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走进天宁 > 天宁区情 > 内容
地理环境
【区位】天宁区是常州市主城区,位于常州市东北部,地理位置北纬31°43′34″至31°52′23″,东经119°55′01″至120°10′52″,北京时间基准线(东经120°经线)穿越境内。天宁区东及东北与无锡江阴市接壤,南邻武进区,西接钟楼区,西北与新北区相连。
【交通】天宁区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距常州奔牛国际机场15千米、苏南硕放国际机场39千米、南京禄口国际机场80千米,区内京杭大运河、沪宁高速铁路、沪蓉(沪宁)高速公路、312国道穿境而过,常州火车站、常州客运中心、城际高铁站坐落辖区。
【地貌】天宁区地处长江下游南岸,属太湖流域水网平原。境内有山有水,主要山脉有舜过山(又称舜山)、鹤山、石堰山。京杭大运河穿境而过,澡港河直通长江,采菱港与太湖相连,北塘河与京杭大运河、长江贯通,境内有采菱港、大通河、西河、横塘河、宁河、申浦河、黄天荡河、青龙港、丁塘港、芦浦港、童家浜、草塘浜、黄家浜、隆兴浜、窑墩浜等河道,水网星罗棋布,是典型的江南水乡。
【土地】至2022年年末,全区土地总面积为154.84平方千米。根据第三次国土调查最终成果,天宁区有耕地1948.77公顷,其中,水田1065.03公顷,占54.65%;水浇地722.01公顷,占37.05%;旱地161.73公顷,占8.30%。有园地820.20公顷,其中,果园689.79公顷,占84.1%;其他园地130.41公顷,占15.9%。有林地949.29公顷,其中,乔木林地73.58公顷,占7.75%;竹林地4.88公顷,占0.51%;其他林地870.83公顷,占91.74%。有草地273.64公顷。有湿地0.14公顷,其中内陆滩涂0.14公顷,占100%。有城镇村及工矿用地8264.95公顷,其中,城市5086.34公顷,占61.54%;建制镇1315.31公顷,占15.91%;村庄1818.32公顷,占22%;采矿用地4.39公顷,占0.05%;风景名胜及特殊用地40.59公顷,占0.49%。有交通运输用地718.35公顷,其中,铁路用地102.86公顷,占14.32%;轨道交通用地7.64公顷,占1.06%;公路用地404.45公顷,占56.3%;农村道路190.03公顷,占26.46%;港口码头用地13.37公顷,占1.86%。有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2473.86公顷,其中,河流水面774.44公顷,占31.31%;坑塘水面1568.95公顷,占63.42%;沟渠28.30公顷,占1.14%;水工建筑用地102.17公顷,占4.13%。
【气候】天宁区属北亚热带季风区,气候温润,雨量丰沛,日照充足。2022年,天宁区年平均气温较常年偏高,日照总时数正常,年降水量偏少。主要灾害天气有高温、强对流、大风、寒潮、暴雨、低温雨雪、台风等。总体来说,2022年为较差气候年景。气温2022年(1—12月),全区平均气温17.8℃,较常年偏高1.2℃,位列历史第一高值。冬季(2021年12月至2022年2月)平均气温5.5℃,比常年偏高0.4℃;春季(3—5月)平均气温17.5℃,比常年偏高1.7℃,位列历史第二(仅次于2018年的17.6℃);夏季(6—8月)平均气温30.2℃,比常年偏高2.9℃,位列历史第一;秋季(9—11月)平均气温18.7℃,比常年偏高0.4℃。一年中,3月、6月、7月、8月、11月气温异常偏高(3月、6月、8月均为历史第一),4月显著偏高,1月偏高,12月显著偏低,其余月份正常(偏均值小于1℃)。年极端最高气温40.3℃,年极端最低气温—5.6℃。日最高气温≥35.0℃的高温日为51天,日最低气温≤0℃的低温日为27天。日照2022年(1—12月),全区日照时数1941.5小时,比常年偏少25.9小时,属正常年份。冬季(2021年12月至2022年2月)日照时数395.3小时,比常年偏少0.3小时;春季(3—5月)日照时数557.9小时,比常年偏多35.7小时;夏季(6—8月)日照时数629.5小时,比常年偏多76.8小时;秋季(9—11月)日照时数403.1小时,比常年偏少95.7小时。6月偏多,1月、2月、9月、11月偏少,其余月份均正常。降水2022年(1—12月),全区降水量782.5毫米,比常年偏少436.1毫米,属偏少年份。冬季(2021年12月至2022年2月)降水量126.2毫米,比常年偏少27.7毫米;春季(3—5月)降水量229.0毫米,比常年偏少33.3毫米;夏季(6—8月)降水量212.3毫米,比常年偏少390.3毫米;秋季(9—11月)降水量194.4毫米,比常年偏少3.1毫米。各月降水时间分布不均,异常偏少的有5月(位列历史第一)、8月,显著偏少的有6月、7月,偏少的有2月、9月、10月、12月,显著偏多的有11月,偏多的有1月、3月、4月。6月23日入梅,较常年(6月18日)偏晚5天,7月11日出梅正常(常年7月12日),梅长18天,较常年(24天)偏短6天;梅雨量为101.9毫米,较常年偏少64%。灾害2022年天宁区灾害性天气主要有高温、强对流、大风、寒潮、暴雨、低温雨雪、台风等。夏季出现1次区域性暴雨过程(6月24日),全区普降暴雨局部大暴雨,各站日雨量均超过50毫米,最大为茶山街道105.7毫米。强对流天气频发,7月11日、7月15日、7月17日、7月26日、7月29日、8月5日均出现雷暴大风,最大风速分别为雕庄街道18.8米/秒(8级)、郑陆镇东青社区14.1米/秒(7级)、东青社区15.7米/秒(7级)、东青社区18.5米/秒(8级)、雕庄街道14.9米/秒(7级)、东青社区15.0米/秒(7级)。2022年,天宁区出现罕见的高温天气,自6月16日开始出现高温天气,≥35℃的高温日数为51天(位列历史第一),≥37℃的高温日数为25天,≥40℃的高温日数为4天;极端最高气温为40.3℃(8月15日),位列历史第二。国庆假日期间,10月2—3日天宁区出现36.8℃~37.7℃的高温天气,极端最高气温37.7℃(3日),打破了10月的高温日数和极端最高气温记录(历史上10月天宁区无高温)。冷空气活动频繁,寒潮天气多发,出现4次寒潮过程。受强冷空气影响,11月28—30日天宁区出现强寒潮天气,28—30日48小时最低气温降幅达15.6℃,30日最低气温为0.4℃。12月有3次寒潮过程,分别为10—12日、16—18日、21—23日。受冷空气影响,10—12日48小时最低气温降幅为8.2℃,12日最低气温为1.4℃;16—18日48小时最低气温降幅为8.0℃,18日早晨最低气温为-3.1℃;21—23日48小时最低气温降幅为8.6℃,23日早晨最低气温为-4.3℃。
常住居民
【人口】2022年,天宁区人口保持稳定增长。至年末,全区户籍人口48.61万人,比上年年末增加0.12万人,同比增长0.2%;年内出生2568人,户籍人口出生率5.3‰;死亡3760人,死亡率7.7‰,人口自然增长率-2.5‰。常住人口70.37万人,比上年年末减少0.4万人,其中城镇人口64.34万人、农村人口6.03万人,城镇化率(城镇人口占常住人口比重)91.4%。
【民族】天宁区人口以汉族为主。1990年,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天宁区有回族、满族、壮族、朝鲜族、蒙古族、苗族、土家族、布依族、高山族、藏族10个少数民族。至2019年,少数民族增至49个,新增维吾尔族、彝族、侗族、瑶族、白族、哈尼族、哈萨克族、傣族、黎族、畲族、水族、纳西族、景颇族、达斡尔族、仫佬族、羌族、布朗族、锡伯族、德昂族、裕固族、京族、赫哲族、基诺族、傈僳族、佤族、拉祜族、土族、毛南族、仡佬族、阿昌族、保安族、东乡族、俄罗斯族、鄂伦春族、鄂温克族、柯尔克孜族、普米族、撒拉族、塔吉克族。天宁少数民族中,流动人口比重较大,尤其是回族。据统计,2022年天宁区常住少数民族38个、2742人,占常住人口的0.56%,其中回族、苗族、壮族、蒙古族、满族、土家族6个少数民族人口超100人,回族人口最多,有956人;外来流动少数民族人口4900余人。
【宗教】天宁地区宗教有佛教、天主教、基督教,宗教活动场所较为密集,对周边地区有较大影响。历史上,佛教最为兴盛,著名寺院有建元寺、天宁禅寺、法济寺、国安禅寺、护国讲寺、慈恩寺、白云禅院、端明寺、清凉禅寺、九华禅寺、南城寺、舜山古寺、东平禅寺、舜山南禅寺等,保存至今的有7处(天宁禅寺、清凉禅寺、九华禅寺、南城寺、舜山古寺、东平禅寺、舜山南禅寺)。其中,位于天宁禅寺东侧的建元寺,为南朝齐开国皇帝萧道成在建元年间(479—482)所建,为常州地区最早的皇家寺院。天主教在清嘉庆年间(1796—1820)进入常州,在东青陈家头村建天主堂;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常州东门建天主堂,系东青天主堂分堂,该两堂是常州、武进地区最主要的天主教堂。基督教于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传入常州,在北直街设福音堂传教,民国4年(1915)在县学街建基督教教堂,名恺乐堂,迄今为止仍是常州、武进地区最早、最重要的基督教教堂。至2022年,天宁区有依法登记的宗教活动场所11处,其中佛教有天宁禅寺、清凉禅寺、九华禅寺、南城寺、舜山古寺、东平禅寺、舜山南禅寺7处,天主教有郑陆东青天主堂1处,基督教有常州市基督教教堂、焦溪基督教教堂、北塘基督教教堂3处。
【著名人物】天宁区自古人杰地灵,在古代科举史中出过6名状元。常州学派创立人庄存与、刘逢禄,阳湖文派缔造者恽敬、李兆洛、陆继辂,常州词派代表人物张惠言、张琦,常州画派创始人恽寿平,常州诗派著名诗人黄仲则、赵翼均生活在天宁地区。天宁区还出过江南大儒钱名山、中国著名法学家和中华民国司法总长董康、史学泰斗吕思勉、中国电影开拓者及剧作家洪深、上海解放日报社社长兼华东新闻学院院长恽逸群、新中国第一代大法官和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张志让、意大利欧洲学院院士和著名画家吴青霞、中国第一位女外交家袁晓园、中国电波传播科研事业创始人和中国科学院院士吕保维、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双院士吴阶平、中国航天空气动力学开拓者和中国科学院院士庄逢甘等著名人物。
建置区划
【建置】据南京博物院对乌墩遗址、潘家塘遗址和寺墩遗址的崧泽文化遗存考古发现,5500年前,天宁地区已有先民从事农耕、渔猎活动,创造出最早的远古文明。春秋晚期,吴王寿梦第四子季札封邑延陵,在今郑陆镇舜过山北麓躬耕去世。秦汉以后,天宁地区曾先后属毗陵、晋陵、常州等郡、州、路、府管辖。两汉、三国及西晋时期,天宁地区属毗陵县,东晋、南朝、唐、两宋、元代属晋陵县,明朝属武进县,清雍正年间(1723—1735)武进县一分为二属阳湖县。1949年前,天宁地区属武进县名山镇、龙城镇及青山镇;1949年后属名山、龙城两镇。1949年,废镇设第一区(天宁区前身),1952年设立东区,1956年改称天宁区,1966年更名东风区,1980年复称天宁区。
【区划】1949年,常州第一区(天宁区前身)东起白家桥,西到化龙巷、青山桥,南到东仓桥下塘,北抵沪宁铁路。1952年,东区范围稍有扩大,先后分9个居委会。1955年,常州市北区撤销,马山埠、大圩沟、中街、化龙巷、大火弄5个居委会和1个船民委员会以及县直街居委会的一部分划归东区。1956年,天宁区分3个街道、31个居委会。1957年,区界东起白家桥,西至小河沿、化龙巷、北直街一线,南抵德安桥,北达沪宁铁路,原3个街道改为东、中、北三大块。1960年,天宁人民公社下辖青山、水门、新丰、和平、五一、红梅、青龙7个分社、35个管理区。1961年,增辖北塘公社。1962年,红梅、青龙、北塘3个公社划出归郊区管辖。1963年,辖新丰街、青山路、水门桥3个分社、23个管理区。同年,分社改称街道,23个管理区改建为34个居委会。随着市区建设事业的发展,辖区范围相应扩大,至1985年,天宁区辖朝阳桥、水门桥、新丰街、局前街、北环路5个街道、66个居委会。1987年1月,常州市广化区撤销,所属古村、清凉、兰陵3个街道划归天宁区管辖。调整后,天宁区辖新丰街、局前街、水门桥、北环路、朝阳桥、古村、清凉、兰陵8个街道,面积18.7平方千米,区政府驻地新丰街街道鹤园弄。2002年4月,原属郊区的雕庄、青龙、茶山、红梅4个乡划归天宁区管辖。调整后,天宁区辖8个街道、4个乡,面积78.23平方千米,区政府驻地常锡路116号。2003年10月,撤销4个乡行政建置,在原辖区域设立雕庄、青龙、茶山、红梅街道,同月新丰街、水门桥2个街道合并设立新丰街街道,局前街、古村2个街道合并设立局前街街道,调整后的天宁区辖新丰街、局前街、雕庄、青龙、茶山、红梅、北环路、朝阳桥、清凉、兰陵10个街道。2006年8月,位于青龙境内的常州外向型农业综合开发区与位于雕庄境内的常州市东南经济开发区合并,成立天宁经济开发区,与青龙街道实行“两块牌子、一套班子”。同年,撤销新丰街、局前街街道,与红梅街道部分、朝阳街道部分合并设立天宁街道;撤销北环路街道,与红梅街道部分、新丰街街道部分和青龙街道部分合并设立红梅街道,并将红梅街道沪宁铁路以北、五角场北路东侧区域划归青龙街道;撤销朝阳、清凉街道,与茶山街道部分合并设立茶山街道;将兰陵街道与原茶山街道部分、原清凉街道部分合并设立兰陵街道;将红梅街道办事处运河以南、采菱河以东区域划归雕庄街道。调整后,天宁区辖雕庄、青龙、茶山、红梅、天宁、兰陵6个街道。2015年5月,原武进区郑陆镇划归天宁区管辖。至2022年,天宁区有1个省级开发区(天宁经济开发区)、1个镇(郑陆镇)、6个街道(雕庄、青龙、茶山、红梅、天宁、兰陵),辖44个建制村、78个社区,面积154.84平方千米,区政府驻地竹林北路256号。
【消失的村落】自2003年以来,天宁根据自身经济发展,以及配合常州市城市规划建设需要,一些涉及重要项目建设的村落被列入征收拆迁范围。至2022年年末,天宁区累计有222个自然村消失。其中,郑陆镇50个(自2015年区划调整以来),雕庄街道41个,青龙街道70个,茶山街道15个,红梅街道23个,天宁街道11个,兰陵街道12个。
名胜古迹
【寺墩遗址】寺墩遗址位于郑陆镇三皇庙村,1973年发现,主要是长江下游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遗址,距今约4500年,1995年被批准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2019年入选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遗址被三圈河道环绕,总面积约90万平方米,先后经过6次考古挖掘,发现墓葬22座,出土玉琮、玉璧、陶器、石器等文物300余件。
【潘家塘遗址】潘家塘遗址位于青龙街道潘家塘、奚蒋塘、刘家村一带,1976年年底发现,是长江下游新石器时代崧泽文化遗址,面积约15万平方米,距今约5500年。考古挖掘发现墓葬10余座,出土陶、石、玉各类完整器物数百件,以及大量稻谷作物等标本。专家认定该遗址是从戚墅堰(今江苏常州经济开发区)圩墩聚落人群中分离、迁移到此处生活定居的先民形成的。
【乌墩遗址】乌墩遗址位于新丰村张家湾,1992年发现,主要是长江下游新石器时代崧泽文化遗址,面积约1800平方米,距今约5500年。考古挖掘发现墓葬9座、遗物368件,出土石锛、石斧、陶网坠、陶盆、陶鼎、陶罐、陶壶、玉器等文物200余件。
【天宁禅寺】天宁禅寺始建于唐朝,距今已有1300余年历史,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全国汉传佛教重点寺院,天宁区因该寺得名。该寺殿宇巍峨壮观,佛像高大庄严,历代名僧辈出,法会闻名遐迩。清代,康熙、乾隆南巡经常州,对寺僧多有赏赐,乾隆帝曾为天宁寺御书“龙城象教”匾额。当时,天宁寺被誉为“东南四大丛林”之一。寺内主要建筑有天王殿、大雄宝殿、文殊殿、普贤殿、观音殿、地藏殿、三宝殿、罗汉堂、功德堂、玉佛楼学戒堂、达摩阁和放生池等。2007年建成开光的天宁宝塔累计13层,高153.79米,创造第一金顶玉身、第一铭文铜瓦、第一高钟、第一经文碑林等多项佛塔全国第一纪录。
【红梅公园】红梅公园因古建筑红梅阁而得名,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内有红梅阁、文笔塔、屠一道根艺藏珍馆和红梅春晓、古刹钟声、曲池风荷、青峦倒影、凤桥花径、翠薇秋霞、孤山雪松、文笔夕照八景,以及文思桥、星聚桥、伯牙桥、翠盖桥、西双桥、三吴桥等历史文化景点。红梅阁始建于唐昭宗年间(889—904),距今1100多年,宋代曾作为贡士试院,后成为道院,传说号称紫阳真人的道教南派鼻祖张伯端曾在此聚徒修炼,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东坡公园】东坡公园位于京杭大运河畔,系名胜古迹与自然风光相结合的江南园林,为国家AA级旅游景区。南宋时,常州人民为纪念北宋大文豪苏东坡14次到常州,泊舟于此,建“舣舟亭”作纪念。清代康熙、乾隆南巡时,在此兴建万寿亭行宫,重修舣舟亭。园内主要景点有仰苏阁、竹亭、御碑亭、东坡洗砚池、龙亭、御码头、广济桥、半月岛等。
文化遗产
【物质文化遗产】天宁区古遗址、名人故居、红色纪念地众多。据常州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结果统计,天宁有古墓葬3处、古建筑98处、石窟寺及石刻5处、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97处、其他2处,总计205处;郑陆镇划归天宁区管辖后,又增加文物保护点41处。区内有青果巷、前后北岸2个历史文化街区和天宁寺至舣舟亭1个历史地段,瞿秋白故居、张太雷纪念馆、恽代英纪念馆、逸仙中学旧址、红庙遗址、澄西抗日民主政府旧址6处红色纪念地,郑陆镇焦溪村1个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大运河天宁段1个世界遗产项目。现拥有京杭大运河、瞿秋白故居、张太雷故居、近园、寺墩遗址、常州唐氏民宅6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21处,张太雷故居、逸仙中学旧址、北夏墅学校旧址、恽代英住址、澄西抗日民主政府旧址5处江苏省革命文物名录(不可移动革命文物),常州市文物保护单位55处。2022年,大成三厂旧址(常州国棉三厂旧址)入选江苏省第二批革命文物名录。
【非物质文化遗产】天宁区拥有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至2022年,有国家级“非遗”项目2个、省级“非遗”项目5个、市级“非遗”项目27个、区级“非遗”项目59个,形成完备的国家、省、市、区级名录体系。其中,国家级“非遗”项目——天宁寺梵呗唱诵是一种宗教音乐,历史悠久,其特点是节奏沉稳扎实,唱腔悠扬潇洒,韵味古朴清雅,被公认为东南各省佛教寺院唱诵的典范。国家级“非遗”项目——留青竹刻是当地著名的传统手工艺品,竹刻艺人在竹子表面极薄的一层青筠上镌刻,巧施全留、多留、少留、微留、不留的技艺,使作品显示出明暗浓淡、翻转掩映的立体感,体现出作品的形象或书法神韵,为历代名人雅士所喜爱。
【历史文化街区】青果巷历史文化街区是常州市区保存最为完好、最负盛名的古街巷。历史上,这里名人聚居,名家辈出。青果巷临近市内运河,沿岸开设各类果品店铺,河上船舶云集,成为南北果品集散地,有“千果巷”之称。后因常州方言“千”“青”难辨,演变为“青果巷”。明初唐伯成父子在此建易书堂、筠星堂、四并堂居住后,青果巷成为名人聚居地。巷内出现的名人有明代文豪唐顺之,清代书画家钱维城、汤贻汾,洋务运动先驱盛宣怀,民初谴责小说家李伯元,剧作家吴祖光,语言学家赵元任,汉语拼音之父周有光,革命先驱瞿秋白,“七君子”之一史良,民族工业开创者刘国钧等。2013年2月,青果巷历史文化街区修缮保护工作启动,规划面积12.6万平方米,其中核心保护区8.2万平方米,规划范围内有11处文物保护单位、17处历史建筑。街区内著名历史建筑有阳湖县城隍庙戏楼、唐荆川宅、周有光宅、史良故居、刘国钧故居、八桂堂天香楼、赵元任故居、恽鸿仪故居。2019年4月,青果巷历史文化街区(一期)开放;2022年9月,青果巷历史文化街区(二期)开放。2019年,青果巷历史文化街区被省商务厅评为首批省级高品位步行街培育街区;2020年入选全省首批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建设单位;2022年入选文化和旅游部公布的第二批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名单。前后北岸历史文化街区东临文化宫广场,西接晋陵中路,形成于北宋庆历年间(1041—1048),此处三面环水,风水极佳,是常州仕宦、文人集聚之地。历史上,先后有4位状元在此居住。街区内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3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4处,其中著名的有苏东坡终老地——藤花旧馆,清代弘文院大学士吕宫府,清代著名史学家、诗人赵翼故居,漕运总督管干贞故居,清代徐氏道台府等。2004年,启动前后北岸历史文化街区的修缮保护和原样复建,形成现在的仿古街区。
经济与社会发展
【综合经济】2000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6.12亿元,其中,工业增加值2.28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3.80亿元,财政收入1.23亿元。2002年,郊区4个乡并入天宁区。2003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55.19亿元,财政收入10.67亿元,三次产业比重为0.6∶58.3∶41.1,工业比重增加并超过第三产业;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386元,农民人均收入6608元。此后,第三产业比重逐年增加。2008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148.78亿元,三次产业比重为0∶38.2∶61.8,成为常州市第一个服务业占主导地位的地区,农业在三次产业中消失。2015年,郑陆镇并入后,区内又有了农业产业。2022年,天宁区完成地区生产总值930.42亿元,实现一般公共预算收入52.31亿元,三次产业增加值比例为0.8∶26.3∶72.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8542.2元,同比增长4.3%。全区有境内外上市企业6家、“新三板”挂牌企业25家;有高新技术企业323家,完成高新技术产业产值355亿元,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2433件,每万人有效发明专利量36.36件。
【农业】2002年4月前,天宁区为纯城区。此后,郊区的雕庄乡、青龙乡、茶山乡、红梅乡划归天宁区管辖,区内始有第一产业,2003年实现增加值0.34亿元。2015年,郑陆镇划归天宁区,第一产业增加值达到8.7亿元。经过10多年的发展,区内农业实现产业化、生态化、特色化。2022年,天宁区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3.96亿元,同比下降1.7%。其中,种植业产值8.12亿元,同比增长11.2%;林业产值0.08亿元,同比增长0.01%;畜牧业产值0.36亿元,同比下降63.5%;渔业产值4.42亿元,同比下降10.4%;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0.97亿元,同比增长9.6%。全区粮食播种面积1113公顷、产量6695吨,分别同比增长7.6%、6.1%。实现农产品电子商务销售额2.8亿元,同比增长16.3%。至年底,全区有绿色优质农产品20个,省级示范家庭农场6家,国家农民合作社示范社3家、省级农民合作社示范社3家,省级农业龙头企业2家。
【工业】天宁区内纺织工业曾经是常州的支柱产业。清光绪三十二年(1902),吴幼儒在区内东下塘创办晋裕织布厂,是常武地区第一家纺织厂。民国4年(1915),蒋盘发在乌衣浜(原常州巾被总厂)创办大纶机器织布厂,是常州第一个告别土织布机生产的工厂,开创用蒸汽动力引擎拉动机器织布的新时代。民国19年(1930)2月,刘国钧接盘大纶,改名大成纺织股份有限公司。到新中国成立前,常州有代表性的纺织企业为大成纺织厂、民丰纱厂、协源染织厂,其均在天宁区域内。1954年公私合营后,大成纺织厂改成常州国棉一厂、三厂、东风印染厂,民丰纱厂改成常州国棉二厂,协源染织厂改成常州第一织布厂。改革开放后,区内工业结构发生变化,机械、服装、化工、建材发展很快,产业门类增加。至2021年,区内形成纺织服装、装备制造、新医药、化工及新材料四大支柱产业,拥有纺织服装、机械、化工、生物医药、冶金、建材、电子七大行业。2022年,天宁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产值806.69亿元,同比增长3.68%,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5%。有工业企业5003家,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501家,产值超亿元企业(集团)133家。全区高新技术产业完成产值355亿元,同比增长14.1%,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44%。江苏武进不锈股份有限公司多品种不锈钢及镍合金无缝管柔性生产项目列入省重大项目,总投资7.7亿元,完成年度投资2亿元。常州纺兴精密机械有限公司圆形孔喷丝板被工业和信息化部评为第七批制造业单项冠军产品,创志科技(江苏)股份有限公司、江苏宇通干燥工程有限公司、江苏应能微电子有限公司获评第四批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5家企业获评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全区各级专精特新企业累计90家。新增省级质量标杆企业1家、省级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2家,国家级绿色工厂5家、省级绿色工厂3家。
【商贸服务业】清末民国初期,天宁区有青山桥、新丰街、东大街和水门桥4条商业街道。青山桥在明清时期即形成土布、木材集散市场。新丰街于沪宁铁路筑成之后形成。1950年,全区商户有952家,1956年私营商业公私合营、合作化以后,商业网点减少。改革开放后,商业迅速繁荣,集体和个体商业大量发展,商店遍布各主要街道,成为常州新兴的繁华地区。区内曾有全市规模最大的迎春市场、中山路粮油市场、工业产品贸易中心、农副产品贸易中心等。进入21世纪,房地产业、楼宇经济、卖场经济、现代物流、品牌连锁经营长足发展,第三产业发展迅猛。2008年,第三产业比重首次超过工业,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2022年,天宁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64.5亿元,同比增长1%。其中限额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1.3亿元、限额以下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16.9亿元,分别同比增长1.6%、24.2%。批发业实现销售额1658.8亿元,同比下降2.4%;零售业实现销售额360.1亿元,同比增长3.8%;住宿业实现营业额6亿元,同比增长2.6%;餐饮业实现营业额60.2亿元,同比增长5.9%。实现跨境电子商务平台交易额12.5亿元,至年底,天宁区跨境电商产业园入驻企业30家。
【环境保护】民国时期,天宁区只有一些极简单的环境卫生设施,新中国成立后有所改善。改革开放后,生产和生活污染物过度排放,环境保护意识开始增强。20世纪80年代,区内先后建成舣舟亭公园“半月岛”、蔷薇园,红梅公园、东坡公园也得到相应维护,同时开始治理“三废”(废水、废气、废物)。20世纪90年代,区内进行城市环境综合整治。2001年起,全区投入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创建活动,以生态建设和太湖水污染防治为重点,强化污染源治理、生活垃圾处理和生态环境建设。2013年,“美丽天宁”生态文明建设实施,把太湖治水、清水工程、蓝天工程、环境安全、节能减排、宁静工程等作为重要治理目标,持续开展各项整治,依法取缔、关闭污染企业和不合规范的畜禽养殖场。2022年,天宁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279天,优良率79%,同比上升2.4%;PM2.5平均浓度3.14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5.4%,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北塘河青洋桥、新沟河粮庄桥2个省考断面优Ⅲ比例100%,无劣Ⅴ类水体。开展核与辐射安全风险隐患排查治理,转移处置危险废物1.7万吨。整治提升18个涉气企业集群、178家企业,完成拦港河、联丰河等11条城乡河道疏浚整治,清淤土方13万立方米。开展涉水、涉酚、涉磷行业整治,整治完成涉水企业31家、涉酚企业12家、涉磷企业174家。深化生态绿城建设,扩绿面积20.7公顷、联网长度5千米。完成4个建制村人居环境整治,138个自然村制定生活污水治理五年规划。
【教育】天宁区教育事业比较发达。唐代在青果巷南的先圣庙建有州学,为已知常州历史上最早的官学,距今1200多年。北宋时,常州出现第一个具有讲学性质的书院——城东书屋,由晋陵理学家周恭先于崇宁年间(1102—1106)创办于天宁境内。极负盛名的龙城书院(局前街小学前身)创建于明隆庆六年(1572)。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近代新学兴起,刘树屏、恽祖祁将龙城书院改办成常州最早的新式学堂常州致用精舍,开设算学、舆地、时务、策论等“致用”课程。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育志小学堂创办,这是常州最早以“学堂”命名的新式学堂。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进士汪洵等将常州致用精舍改为武阳公立小学堂,为常州第一所公立小学。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恽祖祁召集常州府所辖武进、阳湖、无锡、金匮、宜兴、荆溪、江阴、靖江8个县知县摊派出资,创办常州府中学堂(江苏省常州高级中学前身,今罗汉路8号)。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留学日本弘文院的庄先识利用麻巷与白马三司徒交会处的私宅,以女儿名字“涤氛”命名,创办常州第一家幼儿园——涤氛蒙养院。民国以后,天宁地区又兴办一批有影响的学校,如私立江南中学(常州市第三中学前身)、私立正衡初级中学(常州市第一中学前身)、常州市第一初中(常州市第二十四中学前身)。这些超过百年和将近百年的学校在长期办学中,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为天宁区坐拥常州市80%以上优质教育资源奠定坚实基础。改革开放后,教育事业有很大发展,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积极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加速学校布局调整和名校创建步伐,教育设施明显改善,教学水平进一步提高,高中升学率、职高就业率均在90%以上。2011年起,天宁区推进实施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组建成立“局前街小学教育集团”“第二实验小学教育集团”“博爱小学教育集团”“解放路小学教育集团”,青龙中学、雕庄中学、第八中学分别与第二十四中学、正衡中学、实验中学实现一体化办学,让更多孩子享受到家门口的优质教育。2013年,天宁区被教育部认定为“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区”。至2022年年末,天宁区有学校92所,其中九年一贯制学校2所、初中5所、小学33所、幼儿园53所、特殊教育学校1所,非校事业单位3家;全区中小学在编教职工2747人(含特殊教育学校),幼儿园专任教师1471人;中小学在校学生数53927人(含特殊教育学校),幼儿园在园幼儿18556人。天宁区获“江苏省融合教育示范区”建设项目立项,获评江苏省精准资助长效机制改革试点单位。
【文化体育】历史上,宋代大文豪苏东坡、清代著名没骨花卉画法创始人恽南田、历史学家赵翼等在天宁区创作出许多传世名作。民间流行锡剧道情、宣卷等文化活动。1949年后,文化事业逐步发展,先后设立居民俱乐部、区文化馆、阅览室,组织群众创作。改革开放后,区内新兴的群众文体活动项目有书法、绘画、摄影、象棋、围棋、风筝、桌球、乒乓球、柔力球、交谊舞、戏剧票友、健身气功、太极拳剑、健身球操、健身秧歌等。21世纪,天宁区推进文体惠民工程,组织的文体活动有专场文娱演出、美术书法摄影展、天宁幸福广场、全民健身周、全民健身节、文化艺术节、民俗文化节、国际旅游节、少年体育竞赛、社区天天乐、“戏悦天宁”、“乐动天宁”。至2022年年末,天宁区有区文化馆总馆1个、镇(街道)文化馆分馆7个,区级图书馆1个、镇(街道)图书馆8个、村(社区)基层文化服务中心124个,馆藏图书60万册、报纸期刊150余种。开展“锦绣天宁”文化惠民品牌建设,举办文艺活动400余场次;创作文艺类原创作品15件,《竹刻梦舞》获评第十五届省五星工程奖网络最佳人气作品;天宁区横塘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秋白书苑桃渚馆、青果巷历史文化街区周有光图书馆3家单位入选省最美公共文化空间。有全民健身中心1个、镇(街道)级全民健身中心8个、社区(村)体育公园20个、社会足球场地15个、全民健身路径点863个、健身器材6836件,人均体育场地面积4.92平方米。
【医疗卫生】2002年区划调整前,天宁境内有区属医院1所,以眼科、耳鼻喉科为主要特色,是常州市唯一的区属二级甲等中西医结合医院。各街道、各小学、幼儿园和有关工厂、企事业单位设有保健站、医务室,全市9所市属医院有8所在天宁境内。至2022年年末,天宁区有区管医疗卫生机构271家,其中区级公共卫生服务机构3家、镇卫生院2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7家、社区卫生服务站27家、村卫生室19家、门诊部78家、个体诊所93家、企事业单位医务室(卫生站)33家、民营医院3家。卫生技术人员2550人,其中执业医师(含执业助理医师)1029人、注册护士953人,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有执业医师(含执业助理医师)574人、执业护士440人。医疗用房建筑面积15万余平方米,编制床位数1253张,实际开放床位1223张。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建档率92.15%,家庭医生签约28万人,签约率42.62%;65岁及以上老年人健康体检7.65万人,老年人健康管理率73.81%。
【民生保障】2022年,天宁区新增城镇就业2.3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在3%以内;失业人员再就业13356人,城乡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2430人,扶持成功创业3850人,创业带动就业10217人,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8430人。落实减负、稳岗、扩就业等政策,发放稳岗补贴资金5482.06万元,为31名自主创业人员核发富民创业担保贷款977.8万元。至年底,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医疗保险、生育保险五项险种参保人数分别为21.1万人、18.33万人、18.56万人、39.77万人、15.54万人。新增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6000人,纳入社会化管理企业退休人员12.48万人。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发放标准由每人每月350元提高至405元,惠及全区2.21万人。调整养老年龄段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待遇,由每人每月950元增至1020元。全年发放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1625.74万元,惠及1248户1574人。全区有医养结合机构15家,其中护理院4家,护理型床位3465张,养老床位数4482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