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饮一江水,苏青一家亲。从气候宜人的江南到海拔3000米的青海海南藏族自治州,第五批江苏“组团式”医疗援青帮扶通知下达时,家住常州青龙街道青竹苑社区的杨建纲医生第一时间报名。
先做“青海人”,再做“青海事”。
医疗人才“组团式”援青工作是党中央关心青海发展、关爱青海各族群众的重要举措。江苏“组团式”医疗援青团队从2019年开始支援海南藏族自治州人民医院,并有计划地开展“组团式”帮扶。
当第五批“组团式”医疗援青帮扶通知下达时,杨建纲第一时间报名,但老话说,父母在不远行,大女儿步入高三、小女儿也要上小学了,这些都是杨建纲无法回避的现实。令人意外的是,杨建纲的家人都选择了支持。 他说:“离开孩子和年迈的父母,没有家人的支持是做不到的。”
杨建纲,主任医毕业于南京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原任常州市第二人民医院党委办公室主任兼行政办公室主任、主任医师。
2022年7月,怀着忐忑心情,告别亲友,杨建纲踏上了西行之路。虽然之前做了很长时间心理建设,但高原反应还是让杨建纲和队友感受到了不舒适。头痛、胸闷、失眠、腹泻……对于初上高原的他们来说,适应这种身体状态,并不是一件很轻松的事。
“晚上睡不着,会想家、想孩子、想念在常州的同事,但第二天起床后,依然会打起十二分的精神投入到工作中。”杨建纲说。对于从平原到高原上的人来说,干什么事一定要“慢下来”,才能让高原反应不那么强烈。
建设急诊急救“五大中心” 提高救治率。
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的平均海拔在3000米以上,空气含氧量只有平原地区的40%左右。干燥缺氧的自然环境和重盐重油的饮食习惯使得当地的心血管疾病发病率极高。
杨建纲到任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人民医院院长后,将急诊急救“五大中心”建设作为突破口,全力改变全州危急重症疾病救治的面貌。“院长要能看病,专家要能管理。”在杨建纲的指导下,援青医生不仅担任科室负责人,还担任行政职能科室负责人,业务能力和管理能力都得到锻炼提升。
“组团式”帮扶,着眼点不仅在于帮助解决更多问题,还在于要给受援地留下一支能自己解决问题、带不走的队伍。自踏上海南藏族自治州,杨建纲迅速进入角色,第一阶段提出了绩效改革、专科建设及技术发展、人才培养和数字化医院建设等思路。
有遗憾有欣慰“组团”援青硕果累累。
援青是一次历练,是一份责任,更是一种担当。自2023年5月,常州医院与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中医院的江苏援青专家共同出诊“黄金周一门诊”以来,门诊量、急诊量明显增长,转诊转院量比2019年“组团式”援青前减少25%。特别是针对先天性心脏病、白内障、包虫病等高原疾病,开展“心佑工程”“光明行”“灭包行动”免费救治工程,让2133名患者重获健康。
工作之余,杨建纲与相隔2000多公里之外的家人通常是视频通话以解相思,“最大的遗憾莫过于去年8月没有赶得上回去见父亲最后一面。”杨建纲表示,但值得欣慰的是,女儿今年如愿考上上海中医药大学,以自己为榜样,以医者为荣。
今年,杨建纲被任命为当地卫健委副主任后,他更是提出——“急诊急救是医院是百姓的生命线,是立院之本;重点专科是医院发展的支撑线,是稳院之本;智慧医院是医院的提质之线,是强院之本”等一系列清晰的发展思路。
海南藏族自治州各族群众亲切地称呼江苏援青干部为“江苏曼巴”(藏语中对医生的敬称),其实,他们早已成为当地老百姓们休戚与共的“江苏亲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