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内容
章仕杰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挖掘农耕文化,助力乡村振兴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近年来,天宁区顺应文化和旅游融合转型升级新趋势,聚焦全市“加快建设文旅中轴,打造长三角休闲度假中心”的时代命题,规划“一带双核多点”发展格局,深化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探索出了一条“生态优先、文化为魂、融合示范”的全域旅游高质量发展“天宁路径”。
1.加快推进乡村旅游重点村建设。坚持“全域开发、强链延链,丰富业态、拓展市场”的思路,紧紧依托乡村优势农业资源、旅游资源和民俗文化等,积极开发特色化、个性化、多样化的旅游产品,不断推动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推荐优秀村庄申报省级、市级乡村旅游重点村。2022年牟家村成功创建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2023年丰北村成功创建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查家湾成功创建市级乡村旅游重点村。
2.不断优化乡村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设立旅游集散和服务中心,形成了“1+N”旅游咨询服务架构;在乡村旅游点牟家村、丰北村等设置了旅游咨询服务点;设置全域全景图、旅游交通标识和游客集中场所标识牌;按照《天宁区旅游标识系统点位规划》设计,开展了旅游交通标识的系统规范化设置,在工业大道、232省道沿线等地设置旅游交通标识;在重要景点景物按规范设置介绍牌。
3.规划打造舜山旅游度假区。委托第三方编制《郑陆镇舜山旅游度假区规划》,系统谋划郑陆镇片区全域旅游发展,串联已有和新建重点文旅项目和乡村旅游重点村,推动特色休闲度假产品的开发和运营,不断优化区域内旅游产品结构,丰富旅游产品供给。
下一步,天宁区将围绕农耕文化这一关键,以乡村文旅高质量融合发展,赋能乡村振兴,重点做好“三篇文章”:
1.做好“农耕文化+旅游”文章。注重农耕文化的挖掘、保护、传承与发展,加速推动一二三产有机融合,主要做好三件事情:第一件是“找准发展定位”。深入挖掘乡村农业、生态、历史、文化、名人等资源禀赋,因村制宜发展1-2个特色优势主导产业,“宜农则农”“宜旅则旅”“宜商则商”。精准定位乡村发展方向,整村打造品牌概念对外经营,同时,围绕品牌建设,景观化打造产业空间、生活空间,加快实现产村融合。突出农业支撑作用,在科技强农基础上,发挥农业生态、景观、文化、研学等功能价值,打造农业“观赏园”“文化园”“体验园”“研学园”,加快建设乡村农文旅商综合体。第二件是“唤醒沉睡资源”。以镇村联合、村村联合、“村+合作社+村民+社会资本”等模式成立运营公司,通过流转承包地、闲置宅基地和闲置农房、村集体经营性资产,本村或跨村开发集体资源,发展休闲观光、民宿、农家乐等乡村产业,实现资源“资产化”、资产“资本化”。第三件是“拓展功能空间”。转变人才引进思路,变“筑巢引凤”为“引凤筑巢”,也就是人先来,围绕“想干什么”打造空间载体,让乡村成为青年创业就业的新去处,加速城乡融合发展。
2.做好乡村旅游发展文章。持续推进焦溪古镇、舜山小镇等重点项目建设,坚持通过实地巡查、座谈走访、线上调度等方式,摸排项目进度、梳理问题困难、建立工作清单、协商解决路径。融合区域内高品质自然及人文旅游资源,立足休闲游、乡村游、主题游,形成特色旅游品牌。开展“一企一策”服务,为乡村新兴业态和新文旅企业量身制作政策汇编,对照标准定期对文旅企业开展政策培训和建设指导,深入开展企业座谈调研,送策入企,发挥好旅游产业扶持政策的作用。逐步完善乡村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对已经设置的游客服务中心、全域全景图、旅游交通标识、景点介绍牌等定期进行巡查和维护,不断提升区域内旅游公共服务水平。
3.做好美丽乡村建设文章。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凝心聚力建好“三个乡村”,以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焕发农耕文明新风尚。一是建好数字乡村。发展智慧农业,集成运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实现农业生产精准化、自动化、智能化。二是建好文化乡村。注重乡村文化资源,尤其是农耕文化的挖掘、保护和利用,发挥文化的经济价值、生态价值、治理价值,通过树立文化自信、塑造人文精神、传承文化记忆,广泛凝聚村民共识,增进乡风文明,赋能乡村“善治”体系。三是建好共富乡村。建强村集体、运营主体、经营主体联农带农机制,健全全产业链,引导村民发展餐饮、民宿等服务经济,通过土地流转、房屋出租、资金入股等形式,参与乡村建设,共享发展红利。开展“新农人”培训,培养乡村“文化带头人”,带动更多村民发展乡村文化旅游。
常州市天宁区农业农村局
2024年6月12日
(此件公开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