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内容
2023年是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常州冲刺“万亿之城”的决胜之年,也是开发区的创新突破年。开发区坚决落实市委“532”、区委“3511”发展战略,全力扛起天宁创新发展“首位担当”,以“四千四万”精神有效引领,推动城市面貌显著改善、发展能级有力提升、创新策源持续丰富,为全区高质量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今年以来,开发区党工委切实将主题教育作为领航工程、铸魂工程、动力工程和自我革命工程抓好抓实。组织实施有力有序,构建“中心组+党支部+青年理论学习小组+党员个人”的共学体系,指导59个党组织制定工作、学习计划。理论学习有声有色,组建4个联络组,依托“智慧e家”线上平台,组织观看红色电影,组建青言青语讲师团,开设初心电台,延伸主题教育触角。调查研究有方有法,围绕企业转型升级等方向确定12个方面调研内容,科级领导带头牵头专题调研,发布10大党建项目,组建4支服务小队。靶向破题有质有量,以学促干、以干检学,紧密结合开发区中心工作,推进智改数转,优化园区功能布局,持续做大检验检测等特色产业集群,新能源产业蓄能成势。
2023年,开发区预计全年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6亿元,同比增长16.7%;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预计全年完成133.4亿元,同比增长6.5%;规上工业产值预计全年完成223.6亿元,同比增长7%;核算行业服务业预计全年完成97.5亿元,同比增长12.1%;限上批零住餐销售额预计全年完成277亿元,同比下降19.8%。
一、强规模优质效,培育特色产业发展动力
牢固树立“产业强区”鲜明导向,调结构、优布局、促转型,三新经济产业持续壮大。三新经济逐浪前行。聚焦“城区经济新高地、城市发展新空间、产城融合新样板”目标定位,积极抢占“4+3”产业赛道,闯出了一条以三新经济为特质的产业立区新路。全球排名第一的检测机构欧陆检测落户开发区,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工程—区域一体化工业互联网公共服务平台通过验收,成功举办常州市新能源半导体创新发展大会、第三届中国·江苏游戏产业高质量发展论坛、莱茵TÜV大中华区光储先进技术研讨会等活动,固立得、零壹半导体等一批高科技、未来感的项目相继落户,新增产业链企业100家,三新经济产值突破300亿元。产业招商加力攻坚。坚持把招商引资作为经济发展“第一要务”,把新能源汽车零部件、第三代半导体、太阳能光伏三大赛道作为“第一选择”,深入研究产业政策,精准绘制招商地图,积极开展链式招商、以商引商、云上招商。新招引项目59个,累计总投资38亿元。其中包括总投资10亿元的新能源装备及低碳节能科技总部项目,总投资3亿元的零壹半导体项目、固立得光电半导体项目、江苏源普公司机电液一体化系统及智能制造项目、浩万拿地项目、高端医疗智能冷却系统项目,总投资2亿元的西安交大长三角新型光电创新中心项目、远瀚总部项目,总投资1.5亿元的爱芮斯项目,总投资1亿元的中钧动力科技项目等。新增去化载体面积超60万平方米,同比增长20%。特色园区扩容提质。聚焦25个专题园区,精准实施“一园一策”,提速园区建设进度,加快产业集聚、集群、集约发展。雷尼尔精密机械总部、亚玛顿光电玻璃、黑牡丹一期等5个项目预计年内完工,通信设备研发生产基地、5G科创中心、智谷机电等有序推进。项目建设扎实推进。常态化召开重点项目推进会,明确工作重点、卡紧时间节点、破解问题难点,以周保月、以月保季、以季保年,助力项目早开工、早竣工、早投产。2023年,50个区重点项目预计全年完成投资102亿元,9个市重点项目预计全年完成投资16.66亿元,智谷机电智能化缝制设备研发和产业化基地、华皓瑞能组合电池生产、川木自动门扩产等22个新建项目开工率100%;中汉病理医疗器件生产、芯片超人芯片检测认证实验室、乐图科技总部等4个项目实现当年开工竣工。
二、强转型优生态,激活科技创新发展潜力
坚持创新驱动新路径,持续加速动能转换,发展质量实现重大提升。双创平台提档升级。依托通信技术产业园二期,与西安交通大学电信学部共建西安交大长三角光电创新中心。云制造先导中心孵化器、金新科创园孵化器等4个载体申报省级以上双创平台载体,汽车零部件产业园、美吉特入选市级众创空间。转型升级效益凸显。持续推进智改数转,加快企业“上云用数赋智”步伐,智改数转诊断服务企业100家,新增星级上云企业9家,完成智能化改造企业35家;远方动力通过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验收,诺德电子、海图科技、晖朗电子等3家企业获批建设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申报省级绿色工厂3家,申报市级绿色工厂5家、申报省级孵化器2家、申报省级智能车间3家。创新主体枝繁叶茂。深入实施创新主体培育计划,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加速成长。诺德电子、博润电气、亿立特等107家企业申报高企,29家企业入选高企培育库;新增市级专精特新企业19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2家;诺德电子、曼淇威等5家企业入选市“揭榜挂帅”项目。应能微电子入选省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曼淇威电气、智谷机电、一览科技、蓝博氢能等17项目入选市级以上科技计划项目。人才培育再上台阶。坚持人才引领创新发展,全年申报省“双创计划”2个,完成海外人才申报3个。龙城英才项目第二十二批入选8个,第二十三批申报15个。1名全职博士入选市创新人才云计划。外国专家来华工作许可A证人数达24人。企业上市加速推进。以上市工作专班为抓手,联合区金融局、券商等中介有针对性的走访企业,通过座谈、上门辅导、召开上市工作推进会等形式培育上市企业梯队。市双百计划企业超20家,区级上市后备企业42家,海图科技创新层挂牌并报省证监辅导备案,满旺、奥比利股改有力推进,一览科技完成纽交所上市申报。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创新营商环境思维导图,常态化推进领导干部走访企业,每季度举办营商环境专题活动。聚焦“政策找企业”要求,升级推出开发区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确保政策更“合身”、更“解渴”、更“有感”。着力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通过开展“政银企”对接活动,牵头银企点对点对接等形式助推68家企业申请“园区保”“创新贷”等贷款融资6.3亿元,用真金白银加快企业发展壮大。
三、强功能优品质,展现智慧新城发展实力
顺应规律、完善功能、提升内涵,新城品质和新城魅力全方位彰显。片区更新拉开框架。启动桐家工业园征迁项目,重点攻坚影响道路线型以及重大项目建设的关键节点,完成夜梦服装水洗加工厂、金南山老人院等2户民房、14户企业的征迁清结,全年预计完成征迁面积20万平方米。全力保障重点项目落地及民生项目推进,完成智谷机电地块出让;丁塘港东侧地块、远翰地块正在挂牌;源普地块正在公告中,预计11月完成出让;计划年内完成东青雅苑四期、青龙供电所地块出让。城市配套加速成型。南北互通、东西联动的“五横五纵”交通路网体系基本成型。长青路智慧大道至武澄西路段预计年底东半幅贯通,华阳南路、福阳路、工业大道等11条道路完成修缮;教育一体化工程井然有序,教育小镇幼儿园、中小学、青少年活动中心正在竣工验收,预计2024年9月份投入使用。百姓安居工程加快建设,汤家头、蒋家头地块共计交付2399套安置房;东青雅苑二期(东青馨苑)、东青雅苑三期(东青锦苑)、苹果郡西侧地块均已主体封顶,苹果郡东侧地块预计11月开工。人才公寓加快布局,全年计划新增建设、改造人才公寓1250套,已完成911套。民生保障彰显作为。累计发放慰问救助资金、困难补助、残疾人“两项补贴”等各类帮扶资金700余万元,惠及群众7000余人,发放退地保障待遇3948万元,涉及2.9万人次。强化就业帮扶,举办“春风送真情 援助暖民心”招聘会活动,提供工作岗位6000余个,受理劳动争议案件345起,涉案金额1200余万元,青龙街道获评常州市金牌劳动争议调解组织。社会治理焕发新机。圆满完成全国两会、杭州亚运会等重要节点安保维稳任务。深入实施“精网微格”,落实“网格吹哨、街镇派单、部门报到、处置反馈”模式,构建科学完备的网格化服务管理运行体系。深化“网格+警格”联动机制,将禁放工作、扫黑除恶纳入常态化管理,开展反诈活动125次,共同营造和谐稳定的治安环境,共建居民议事平台。青南社区建设户外居民议事花园,引导居民共同营造居住“微”环境;青竹苑社区依托“竹言堂”居民议事平台,推动居民共同参与、自我管理、相互监督。
四、强党建优队伍、积蓄干事创业发展活力
始终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推动党风廉政建设和机关作风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做好巡视巡察整改。严格落实整改责任,明确整改期限,针对巡视巡察反馈提出的问题、意见和建议,逐条认真分析,加强整改的过程监督,确保按时完成整改目标任务。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及其实施细则,强化正风肃纪,推动标本兼治,制定《天宁经济开发区在干部教育培训中进一步加强作风建设的规定》,出台《2023年机关作风效能建设考核办法》,深化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约谈干部79人次。加大纪律审查工作力度,对违纪违法案件零容忍,完成党纪立案5件,党纪重处分2人。查处享乐主义、奢靡之风2人。抓实抓细宣传教育。聚焦党的二十大主题主线,主动谋划、积极作为,统筹用好各类宣传平台、载体。今年以来,累计获省级媒体报道29篇,国家级媒体12篇。策划推出“智·汇三新 城·载未来”专题系列报道,以三新经济发展和产城融合为线索贯穿6篇内容,分别展现开发区的高质量发展、三大新赛道布局、重大项目进展、各大产业园建设以及营商环境和团队力量展示,不断扩大园区工作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丰富党建“链”盟内涵。以园区为产业发展的主阵地,高标准落成区道路货运行业党群服务中心等阵地,完善市互联网行业党群服务中心功能,推动形成富有产业特点的“链享+”党群服务矩阵。强化新业态新就业群体关心关爱,打造道路货运行业党员群众的“暖心之家”。创新探索实施链盟产业社区党建共同体项目,发布“红链天开 链盟赋能”高质量发展行动实施意见,组建4个红链社群。以1235X工作法为导向,深入探索134园区管理服务模式,深入对接省、市资源,匹配供需清单、形成服务事项,发布10大党建项目。锻造敢为善为队伍。构建“前浪”有升级、“后浪”有递进的立体化培养教育体系,分层次、分阶段、分类型做好教育培养工作。强化年轻干部源头蓄水,提档升级“菁才天开”干部能力提升工程,组建青言青语讲师团,确立20个调研课题,今年以来提拔3名90后年轻干部担任正股职。砥砺中层干部走好新时代长征路,举办“志存高远 务实笃行”干部素质能力提升培训班。开展一办六局日常谈话143人次,对1名干部进行岗位调整并降低薪酬待遇,辞退1名违法干部,对2名干部进行公开通报,对4名干部进行党纪处分,注重严管厚爱,焕发开发区干部四敢精神面貌。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开发区的发展还有很多提升的空间,比如:三新经济的质量还不够“高”,规模大、让人眼前一亮的产业项目还没有实质性突破,重大项目招引力度还需要进一步加大,“三新经济”的集聚效应和拉动作用还不强。城市发展的成效还不够“足”,东扩融合发展的基础已经打牢,但区域城市功能、形象品质还没有完全跟上,城市价值还没有被完全激发出来。特色园区建设的内涵还不够“深”,产业集聚大多处于物理形态的集聚,在产业链协作、制造协同、标准引领等内涵建设方面的探索不多、成效不够。围绕这些问题,开发区将实施针对性工作、落实针对性举措,解决关键问题、释放关键动能,大力发展“4+3”产业,打造全省第一流、全国有影响的特色产业集群。
2024年开发区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着眼“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大力弘扬“四敢精神”,对标常州“国际化智造名城、长三角中轴枢纽”战略定位,以建设“长三角三新经济高地”为主题主线,全力打造三新经济示范区。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坚持不懈抓创新抓环境抓项目,扎实推动开发区高质量发展,为书写好中国式现代化天宁答卷贡献更多开发区力量。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在做大三新经济上“挑大梁、扛重责”,建设跨越发展核心区
积极把握常州新一轮发展的“时”与“势”,顺势而为、乘势而上,瞄准“4+3”产业赛道不动摇,努力打造“既有高原、又有高峰”的三新经济高地。力争全年新增规模以上“三新”企业60家,“三新”经济发展总量超过400亿元,占全区的比重达80%以上。进一步聚焦特色园区建设,通盘考虑好现有300万方载体,加大检验检测认证、工业互联网、半导体、新能源汽车零部件等新兴产业培育力度,真正建立起特色园区集聚、特色产业发展的比较优势。打造检验检测认证产业高地。加快园区三四期载体建设,积极引进试剂耗材、仪器设备、实验室管理等上游服务机构,构建全领域、全链条服务体系,打造全国第一、世界一流的检验检测认证产业标杆,力争新招引关联企业30家,全年纳税销售突破150亿元。深入实施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工程。依托云制造先导中心、工业互联网大厦等载体,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做强工业互联网生态。贯彻落实江苏省智改数转三年行动计划,加大优秀服务商培育和典型案例推广应用力度,力争新招引关联企业20家,全年纳税销售突破100亿元。积极培育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加快通信技术产业园二期建设,推动一批通信技术成果的产业化。深化与中国兵工物资集团、国防科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单位合作对接,力争新招引关联企业15家,全年纳税销售突破30亿元。高标准推进网络视听游戏产业发展。提速“两平台八中心”建设,围绕人工智能、大数据、虚拟现实等新技术融合应用,打造全国最大的网络视听产业基地,力争新招引关联企业15家,全年纳税销售突破10亿元。加快抢占半导体、新能源汽车零部件、太阳能光伏等三大赛道。把握时代脉搏、抓住风口机遇,将新能源汽车零部件、第三代半导体、太阳能光伏三大赛道作为战略选择,主动作为、靠前发力,力争全年开发区三大赛道产业产值同比增长20%,在全市“新能源之都”建设的火热实践中,更大力度彰显开发区作为。
二、在推动项目攻坚上“挑大梁、扛重责”,建设高端产业示范区
开发区将牢牢抓住重大项目这个“牛鼻子”,以大招商吸引大项目、大项目支撑大产业,持续夯实经济发展的硬底子。加大“引”的攻势。开发区将以“全员招商”为主旋律,花70%以上精力猛攻招商引资。围绕“4+3”产业赛道,开展精准招商,在质量上求高,在方式上求活。主动承接上海、苏州、江阴等地产业转移,聚力招引一批龙头型、旗舰型项目,落地一批“小而优”“小而美”“小而强”的优质项目,形成大项目顶天立地、小项目铺天盖地的生动局面。力争全年新增省重点项目2个,市重点项目8个以上,区重点项目数量占全区比重不低于50%。提高“建”的速度。统筹项目提前参与、计划提前排定、服务提前到位“三个提前”齐发力,切实提升项目建设效率,形成更多实物量、投资量。压紧压实“日常跟踪、每周巡查、月度督查”工作机制,倒排时序、集中资源实施好年度省市区重大项目,确保东方侏罗纪、固立得等项目全面推进,持久掀起“开门红”“季季红”“年年红”的项目建设热潮。加快“去”的效率。按照“一园一特色”理念,排定园区去化“计划表”,重点加快苏南智城、秋广场、云制造先导中心等载体去化,围绕现有检验检测认证、半导体、新能源、网络视听等特色产业,以考核为抓手,全力招引一批投资规模大、创新能力强、带动潜力足的重点项目,优先洽谈、签约、落地一批入驻园区项目。保障“供”的力度。坚持服务围绕项目做、要素跟着项目走,全面推广“拿地即开工”“全链条代办”等专业服务,全力为源普、智芯、浩万等重点项目提供土地、资金、用工等多角度、全周期保障。围绕项目的“事前、事中、事后”进行“一站式”“保姆式”服务,对项目推进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清单式管理,定时解决、列单销号,真正让“投资天宁、赢得精彩”成为生动现实。
三、在深化科技赋能上“挑大梁、扛重责”,建设创新驱动先导区
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开发区将切实把科技创新的“关键变量”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培育企业主体。充分释放政策效应,大力实施创新主体培育工程,充分发挥企业在产业发展和集聚人才中的“吸金石”“聚宝盆”作用。鼓励支持应能微电子、伊顿电力等企业在“专精特新”“灯塔工厂”等领域树立示范标杆,加快打造一批根植于天宁且核心竞争能力强、品牌知名度高、带动辐射效应好的行业单项冠军,培育一批城市名片企业。力争全年引育潜在独角兽企业10家,“专精特新”小巨人40家。打造平台载体。加快推动汽车零部件产业园、云制造先导中心等园区提质增效,打造一批特色双创载体。重点支持国内外知名高校和研究机构、实验室、央企、世界500强企业等来开发区设立重大科技创新平台。深化与哈工大、西交大等高校政产学研合作,推动更多科研成果在开发区转化、更多师生团队来开发区创业,梯队培育一批省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实验室、研究院。加快构建以未来智慧城为主体,以专题园区为支撑,以科创平台为补充的梯度有序、精准高效的载体供给格局。呵护人才群体。面向企业发展需求,持续开展“才富天宁”和“龙城英才计划”,引育一批战略“帅才”、产业“英才”、青年“俊才”,造就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能力突出、素质优良的高技能人才梯队。立足高层次人才需求,加大青柠二期、紫荆大厦等人才公寓建设力度,提供人才落户、家人就业、子女上学等“一站式”服务,让人才引的进、用的好、留的下。
四、在优化营商环境上“挑大梁、扛重责”,建设宜居宜业样板区
开发区将始终坚持“营商环境就是生产力”的理念,继续当好产业生态的“护林员”,为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坚实的保障。打造更高质量的政策环境。让政府的扶持政策撬动作用与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一起发力,促进要素资源自由流动、高效配置。全方位加大助企纾困力度,着力推进减税降费、金融扶持等惠企政策。进一步深化金融赋能,用足用好“苏科贷”“苏微贷”“园区宝”等政策性贷款和中小企业融资扶持专项基金。打造更高品质的城乡环境。瞄准“现代化”目标,统筹整体布局,坚持优势互补、协同联动,推动城区优质公共服务资源向东青片区辐射倾斜,实现“都市”和“田野”的有机融合,让城乡面貌的高颜值成为营商环境的新亮点。持续加快学校、医院、人才公寓等工程建设,全面探索片区智慧化管理,不断完善公共服务、商业业态等城市功能,让现代感、时尚潮、国际范充分涌动,打造集现代与自然于一体的魅力新城。打造更高水平的服务环境。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推进政务服务“一网通办”,推动各类惠企政策免申即享、直达快享、应享尽享。当好“店小二”“急郎中”,为企业实实在在解决融资、土地、用工等实际问题。积极开展各类活动,充分发挥商会、协会作用,整合各方力量,加快推动营商环境实现大提升。落实领导干部挂钩联系重点企业制度,常态化开展企业走访活动,强化政策宣传解读,让更多人才、资金、科技、项目在开发区聚集、聚合、聚变。
百舸争流,破浪者领航;千帆竞发,奋勇者争先!新一轮产业发展的号角已经吹响,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全面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切实担负起“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的重大使命,低调务实不张扬,撸起袖子加油干,有力推动开发区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
(此件公开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