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内容
2023年,面对多变的形势和严峻复杂的挑战,天宁区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二十届二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重要指示精神,深入推进“532”“3511”发展战略,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全区经济向好态势持续巩固,生产供给保持平稳,市场需求持续改善,高质量发展稳步推进。
一、经济运行
【综合】
初步核算,全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972.4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5.0%。其中,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7.3亿元,同比增长1.2%;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238.3亿元,同比增长3.0%;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726.8亿元,同比增长5.7%;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0.8:24.5:74.7。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14.37万元。
【农业】
全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4.09亿元,可比价同比增长1.3%,其中农业产值8.4亿元,林业产值0.07亿元,牧业产值0.29亿元,渔业产值4.42亿元,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1亿元。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包含农林牧渔服务业)增加值7.82亿元,可比价同比增长1.3%,其中农业增加值4.91亿元,林业增加值0.04亿元,牧业增加值0.13亿元,渔业增加值2.21亿元,农林牧渔服务业增加值0.53亿元。
全年夏粮播种面积0.71万亩,同比增长12.6%,其中小麦0.65万亩,夏收豆类0.06万亩。夏粮产量2148吨,同比增长12.8%,其中小麦产量2054吨,豆类产量94吨。全年秋粮播种面积1.21万亩,同比增长16.3%。其中谷物播种面积0.77万亩,豆类播种面积0.07万亩,薯类播种面积0.37万亩。秋粮总产量达0.62万吨,同比增长5.5%。其中,秋收谷物产量0.47万吨,秋收豆类总产量0.02万吨,薯类产量0.14万吨。
【工业】
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802.1亿元,同比下降1.2%;规模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3%。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766.4亿元,同比下降2.1%;营业成本652.7亿元,同比下降2.5%;实现工业利润总额34.4亿元,同比增长9.3%;完成工业利税53.3亿元,同比增长12.4%。七大主要行业产值“四升三降”,其中建材、化工、电子、机械行业实现正增长,同比分别增长12.7%、7.7%、5.5%和2.7%,纺织服装、生物医药、冶金行业受外部因素影响较大,呈现负增长,同比分别下降5.2%、12.2%和1.2%。
全年十大产业链企业完成产值201.6亿元,同比增长5.3%,增幅高于规上工业总产值6.5个百分点。分行业看,产值 “七升三降”,其中新能源、新材料和航空装备行业产值实现两位数增长,同比分别增长16.5%,16%和11.9%,新一代信息技术、新医药及生物技术、和智能制造装备产业产值同比分别下降20%、2%和5.6%。
全年高新技术产业完成产值375.3亿元,同比增长5.1%,增幅高于规上工业总产值6.3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46.8%,较上年提升2.8个百分点。
【建筑业】
全年资质以上建筑业企业完成建筑业总产值114.7亿元,同比增长17.0%,其中建筑工程完成产值107.7亿元,同比增长15.1%,占建筑业总产值比重达93.9%,拉动建筑业总产值增长14.4个百分点;安装工程完成产值6.3亿元,同比增长75.7%,占全区建筑业总产值比重5.5%。
全年资质以上建筑业企业签订合同额226.0亿元,同比增长4.0%。其中,上年结转合同额106.2亿元,同比下降12.5%,占全部签订合同额的47.0%;本年新签合同额119.9亿元,同比增长24.7%,占全部签订合同额的53.0%。
【固定资产投资和房地产开发】
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5.2%,分产业发展看,第二产业投资降幅较大,同比下降15.9%,占全部投资比重同比下降3.2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投资稳定增长,同比增长9.3%,拉动全区投资增长7.8个百分点。分投资构成看,建安工程投资同比下降8%,占全区投资比重58.3%,同比下降8.4个百分点;设备投资同比增长34.2%,占比6.3%;其他费用同比增长31.3%,占比35.4%。
从资金来源看,全年国有及国有控股投资增速22.3%,拉动全区固定资产投资增长4.4个百分点,拉动作用强劲,占全部固定资产投资比重22.8%,同比提升3.2个百分点,对全区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贡献率达84.1%。民间投资同比增长0.3%,占全部固定资产投资比重为64.5%,同比下降3.2个百分点。
全年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205.7亿元,同比增长26%,占全区固定资产投资总额64.2%,较上年提升10.7个百分点。全年完成商品房销售面积100.1万平方米,同比增长4.9%;实现商品房销售额108.8亿元,同比下降10.5%;商品房新开工面积121万平方米,同比下降11.2%;商品房待售面积110.7万平方米,同比增长41.7%。
【国内贸易和服务业】
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67.1亿元,同比增长0.6%,其中限额以上单位实现零售额129.99亿元,同比下降12.7%。全区20个零售商品类别中,有8个实现了正增长,其中书报杂志类、化妆品类和通讯器材类零售额增速位列前三,同比分别增长70.3%、53.8%和28.1%。从批零住餐四行业来看,完成批发业销售额1578.7亿元,同比下降4.8%;零售业销售额360.7亿元,同比增长0.2%;住宿业营业额6.6亿元,同比增长10%;餐饮业营业额58.97亿元,同比下降2%。
全年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94.2亿元,同比增长14.8%。列统的十大门类增速“八升二降”,增速前三的门类分别是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房地产业,同比分别增长81.8%、79%和61.9%,三个行业合计拉动规上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12.6个百分点。
二、改革开放
【对外经济】
按人民币计价,全年完成进出口总额199.7亿元,同比下降7.4%。其中出口174亿元,同比下降10.8%;进口25.7亿元,同比增长25%。全区前100位外贸企业完成进出口总额148.8亿元,占全区比重为75%。
全年协议注册外资项目新设21个,增资9个,全区实际到账注册外资2249万美元,同比下降84.1%。
三、社会事业
【科技和人才】
2023年,全区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198家,净增93家,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416家。402家企业获评科技型中小企业,怀业信息获评省潜在独角兽企业,智谷机电、蓝博氢能等4家获评省瞪羚企业,28家入围市种子独角兽企业。累计获评省(潜在)独角兽企业5家、瞪羚企业72家。全社会研发投入占比由2020年的2.75%提升至2022年的2.8%。
2023年,天宁区成功入选县域科创30强、县域科创增速30强。康进医疗入围2023年度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联合攻关重点任务榜单,5家企业入选市“揭榜挂帅”项目。应能微电子、博莱客冷2个项目列入省级科技计划项目支持范围,获得上级资金1050万元。金襄新材料获第十二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优秀企业”,新一代光储逆变器、光伏异质结电池低温浆料用关键材料2个项目获第十一届“创业江苏”科技创业大赛三等奖。新增4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家企业联合创新中心。
2023年,全区专利授权3634件,其中发明专利新增授权692件,同比增长35.42%;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3060件,每万人有效发明专利量达45.25件,同比增长24.45%。
全年全区新引进各类人才1.32万人,人才总量达19.35万人,其中高层次人才总量达2323人。全年入选国家级人才工程3个,省“双创人才”2个,入选市“龙城英才计划”创业类项目32个、创新类项目3个。“三大人才工程”稳步推进,入选区领军人才(其他类)12名,入选区杰出人才5名。
【教育、文化和卫生】
至年末,全区现有学校93所,九年一贯制学校2所,初中5所,小学33所,幼儿园52所,特殊教育学校1所,非校事业单位3所。全区中小学在编教职工2856人(初中、小学、特殊学校),幼儿园在编教职工478人。中小学在校学生数为55380人(初中、小学、特殊学校),幼儿园在园幼儿15039人。
2023年,全区拥有区级全民健身中心1个,街道级全民健身中心8个,社区体育公园20个、社会足球场地16个、全民健身路径点876个、健身器材达6976余件,人均体育场地面积5.26平方米,建有全民健身场地设施的社区比例100%,每万人人口社会体育指导员数45名,全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达40.2%。全区有1个区级文化馆、1个区级图书馆,有7个镇(街道)文化馆分馆、8个镇(街道)图书馆,有121个村(社区)基层文化服务中心;全区累计馆藏图书60万册,报纸期刊150余种。深化“锦绣天宁”文化惠民品牌建设,全年举办文化艺术大联展和天宁文化艺术节等各类文艺活动1000余场次,参与230余万人次,创作文艺类原创作品15件,6件文艺作品获常州市公共文化“青果奖”,3家单位入选省“最美公共文化空间”打造对象名单,区图书馆创成国家一级图书馆。
年末全区共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279个(市管驻区医疗卫生机构除外),执业(助理)医师1214人、注册护士1159人。政府办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诊人次数诊疗174.09万人次。全区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建档率92.97%,家庭医生签约286074人,签约率42.39%,重点人群签约率80.78%,65岁以上老年人健康体检率76.49%。
四、人口、就业与社会保障
【人口与就业】
2023年末,全区常住人口67.73万人,其中城镇地区常住人口62.19万人,城镇化率达到91.82%。全区出生人数0.33万人,死亡人数0.40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05‰。
新增城镇就业1.6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全年组织开展各类招聘会68场次,参会企业1208家次,提供就业岗位2.1万余个。落实3075名就业困难人员全过程动态管理,开发公益性岗位605个,发放公益性岗位吸纳就业困难人员社保补贴255.34万元。组织379名青年参加就业见习,新建就业见习基地40家,发放灵活就业补贴3267.05万元。支持成功创业1788人,创业带动就业9586人,核定富民创业担保贷款1627万元。完成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7016人。
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1763.7元,增长4.7%,工资性收入44609.8元,同比增长5.2%;经营净收入9315.2元,增长2.0%;财产净收入6612.4元,增长4.0%;转移净收入11226.3元,增长5.5%。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42743.1元,增长6.7%。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26.5%。
【社会保障】
截至2023年底,全区企业养老保险参保单位累计1.85万户,参保职工17.6万人,新增参保职工0.72万人。养老保险基金收入约33亿元,完成进度100%。全区企业失业保险参保累计17.88万人、工伤保险参保累计18.1万人。机关事业单位保险参保单位184家,在职参保0.54万人,退休0.41万人。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员0.82万人,待遇享受人员约2.21万人。纳入社会化管理企业退休人员12.97万人。
全区城乡低保标准调整到1020元/人/月,年末全区1214户,1526人享受低保,其中城镇低保对象1047户、1323人,农村对象167户、203人,累计发放1764.53万元。年末全区拥有各类养老机构21家,养老机构床位数3512张,入住老人1789人。
五、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
【基础设施建设】
城市功能日益完善。青洋路快速化、横塘河东路、黄河路加快推进,焦溪大道全线通车,农村道路优良率提升至90.26%。新建公共停车场2个,新增公共停车泊位1718个,推动企事业机关单位开放共享停车位1000个,接入“智慧停车平台”超1.2万个。朝阳市集、翠竹市集等网红菜场建成投用。全年改扩建公园绿地25公顷,新建口袋公园5个、“最美城乡社区公共空间”微改造项目5个,景仁公园列入省级乐享园林示范项目。
【生态建设】
全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为282天,优良率78.1%,PM2.5平均浓度35微克/立方米。北塘河青洋桥、新沟河粮庄桥等2个省考断面水质稳定Ⅲ类,省考断面优Ⅲ比例100%。持续深化生态绿城建设,新增菱溪公园等9个绿地工程、实现扩绿245亩。积极推进生态文明示范村创建,查家村创建省级,董墅村、石堰村创建市级均已授牌。
注释:
①公报发布的数据均为2023年快报数。部分数据因四舍五入的原因,存在着与分项合计不等的情况。
②地区生产总值及其分类项目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为实际增长速度;其他指标除特殊说明外,按现价计算,为名义增长速度。
(此件公开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