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内容
一、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学习贯彻情况
(一)学习情况
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围绕科技体制改革、科技创新与产业融合发展、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等重点内容,精心组织、周密安排,采取集中学习与个人自学相结合、专题辅导与交流研讨相结合等多种方式,组织全体工作人员认真学习全会精神。共开展3次集中学习,做到深刻领会、精准把握、融会贯通。利用单位微信群、宣传栏等平台,及时发布全会精神学习资料和学习动态,确保学习全覆盖。将学习成果转化为实际工作推动力,积极激发干部职工的创新潜力,推动科技创新事业实现新突破。
(二)贯彻落实的思路举措
通过实施企业创新积分制,促进创新资源优化配置,推动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硬科技企业脱颖而出。一是建立企业创新积分数据模型。采用指标量化的办法对企业进行积分评估,构建企业创新画像,全面评价企业的创新发展能力。二是强化创新积分数据管理。对企业创新积分进行动态排名,精准分析企业所处阶段、存在问题、面临机会与风险,有针对性匹配创新资源,促进政府支持政策整合、提高科技投入效率。三是打造企业创新积分应用场景。探索“积分+金融、积分+人才、积分+服务、积分+管理”等模式对不同积分区间的企业实行分类支持,推送各类人才、创新政策,鼓励金融机构针推出专项金融产品,为企业提供创业创新专家咨询等定制服务,为企业成长赋能。
二、2024年工作总结
(一)特色亮点工作
1.未来产业前瞻布局。牵头合成生物工作专班,助力企业对接合成生物创新资源,与2个院士团队签约技术合作,分别是常药厂与上海交大邓子新院士团队司美格鲁肽原料药制项目、佳尔科药业与天津大学元英进院士团队“7—脱氢胆固醇”甾体类药物合成项目。常药厂、德恩特2个项目获全市合成生物学领域项目支持。持续开展项目招引,加快推进百奥信康、桦冠生物等项目落地。天宁经济开发区合成生物产业园、生命科技园、武澄二期合成生物园中园3个合成生物专题产业园区加快建设。
2.科技招商持续发力。立足三大赛道及氢能、低空经济、人工智能等产业,以锡常协同发展为重点,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截至目前成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备案148家,增幅达30.9%。以对接大湾区为重点,结合产业发展需求,与辖区企业中国数字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合作共建科创飞地,香港天宁科技创新中心正式挂牌成立,通过富比资本资源渠道,构建两地创新合作桥梁,实现“产业对接,基金赋能”。深化与省产研院合作,推荐的清华大学聂振国教授团队“电磁驱动髓内延长系统项目”在省产研院立项进入研发孵化阶段,获得定向科技项目资金支持30万元。
3.奖项荣誉有所突破。汉韦聚合物首次入选中国潜在独角兽企业(全市8家)。2家企业获2023年度省科学技术奖三等奖;13家企业入选省瞪羚企业,创历史最优。辉途智能成功入围省科技企业上市培育计划,创志科技建成省产研院联合创新中心。左蓝微电子获第十二届“创业江苏”科技创业大赛总决赛成长企业组三等奖,10个项目在2024“华罗庚杯”常州市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奖。
(三)其他重点工作
1.抢占“新赛道”,壮大创新发展主体力量
持续实施“种子期-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全生命周期培育链条,聚焦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高成长性企业三类企业,从企业设立时全方位导入科创资源,构建企业成长发展体系。新增市瞪羚企业23家,瞪羚企业累计达93家。394家申报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其中第一批已认定113家。获批高新技术产品155件,申报高企培育入库68家,预计年底辖区内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将突破450家。
2.锻造“新平台”,夯实创新发展硬核支撑
驰而不息推进高新区创建,赴省科技厅积极对接省级高新区创建工作,根据最新申报要求与省资源统筹中心对接开展高新区申报资料修订。强化平台载体支撑,加速推进市“532”重点项目(建设创新引领、人才汇聚的现代化常州)新能源汽车光储充一体化检测认证公共服务平台、亚玛顿企业研发机构建设、西安交大长三角光电创新中心、云制造先导中心科创综合体暨人才综合体、5G科创中心等创新载体建设,1-10月累计完成投资5.86亿元,已超额完成全年目标任务。亚玛顿获2024年度江苏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绩效考评优秀等次,认定48家区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亚玛顿、创志科技、佳尔科药业3家企业获2024年度常州市创新联合体。
3.找准“主攻点”,积蓄创新发展强大动能
组织申报省、市科技计划项目44项,长三角基础研究联合基金项目指南征集2项,申报江苏省科技副总16项。市项目立项5项,其中成果转化项目2项、国际合作项目2项、基础研究1项。围绕我区企业技术需求与产业发展战略布局,与清华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华东理工大学等院校开展产学研对接,22家企业申报常州市2024年“揭榜挂帅”科技攻关项目。
4.顺应“新形势”,厚植创新发展肥沃土壤
开展新质生产力开展系列专题培训,准确把握科技创新形势,开拓产业发展思路。推动科技惠企政策“快享直达”,目前已兑现创新资金3769.5万元。建立企业常态化沟通交流机制,定期举办高企、科小、技术合同等业务培训,组织专家一对一问诊,开展科技创新政策宣讲,不断优化营商环境。强化创新人才工作,三米科思吴育晟、佳尔科药业安德鲁2名博士获第一批市领军型创新人才项目立项,组织4人申报省双创计划(三米科思吴育晟和王亚德、邦邦智能陈养彬、常州制药厂刘东宇)。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1. 企业发展待提速。2024年首次申报高企的72家企业中有12家为2022年设立,其中3家完成了科小微招引备案,基本实现了科小备案—高企申报的发展路径,但所占比例仍不高,经测算企业一般需要设立5年后才能成功申报高企,与当前的考核要求不相匹配。
2. 研发投入缺后劲。重点企业中2023年研发投入5000万元以上的仅有5家,研发投入缺乏头部企业的支撑。新增研发重点企业研发体量不大,研发投入持续增长压力较大,考核形势不容乐观。企业更多关注的是“活下来、走下去”,科技创新投入的主动性不高。
3. 创新氛围不浓厚。包容“十年不鸣”、静待“一鸣惊人”的理念还未真正落实,“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创新文化还不够深入人心,招引成熟项目的思路根深蒂固,对小而美的科技项目重视程度不够。
四、2025年工作计划
一是更大力度支持创新主体培育。培育特色产业集群,精准打造创新型企业矩阵,聚力壮大高新技术企业群体,持续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加强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建立高新技术企业后备库,积极挖掘和培育科技型企业,力争全年申报高企15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超450家,瞪羚企业、潜在独角兽企业累计超100家、6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突破400亿元。
二是更快速度建设平台载体。持续推进省级高新区创建,打造科技创新高地。加强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等载体动态管理,定期开展绩效评价。促进科技资源向各类创新载体聚集,共建研发平台,为企业发展提供优质服务和要素保障,推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普遍建立研发机构,新增市级以上企业研发机构20家,其中省级以上1家。加快省产研院常州创新服务中心建设,力争新增落户项目2家,新增企业联合创新中心1家,开展产学研对接、项目路演等活动4场次。
三是更高质量提升研发投入。重点瞄准新能源、新材料、合成生物等新兴产业,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突破核心关键技术,通过科技创新提高产业链各环节价值增值能力,加快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积极做好对上对接争取,推进应能微电子省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及强力先端省级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深入开展,组织武进不锈、三米科思等企业申报省级项目。
四是更深层次促进产学研合作。积极推动企业与省内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产学研合作,用好香港天宁创新中心,搭建技术、人才与企业的合作桥梁,拓宽产学研合作渠道,推动前沿成果在区内落地转化。全年开展产学研活动10次以上,实施产学研合作项目40项以上。聚焦新能源、新材料等重点领域和产业重大技术需求,组织“揭榜挂帅”技术攻关项目5个以上。
五是更实举措培育未来产业。聚焦三大赛道及合成生物等未来产业,加大双招双引力度,关注好招引的省、市重点项目,在项目建设初期即导入创新资源,在项目投产后及时获取创新成果。依托省市创新创业大赛、“龙城英才”领军型创业类项目和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备案平台,捕获对接一批“小而优”“小而美”项目。极拓展招商渠道,通过创新平台、创业载体、科创基金、科创飞地等集聚创新主体,力争全年招引科技型企业超100家。
六是更优服务营造创新环境。推动企业创新积分制场景应用,完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开展科技型企业走访,加大科技创新政策宣贯与落实,不断提升区域创新浓度。扎实推进创新人才培养,以省双创计划、市龙城英才计划为抓手,加快壮大战略科技人才力量,不断吸纳海内外高水平基础科研人才,力争申报省双创人才不少于3名,市创新型领军人才不少于5名,培训200人次以上。
常州市天宁区科学技术局
2024年12月3日
(此件公开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