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走进天宁 > 天宁简介 > 内容
天宁区是常州的主城区,位于常州市东北部,地理位置北纬31°75′、东经119°93′,北京时间基准线(东经120°)穿越境内。因有1300多年历史的“东南第一丛林”天宁寺坐落其间而得名,区域面积154平方公里,常住人口70.37万人,户籍人口48.61万人,下辖1个省级开发区(天宁经济开发区),1个中心镇(郑陆镇)、6个街道(雕庄、青龙、茶山、红梅、天宁、兰陵)。全区呈东西长方形形状,东西长27公里,平均宽7公里,东边以焦溪舜山为界,与江阴南闸接壤;南边以新运河、人民路、东方大道为界,与武进、经开区接壤;西边以长江路、晋陵路为界,与钟楼区接壤;北面以龙城大道、芙蓉大道为界,与新北区、江阴临港新城接壤。
天宁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自宋朝起设坊,始筑城构市,区内人文雅士荟萃、风景名胜汇聚。境内有开甲第之先的文笔塔、苏轼晚年终老常州的藤花旧馆和盛宣怀、张太雷、赵元任等名人故居。800余米长的青果巷孕育出74位名人大家,前后北岸走出了4位状元、7位公卿,进士不胜枚举。此外,天宁还有以4500多年历史的寺墩遗址为代表的良渚文化,以4000多年前“开天下道德”的舜帝和2500多年前“树诚信典范”的季子为代表的圣贤文化,以1200多年历史的焦溪古村为代表的建筑文化,这些共同铸就了“常州文化在天宁”的美名。
天宁工商繁荣,区域经济发达。天宁古时就有“三吴襟带之邦,百越舟车之会”之称,现在更是经济繁荣,百业兴旺。2000 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 6.12 亿元,其中,工业增加值 2.28 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 3.80亿元,财政收入 1.23 亿元。2002年,郊区 4 个乡并入天宁区。2003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 55.19 亿元,财政收入 10.67 亿元,三次产业比重为 0.6∶58.3 ∶41.1,工业比重增加并超过第三产业;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11386 元,农民人均收入 6608 元。此后,第三产业比重逐年增加。2008 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 148.78 亿元,三次产业比重为 0∶38.2∶61.8,成为常州市第一个服务业占主导地位的地区,农业在三次产业中消失。2015年,郑陆镇并入后,区内又有了农业产业。2022年,天宁区完成地区生产总值930.42亿元,实现一般公共预算收入52.31亿元,三次产业增加值比例为0.8∶26.3∶72.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8542.2元,同比增长4.3%。全区有境内外上市企业6家、“新三板”挂牌企业25家;有高新技术企业323家,完成高新技术产业产值355亿元,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2433件,每万人有效发明专利量36.36件。
天宁配套完善,发展环境优越。沪宁城际铁路常州站、常州汽车客运总站等综合交通枢纽坐落天宁,沪宁高铁、沪宁高速穿境而过,奔牛机场、硕放机场近在咫尺,青洋路高架、沪蓉高速青龙互通架设其中,多条快速公交BRT穿越天宁,轨道交通1、2号线在天宁交汇,集聚了省常中、二十四中、局前街小学等全市最好的教育资源,市一院、二院、中医院等8家三甲医院均在辖区,9家银行市级分行、20家证券营业部汇聚境内,是常州的教育、医疗、商贸、金融、高端楼宇和美食集聚地。
天宁社会和谐,人民安居乐业。在加快经济建设的同时,天宁始终坚持把发展为民、发展惠民放在首位,以高于财政增速的投入,连年办好民生实事,全力实施教育惠民、卫生惠民、保障惠民、菜市场改造、老小区整治等民生工程,使人民群众享受到更多的改革发展成果。全区先后获得“全国健康促进区”“全国社区管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国家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区”“全国社区建设示范城区”等荣誉,并承担了基层政务公开标准化试点、全要素网格等多项国家级、省级改革试点任务。
面向“十四五”,天宁区明确了“长三角三新经济高地、现代化城乡治理样板”的发展定位。区第十一次党代会谋划实施“3511”发展战略,聚焦创新驱动、数字驱动、消费驱动,实施空间治理、生态治理、文化治理、民生治理、社会治理,坚定不移全面深化改革,持之以恒优化营商环境,力争通过五年的努力,实现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人民生活得到新改善、美丽天宁展现新面貌、社会文明达到新高度、改革开放取得新进展、社会治理实现新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