、兰陵等中心完成市名中医工作室建设、茶山中心中医内科创建市级特色科室、红梅中心创成全省五级中医馆。
2. 做实做优“医养融合”。要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老年友善医疗机构创建力度,年内力争达100%。依托医疗机构品牌专科门诊、常见病精准专治、家庭病床推广等模式,探索社区、居家、专业机构三方联动的医养融合新业态。创新“养老+家医”融合机制,将居家养老和社区托老的老年人健康服务纳入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内容,通过设置家医工作室、开展家医上门服务等方式提升医养结合成效。
3. 探索创新“医教融合”“医体融合”等“治未病”新模式。要让定制化、个性化健康服务提前介入学校学生、运动人群等群体,加快红梅中心运动门诊建设,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站点,推动体卫融合“常州模式”进一步完善,全方位提升区域居民自我健康管理水平。
(三)加强人才引育,激发医疗发展活力
进一步完善卫技人才招引培育制度,强化干部队伍建设,构建重点突出、层次分明、覆盖广泛、务实管用的“引才、育才、留才”一体化人才引育机制。
1. 搭建良性干部梯队。要分层分类开展干部培育,搭建年龄结构合理、业务管理并重的良性干部梯队,重点强化管理型干部培养,逐年提拔一批年轻化、有能力、有担当的青年骨干充实进基层机构管理层级。完善后备干部库,利用“多向”挂职锻炼、轮岗交流、跟班学习、集训等方式,持续提升综合能力。
2. 完善人才引育机制。要深化“区管院用”人事管理体制改革,针对紧缺性和高层次专业人才,畅通“面试为主、综合评定、定向用编”的招录快车道。加强职业发展平台搭建,实施专业技术人员岗位聘用管理新机制,重点针对高级岗推行三年周期性全员重聘,破除聘用“终身制”;探索突破不同性质事业单位之间的用人壁垒,实现人员无障碍调动交流,打通优秀人才任职或上升通道,切实健全人才引育保障体系。
3. 强化人才能力提升。要建立完善全区医疗专技人员实训基地,实行“导师制”人才带教机制,通过线上教学、线下带教督导相结合的形式,提升区域医护人员综合素养。实施乡村医生能力提升工程,将村医纳入常态化医疗培训范畴,推行村医到镇卫生院专题进修2年一个周期全覆盖,畅通骨干村医进入市级综合医院脱产培训进修绿色通道。
(常州市天宁区人大常委会课题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