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内容
陆红菊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文化自信视角下加强儿童国学教育,助推中国式现代化天宁新实践的建议”已收悉,现答复如下:
响应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号召,我区面向全体学生,深入挖掘中华传统文化典籍中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理念、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引导学生不断从中汲取精神力量,传承优良传统。
一是高质量实施国家课程,在整合融通中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2021年教育部颁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现有的语文统编教材中有丰富的优秀传统文化元素,体现在课文阅读、诗词教学、语文园地等各板块。形式有古诗词、小古文、古代典籍中的名言警句等,如《姓氏歌》《人之初》《囊萤夜读》《弟子规(节选)》《石灰吟》等。学校深入挖掘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价值理念、人文精神,培育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亲切感和感受力,厚植中华文化底蕴、涵养家国情怀。
二是依托地方资源开发校本课程,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中彰显学校特色。一、二、八年级每周一节,三—六、七、九年级每周两节地方和校本课程,各校选择经典传统文化典籍编撰校本课程读本,如浦前小学选编了《小学生中华经典读本》、第二实验小学为国学社选编了《国学启蒙读本》《经典阅读》。
学校结合周边社会资源统筹安排、整合实施校本课程。如郑陆实验学校以季子文化主题公园为线索开设“季子课程”,转化季子精神、涵育郑实学子;东坡小学聚焦“东坡文化”,传承和发展书法教育特色、经典诵读特色,培养“仁爱、乐观、勤奋、博学”的东坡娃;焦溪小学以“古镇行思”跨学科主题学习课程为抓手,培养“有先贤遗风,有家国情怀,有共进态度,有时代精神”的和爱少年;还有浦前小学的“中华文化荟萃”跨学科主题学习课程,围绕中华经典、民风民俗、传统技艺、传统美德开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的实践探索。
三是结合课后服务社团活动,以形式丰富的主题活动助力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天宁区出台《天宁区义务教育课后服务工作指南》指导学校规范化开展课后服务。区域学校借力社团、借助焦溪农耕文化、遇见茶山红色之旅等游学实验项目,以主题活动助推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非遗社团的学生与非遗大师面对面,试水炭精画、古法造纸、扎染、剪纸、皮影戏等传统技艺。留青竹刻作为常州市传统美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是常州人的骄傲。龙锦小学、凤凰新城实验小学、雕庄中心小学等开设了留青竹刻相关的社团,为普及常州留青竹刻及不断提高留青竹刻水平做出努力。今后我区将继续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育人资源涵养天宁少年,坚定文化自信,助推现代化天宁建设!
常州市天宁区教育局
2024年6月3日
(此件公开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