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内容
每日傍晚,在萃园的灯光映衬下,漫步于古运河畔,成了采菱村居民白荷英近来必打卡的事。随着采菱村综合改造项目的完工,百姓家门口多了一处“滨水空间”,运河古韵焕发新生。
采菱村北临古运河,东临采菱港,与萃园隔河相望。今年年初,采菱村沿河区域整治提升项目启动,以总长356米的沿河景观道路为重点,对河边建筑、景观、公共设施等进行综合提升。
“采菱村年代比较久了,此前住宅外立面斑驳、沿河围墙破损起鼓。最关键的是,健身广场的厕所设施老旧、绿化杂乱无章,影响环境美观。”白荷英在采菱村住了30年,迫切希望村子能尽快改善。
城中村改造提升,需要将“优化”循序渐进地变成整个空间自然生长的一部分。为了给村民一个更加美好的生活环境,红梅村党总支充分发挥民智民力,听取村民建议,沿河景观带怎么设计?文化墙上设计哪些内容?文体广场如何服务百姓?让大家说了算。“我们邀请村民一起为改造工作‘头脑风暴’,并通过‘支部引领推动、党员带头行动、群众参与互动’的模式,探索党员参与社区治理的新方法。”红梅村党总支副书记张健表示。
不仅如此,在改造项目开始前,村党总支将“白扬轩”党建服务站设为项目临时指挥部。组织支部书记、网格党员骨干、退休党员志愿者开展走访调研,收集群众改造意见建议,召开项目改造专题调研会,优化改造方案,激发了广大群众参与社区改造治理的积极性。
改造过程中,施工方说话“不管用”,老党员却能“一呼百应”。借助老党员带头示范作用,带着施工方上门,向村民宣传改造项目的相关政策和改造工作的重要意义。同时,选定党员和群众,共同对项目全程参与监督,及时发现并督促整改工程上的小问题,保障项目有序推进。
经过改造,进村的旧围墙成了美观的文化墙,沿河建筑安上了崭新的装饰窗套,整洁靓丽的沿河环境,成了展示采菱村形象的“窗口”,居民纷纷为之点赞。
“三分建、七分管”,只有“建管并重,人人都当‘好管家’,才能真正惠及民生。”张健表示,下一步,红梅村将积极发挥党员志愿服务队作用,引导村民代表“自治”,形成党员当先锋、居民全程参与的长效管理工作机制,让村民真正成为管理的主人,共同巩固整治成果。
(此件公开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