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内容
今年以来,天宁区农业农村局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和对江苏工作的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中央和省委、市委农村工作会议要求,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深化城乡融合发展改革试验成果,有力有序推进乡村振兴各项工作,“三农”工作势头良好。
(一)农业产业稳中有进
1.夯实农业基础,推动产业高质高效。一是稳定粮食生产,夏收小麦面积0.85万亩,预计产量2975吨,水稻计划播种面积0.75万亩以上,夏收夏种工作全面完成。推进横沟村、粮庄桥村1349亩高标准农田建设,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外业调查采样、制样、检测等工作顺利完成,全力保障粮食稳产增收。二是稳定蔬菜保供,累计建成绿色蔬菜保供基地3020亩,蔬菜产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全面提升。三是稳定渔业生产,推动实施养殖水域滩涂规划,严禁在禁养区新增水产养殖,全区水产养殖稳定在1万亩左右,上半年水产品产量预计450吨以上,有效保障水产品供给。四是稳定生猪生产,通过定期走访、及时解决技术问题等方式,推动生猪稳产保供。上半年,天宁区地产生猪存栏0.4万头,其中能繁母猪存栏0.05万头,地产生猪出栏0.23万头。
2.培育农业品牌,推动产业做优做精。一是注重品牌培育,第五届天宁区梨花观赏季暨首届乡村文化系列活动成功举办,焦溪翠冠梨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提升项目稳步推进,“焦溪翠冠梨”区域公用品牌影响力不断扩大。二是注重品牌展销, 特色农产品进乡村、进机关、进餐厅成为常态。“焦溪二花脸”“园外园汤团”等参加江苏省绿优农产品进餐厅宣传推荐行等展示展销等活动2次以上。特色农产品参加区机关展销会2次,累计为农户创收超5万元。三是注重产品品质,推进绿色食品续展和申报,组织12家企业、合作社续展绿色食品,3家合作社申报加工产品绿色食品。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全区720个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开展食用农产品合格证,建设7个农产品质量安全服务站,涉及40多个产品,2024年已开具食用合格证8.8万张。四是注重示范创建,新型农业主体、农业龙头企业运行平稳,全区现有省级龙头企业2家、市级龙头企业1家,区级龙头企业4家。省级以上示范合作社6家、省级以上示范农场7家。
3.聚力农业招商,推动产业做大做强。新招引总投资超1000万元项目2个,其中总投资超1亿元项目1个。推进南京农业大学常州天宁区乡村振兴研究基地项目和常州九洲淡水渔业产业融合示范工程等农业农村重大项目建设,截止到5月底,天宁区农业农村重大项目开工建设8个,计划总投资19.27亿元,年度计划投资10.38亿元,已完成投资4.22亿元,投资完成率40.65%。
4.聚焦农业创新,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一是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天宁区郑陆梨享田园家庭农场申报创建市级全程机械化生产示范基地,常州亚源生化科技有限公司的中华绒螯蟹可替代冰鲜养殖技术研究项目成功入围市级农业科技创新和示范推广项目。二是推进农业电商发展,组织开展电商培训、网络达人推广梨花季活动等,培养一批本土网络达人,提升我区农产品在互联网上的知名度。三是推进农业人才培育,联合团委、人社、妇联、退伍军人等部门对应届高校毕业生、大学生乡村振兴志愿者、返乡创业创新人员、退伍军人等开展万名“新农人”创新创业培训。启动天宁区“新农人”培训班,开展“新农人”创新创业培训1期,参训110人。
(二)农村改革持续深化
1.深化城乡融合改革。围绕城乡融合发展改革试验区“再创新、再推进、再突破”的要求,《天宁区推进国家级城乡融合发展改革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和《天宁区推进国家级城乡融合发展改革2024年重点工作清单》相继出台,重点实施乡村空间重塑、产业振兴、建设提升、改革赋能、文化铸魂、全域共富“六大行动”。
2.深化集体经济改革。一是启动实施“双百”攻坚行动,联合区委组织部实施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双百”攻坚计划,在对7个镇(街道)半数以上村调研的基础上,确定集体经营性收入超500万元的村“一村一策”具体实施方案。二是实施新会计制度培训,组织全区镇(街道)村共有100余名农经人员参加天宁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新会计制度培训,有效提升财会业务水平。三是加强农村集体资金资产(源)出借出租专项治理,完成问题整改。四是提升农村集体“三资”信息化监管手段,对65个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和594个组级农村集体资产实时监督管理,农村产权交易成交189个共4017万元,同比分别增长397%、1035%。
3.深化土地制度改革。一是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探索以“镇域统筹、自治共建、美丽宜居”为鲜明特色的农村宅基地改革天宁模式,研究制定《天宁区深化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实施意见》,推进资格镇域统筹,畅通宅基地有偿退出(使用)通道,探索择位竞价机制。全面推进郑陆镇横沟村现代化宜居农房一期项目建设,目前一期房屋主体已完工,正在进行公建配套建设招投标。召开农村宅基地和现代化宜居农房综合管理系统使用培训会,推进农村宅基地线上联审联办。二是有序推进农村承包地改革,粮庄桥村申报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省级试点,有序引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规范流转和适度规模经营,推动“小田变大田”,并逐步向整镇推广。
4.试点推进片区整治更新。围绕现代宜居农房、高标准农田、村庄环境整治等重点,排定18项年度任务,横岸灌排站改建工程已完工,东恒村、杜家村土地复垦已完成80%,横沟村、粮庄桥村高标准农田稳步推进。
(三)农村环境明显提升
1.环境基础明显打牢。一是持续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按照双“60”标准,推进4个行政村生活污水治理工程,目前3个村已完工,1个完成项目招投标,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短板加快补齐。二是持续推进农村公厕建设,按照三类以上农村公厕建设标准,今年计划新建农村公厕14座,目前正如火如荼建设中。三是持续推进新能源设施在农村领域持续推广运用,目前行政村充电桩覆盖率达25%以上。
2.环境整治明显加强。一是常态化实施“四清一治一改”村庄清洁行动,持续巩固“一部”“四沿”“五旁”垃圾清理整治成果,累计清理农村生活垃圾、建筑垃圾、白色垃圾、河岸垃圾等1.3302万立方米,清理河塘沟渠、排水沟652处,动员群众参与5033人次。二是长效化推动农业绿色发展,上半年废旧农膜回收率达93.8%,完成秸秆还田6000亩左右,完成1100亩养殖池塘标准化改造,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98.67%,规模化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达100%,畜禽规模养殖场治理率达100%。三是标准化实施农村生态河道治理,按照河道清障、水系连通、岸坡整治、生态修复、长效管护五方面要求,推进永武河农村生态河道建设,持续提升农村生态河道覆盖率。
3.长效管护明显深化。健全完善农村人居环境长效管护考核机制,制定《农村人居环境长效管理融合测评标准》,根据村庄类型、管理难度等,实施分类管理考核,增加农田、桥梁等考核内容,推动管理范围向“广”度延伸,管理能效向“深”度拓展。上半年完成区级暗访测评2期,配合完成市级暗访测评1期,一季度农村人居环境暗访测评位列全市第二。
4.典型示范明显发挥。推进“十百千”美丽乡村建设,上半年创成省级宜居宜业和美乡村3个;新增培育省级和美乡村4个,市级和美乡镇1个、和美乡村3个,目前均已完成项目申报;培育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达标村45个,目前20个已通过市级验收。
(四)水利工作不断加强
1.全面筑牢防汛抗旱防线。一是编制应急预案,紧盯“防大汛、抢大险”的总体要求,结合天宁防汛抢险实际,编制《天宁区防汛抗旱应急预案》《天宁区防御台风应急预案》和《天宁区特大暴雨城市防洪避险预案》。二是开展汛前检查,4月,区防汛抗旱指挥部集中对各地各单位防汛抗旱准备工作进行检查。对二十一米河综合整治工程等在建工程进行现场督查,加强泵站日常维护,加强应急值守。三是储备防御物资。梳理统计水旱灾害物资储备情况,及时增储物资。同时对现有物资进行数量清点和维修保护。建立物资调度体系,确保在需要时能迅速调拨物资到抢险一线。
2.持续推进水利工程建设。实施常州市天宁区劣V类支流支浜片区排水管网改造工程和天宁区高标准农田建设及配套水系改造工程项目,累计完成管网15087米,清淤4.965万方,土地平整1118亩。
3.高标创建河道示范样板。组织实施17条区级以上幸福河湖建设,2条拟建市级示范幸福河湖和2条拟建幸福河湖管护样板基本完工,15条区级幸福河湖稳步推进。常态化推进问题小微水体治理,石堰村拟建市级小微水体优秀片区建设主体完成,年内8个问题小微水体基本完成整治,175个小微水体长效管护机制全部建立。
4.不断夯实水资源管理基础。一是试点建设节水型社会。指导郑陆镇制定《郑陆镇高标准节水型社会建设实施方案》,先行先试推动节水型社会建设进一步向基层延伸。二是编制完善用水总量核算技术报告。开展区域用水总量统计,完善天宁区农田灌溉用水(水浇地、菜田)、林牧渔畜用水(果树、畜禽、水产)、建筑业用水、城乡环境补水等8项典型用水样本,全面及时掌握区域和各行业用水情况。三是广泛开展节水宣传。借助“世界水日”“中国水周”“城市节水周”等契机,组织节水线下宣传活动,提高群众对节水工作关注度,累计发放各类普法宣传单及宣传品2000余份。
三、下半年工作计划
天宁区农业农村局将始终坚持“小区也要有大作为”,持续放大城乡融合发展改革试验效应,学习运用浙江“千万工程”经验,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加快建设新时代鱼米之乡天宁样板。
一是因地制宜发展都市农业。坚持“小而特、小而精”发展方向,做足“土特产”文章,推动乡村产业发展。夯实粮食安全。推进粮庄桥村和横沟村1349亩高标准农田建设。稳定“米袋子”“菜篮子”,优化生猪产能,推动蔬菜水果等均衡供应,确保粮食面积稳定在1.9万亩以上。打响特色品牌。深度挖掘“焦溪翠冠梨”等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内涵,开发高附加值的精深加工产品,确保绿色优质农产品比重保持在70%以上。深化三产融合。放大焦溪古镇、舜山小镇、寺墩遗址等资源禀赋,串联美丽查家、幸福牟家、水韵丰北等美丽乡村,精心策划一批乡村游精品线路,着力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
二是乘势而上推进片区建设。坚持以打造未来乡村为目标,系统谋划,专班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示范片区整治更新。方案再优化。立足各村资源禀赋、要素条件和经济发展基础,深化未来乡村规划设计方案,系统推进一体化功能布局和全产业链规划。谋划再精准。紧扣“一区三地”发展定位,围绕现代化宜居农房、交通道路、水利工程等方面,精心谋划招引一批效益优、带动强、前景好的优质项目。推进再提速。加快完善城乡道路、水网水系等基础设施配套,全面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创建,大力实施九洲淡水渔业产业融合示范工程、焦溪翠冠梨现代农业产业园等重大项目。
三是蹄疾步稳强化改革赋能。坚持稳慎与创新并重,以改革思维破解难题,更好释放农村发展活力。有序实施“土改”。健全土地经营权流转服务体系,深入推进粮庄桥村农村承包地二轮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试点工作,加快“变小田为大田、变劣田为良田”。稳慎推进“宅改”。落实市“宅八条”最新政策,出台《天宁区深化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实施意见》,强化宣传引导,完成横沟现代化宜居农房(一期)建设,启动横沟现代化宜居农房(二期)项目,推动农民从“户有所居”走向“住有宜居”。创新开展“产改”。做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后半篇文章”,拓展“村资镇管”有效途径,推动农村闲置低效资源盘活利用。
四是持之以恒提升乡村治理。坚持自治、法治、德治、智治有机结合,推动农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党建引领,治出新高度。推进党组织功能“六强六好”分类提升行动,创新开展农村党建活动,提升基层党组织凝聚力、战斗力。生态优先,治出新颜值。扎实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深化年”行动和美丽乡村“十百千”工程,争创省市级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市级宜居宜业和美乡镇,以点带面推动天宁乡村面貌整体提升。文化铸魂,治出新风尚。持续提升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水平和运行质效,推进移风易俗和乡风文明,多元化解矛盾纠纷,营造和谐安定良好氛围。
五是久久为功锻造一流队伍。坚持心系“三农”、服务“三农”,着力培养和锻造高素质“新农人”队伍。加快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完善运营、管理、监督机制,推进党建引领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双百”行动计划,力争全年农村集体经营性收入增长3%,新增集体经营性收入超500万元村3家。大力实施“新农人”培训计划。依托乡村振兴学院,完成剩余的“新农人”培训计划。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完善联农带农机制,提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水平。全面加强干部能力作风建设。坚持周五学习日制度,拓展“五彩兴农”服务品牌,深入开展党纪学习教育,做到常学常省,在助力乡村振兴中增能力、强本领,优服务、提效能,勇创新、争一流,打造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
六是全力以赴守护河湖安澜。坚持全区“一盘棋”、治水“一条心”,积极履行水利部门治水职责,加快建设“水清岸绿景美”的全域幸福河湖。持续加强防洪除涝建设。以防洪保安为首要任务,继续实施圩区排涝达标建设,大力推进圩区排涝泵站新建改造工作,逐步提升圩区排涝能力。持续加强水利工程建设。加快实施支流支浜综合整治工程,严格落实水利工程监测、安全鉴定、维修养护,确保水利工程安全。持续加强长效管护。继续推进农村水利公共基础设施管护体制改革,推广“大数据+网格化+铁脚板”治理机制,加快推进河湖管理和保护信息化建设,加强节水宣传,力争实现科学管水、系统治水、全民节水。
(此件公开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