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内容
2024年,街道上下将聚焦“具有鲜明辨识度的产城融合示范区”定位,深入推进市委“532”发展战略和区委“3511”工作部署,立足作为全区发展重要板块职能定位,挺进项目建设主战场,争当推动发展主力军,推动各项工作稳中求进,大力推进“六个现代化凤凰新城”建设。
(一)做强实体经济,着力建设产业兴旺的现代化凤凰新城。提升招商引资驱动力。牢牢把握产业主攻方向,聚焦全市“新能源之都”建设和区新能源汽车零部件、第三代半导体、太阳能光伏三大赛道,立足自身“生命健康、纺织服装、现代物流、智能制造”现代产业格局,坚守“亩均税收不低于60万元”标准,开展产业论坛、以商引商、基金招商等招商活动,完善“专班+专员”工作机制,推动12名招商专员对项目“一对一跟踪”,确保项目早签约、早落地。提升重点项目牵引力。持续开展稳经济重大项目集中攻坚行动,全力冲刺400亩重大项目,畅通重大项目用地审批“绿色通道”,完善重点项目联审联批制度、并联审批、部门联动机制,细化落实“容缺办理”“多评合一”服务新模式,推动项目“拿地即开工”成为常态。坚持“要素跟着项目走、服务围绕项目转”,充分发挥项目管家、服务专员作用,大力推进征收清结,提升用地、用能、用量、用工等要素保障能力,抓实“五经普”收尾工作,推动优质项目投产见效。提升营商环境吸引力。始终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永不竣工”的工程,落细落实减税降费和纾困惠企系列政策,一体统筹政策、市场、政务、法治、人文“五个环境”建设,深化政务服务体系建设,提升大厅“一站式”服务功能,整合审批事项、优化审批流程,打造“无事不扰、有求必应”营商环境“金名片”,全面擦亮“更用心、更满意”服务品牌。
(二)打造开放高地,着力建设创新驱动的现代化凤凰新城。培育最具活力的创新主体。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深入实施传统产业焕新工程,加快企业设备更新、工艺升级、产品迭代,健全完善“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梯度培育机制,全年申报科技型中小微企业10家,净增高企5家、总数突破35家,创成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3家以上,新增四上企业30家。构建最高能级的科创平台。激发企业自主创新活力,鼓励联合有关高校院所共建,提高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同创新能力,明确研究开发方向,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营造创新支撑产业发展的良好氛围,推动大恒、久成等企业争创省、市企业技术中心,实现科技创新“浓度”增进经济发展“密度”。营造最懂人心的人才生态。深化产才融合,突出“高精尖缺”导向,主动策应三大赛道、三新经济、街道产业格局等重点产业发展需要,大力开展柔性引才、事业聚才,全年引进高层次人才300人、创新创业团队17个,新增“龙城英才计划”项目28个,以人才链的“强”、激发创新链的“活”、厚植产业链的“优”。
(三)擦亮生态品牌,着力建设绿色发展的现代化凤凰新城。推进污染防治。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加强生产生活污水排放、人居环境治理等关键环节、重点领域排查检查,做好在建工地扬尘污染治理,完善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和运行管理,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加快凤凰浜“幸福河湖”创建,推进雕庄浜水质劣V类问题整改提升,提速污水提质增效达标区建设。建设公园城市。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严抓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加快辖区内公园管理水平提升,做好绿化管养、健全完善凤凰公园绿化保洁机制,及时做好植物更新、养护、补种,持续推动“好风景”走向“好生活”。推进低碳发展。加快能源结构清洁低碳转型,支持企业开发绿色技术、设计绿色产品、打造绿色供应链,严控能耗强度、推进节能降碳,构建绿色制造支撑体系。积极倡导低碳生产生活方式,鼓励绿色出行、绿色居住、绿色消费,形成绿色低碳、崇尚节约的浓厚氛围。
(四)顺应民生需求,着力建设幸福和谐的现代化凤凰新城。加快富民增收进程。落实就业优先战略,优先发展就业吸纳能力强的富民产业,突出抓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就业,加强困难群体就业兜底帮扶,使人人都有通过勤奋劳动实现自身发展的机会。坚持多劳多得,鼓励勤劳致富,促进机会公平,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加快形成“橄榄形”的收入分配结构。优化公共服务供给。坚持量力而行、刚需先行,围绕群众普遍关注的教育、医疗等领域,扎实办好一系列民生实事,持续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增强均衡性和可及性。聚焦“一老一幼”,发展养老、托幼事业,构建“功能齐全、运行规范、服务专业”的社会工作服务网络,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凤凰新城人民。推进文明城市创建。统筹做好文明实践、文明培育、文明创建,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提升城市文明程度和市民文明素养。针对薄弱环节和“易反弹、易回潮”问题,以文明城市创建为抓手,调整完善领导领办重点难点事项及常态长效闭环工作机制,扎实推进城市大管家服务,积极做好“一网统管”,开展专项整治和改造提升,确保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与感受在创建中得到实实在在提升。
(五)筑牢安全防线,着力建设安居乐业的现代化凤凰新城。加固公共安全底板。围绕推动公共安全治理模式向事前预防转型,加强应急能力建设,切实维护好人民群众生命安全。严密防范政府性债务、房地产、金融等领域重大风险,持续开展建筑施工、城镇燃气、消防、自建房等重点行业领域安全隐患大排查大整治,切实消除各类风险隐患和安全监管盲区漏洞。强化平安维稳底线。推进街道、村社区两级矛盾纠纷化解中心、工作站建设,对简易、复杂、重大疑难案件推行分色管理,确保各类社会矛盾预防在先、发现在早、处置在小。加大重点信访积案、难案攻坚化解力度,全方位、多渠道收集信息,加强与公安、人社、司法、城管等部门协作联动,确保重点人员不失控、重要节点“零登记”,努力实现“三个持续保持”。夯实基层治理底座。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依托网格员队伍整合优势,健全“日日巡、事事报、件件调”工作机制,加快构建“问题发现—及时处置—案结事了”闭环管理机制,打通网格基层治理“最后一米”。
(六)全面从严治党,着力建设风清气正的现代化凤凰新城。推进主题教育。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和省市区委关于主题教育的决策部署,依托常州红馆等等“3211”阵地,常态化开展大兴调查研究,推动主题教育圆满收官。建强基层堡垒。深化阵地“点亮工程”,统筹党群服务中心、龙城红色驿站(服务吧)等阵地布局,开展“两单一响应2.0”工作机制,打造“15分钟服务圈”。做好党建引领,实施党群阵地“人气集聚行动”,以“环岛路党建文化圈”为基础,串联串联乔司影视基地、中赛水上文化运动中心等7个点位,开辟党建红色游学路线,打造沉浸式、综合性党建阵地。锻造干部队伍。着眼事业长远发展需要,加强与南京大学、省委党校等院校合作力度,加大干部培训教育力度,全面提升干部能力本领。加强网格员专业化建设和规范化管理,打造素质过硬的村(社区)后备干部队伍。涵养廉洁风尚。压紧压实管党责任,持续深化纠治“四风”,锲而不舍抓好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落实,严查享乐主义、奢靡之风问题,坚决破除特权思想和特权行为,对“四风”问题紧盯不放、一抓到底。贯通惩治防一体推进“三不腐”,深化推进小微权力“监督一点通”平台运用,通过培训学习、交流研讨、“结对帮扶”等机制,规范纪检办案流程,全面擦亮“青廉”品牌。
(此件公开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