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天宁经济开发区 >> 民生事业 >> 内容
 
我身边的学霸:50年献身科研,年过八旬学习不止
发布日期:2024-07-09   来源:天宁经济开发区 浏览次数:  字号:〖
 

陈盘训,男,青龙街道青竹苑社区居民,1941年出生在常州市天宁区青龙街道青锋村须家塘,1961年因成绩优异被保送到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在校期间享受国家全额助学金及生活补助费,精通英语和俄语。大学毕业后,他服从国家分配,担任重点项目负责人,参加国家试验并成功完成,是国务院特殊津贴享受者。

拒绝洋饭碗,坚持做科研。

“因家境困难,小时候在家乡上学也没有时钟,每天早上到学校的时候天还没亮,校门还没开。”陈盘训回忆说,家离学校较远,一个月就得磨破一双鞋,他只能经常赤脚上学。但童年家庭生活的艰辛并没有压垮陈盘训,反而成为激发他勤奋好学的动力。1961年因成绩优异他被保送到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大将陈赓为首任院长),在校期间享受国家全额助学金及生活补助费。

大学毕业后,他服从国家分配到核工业部九院(后改成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担任九院辐射效应项目负责人,参加国家核试验。对于这项试验,陈盘训内心有些忐忑和紧张。“在一次学术会议上,钱学森主任来作特约报告说道,半导体与核结合起来就是一场技术革命,我有些不解,认为这仅是产生了一门边缘学科。”陈盘训回忆道,钱学森用自己在美国的研究经历,鼓励年轻人要知难而上,做好辐射效应这项研究工作,当时台下掌声雷动,陈盘训的手也拍红了。

在项目试验期间,陈盘训清醒地看到了当时祖国与发达国家的悬殊差距。一颗强烈的爱国心使他暗下决心:“外国人做过的,我们要做的更好;外国人不能做的,我们也要做。”此后28年陈盘训一直扎根大山。

面对没有标准样品、没有参考资料、甚至连设备都没有的艰苦环境,陈盘训带领团队埋头苦干、专心研究,以惊人的毅力和坚定的信念,最终成功地取得了核弹头地下核试验x光结构响应数据信号,随后也取得了无数成就和荣誉,他还根据毕生研究成果,由国防工业出版社出版了《半导体器件和集成电路的辐射效应》一书,在国内外各类科技杂志上发表近三十篇科技论文。陈盘训担任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电子工程研究所研究员,1996年,国务院授予陈盘训国务院特殊津贴,表彰其在科学研究事业做出的贡献。

回顾他取得的许多重要成果,都是经历十年磨一剑的历程,有抱负,有责任,不气馁,不言败。面对欧美国家的高薪诱惑,陈盘训感慨:“我童年家庭艰苦,是党和国家送我上学,支持我的生活,我唯有勤奋工作才能回馈这份恩情”。

年过八旬,仍坚持每月看6本书。

“有人认为科研工作者很神秘,其实我们就是记录实验数据、撰写实验报告,每天按部就班完成日常工作。”陈盘训说,他们最大的动力就是对学习和工作的热爱。

走进陈盘训家中,最显眼的是他床头的一张小桌板,上面竖立着一本本新旧不一的书籍,还有一本本泛黄、泛绿的读书笔记。陈盘训多年养成的好习惯就是每阅读一本书都要记录作者、阅读时间、阅读心得等内容。翻开纸张,豁然显示了陈盘训阅读过的近百本书籍笔记,若干心得体会总结,重点要点标注得很清晰,页面整体布局也非常工整。

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人生的任何一个阶段,学习都很重要。”陈盘训说,即便今年自己已经84岁,他每个月都会坚持去图书馆借阅6本书,并做好读书笔记。

年轻时,学是为了理想,为了安定;退休后,学则是一种意境,慢慢品味,自乐其中。陈盘训读书很认真,对于什么年代读了什么书,他都能娓娓道来,什么时间开始读,什么时间读完,什么情况下读,十分清晰。

陈盘训说:“人活着,一定要有自己的爱好。”退休之后,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做最真实的自己,做最美的自己,是对生命最好的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