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内容
一走进常州市红梅西村小区(以下简称红西小区),就能看到一座大理石的石碑,上面“建筑工程鲁班奖”几个烫金的大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当初,就是因为这个奖,党员董炳芳才爽快选择了这个小区46幢的房子。
一晃24年了,周边高楼林立,红西小区已从全国的“城市住宅试点小区之一”变成了老旧住宅小区,党员董炳芳也成了70岁的古稀老人。
“小区提升改造后,环境好了,各种设施比较完备,就像住在公园里一样。”董炳芳笑着说,“住惯了,有感情了。等到年底电梯装上后,就更好了。”
红梅西村小区1994年“横空出世”。
红梅西村小区总建筑面积达16万平方米,其中住宅52栋、2155户、13.5万平方米。小区建成后获得了住宅小区综合金牌奖,建筑设计、施工质量一等奖等7项部级荣誉,并荣获了中国建筑行业最高奖项——“鲁班奖”。
红西小区采用传统的粉墙、黛瓦、坡屋面的设计手法,体现了江南水乡特色。当时,小区的设计还融入“琴棋书画、乐在其中”的理念,将住宅区分为琴、棋、书、画四个建筑组团,每个组团设计了不同的建筑立面色彩;“乐在其中”对应的是中心区域游泳池、中央大草坪和“水下康乐宫”等休闲场所和设施。
搬到红西小区那年,董炳芳46岁,妻子45岁,都是青壮年,爬6楼对于他们来说十分轻松。住得高,风景也好,不远处就是天宁宝塔,塔尖在阳光下闪着金光。乡下的亲朋好友到他家作客,参观每一个房间,啧啧称赞,眼神里都闪着羡慕的光。
进入“绣花式”改造模式
时间,让董炳芳、杨美娟夫妇在不知不觉中老去。
随着周边一年年繁华起来,各种高档小区拔地而起,在高楼林立中,红西小区不知从何时起,一天天破旧衰败起来,成了人们眼中的老旧小区。
20多年的风吹日晒,产生了绿化缺失、道路破损、顶楼漏水、墙面剥落、泳池荒废、河道发臭等问题,再加上管网老化、设施陈旧、基础配套不完备等“硬伤”,红西小区曾经的辉煌不再。
“城市建设不再大拆大建,要实施老旧小区改造,我们红西小区今年也在改造之列。”作为小区业委会成员,去年下半年,董炳芳从红梅西村社区党总支书记潘杰那里听到了好消息。
果然,迎着城市更新的“春风”,2021年下半年,红西小区进入“绣花式”改造模式。
小区怎么改?当然是小区的主人说了算!
在改造项目一线,成立了红梅西村改造项目临时党支部,有影响力、号召力、公信力的老党员加入到此次改造项目中,充分发挥党员先锋带动作用,积极协助社区、街道建设局、城管执法中队等部门做好群众解释和旧改协调工作。临时党支部组织设计师和建设方召开了两次现场协调会,与党员居民代表一起共商改造方案,把“民意”反映到改造图纸上,并进行公示。
董炳芳等党员居民对大部分改造方案都比较满意,有分歧的是如何解决臭水河、乱停车和电动车充电、顶楼屋顶渗水漏水等问题。现场协调会讨论后不久,董炳芳就欣喜地看到,小区把废弃的游泳池“变废为宝”,新建了“钢琴”造型的建筑,地上部分作为“一老一幼”活动中心,地下部分建成人防教育馆,实现了社区资源最大化利用;原来的臭水河被填埋,改造成了停车场;针对居民提出顶楼防水修理、更换屋顶瓦片的要求,红西小区创新形成“1+1+1”居民参与出资改造机制,以“政府出一点、个人出一点、维修基金出一点”的方式,积极推动居民出资参与改造,最终屋面修缮1.55万平方米,排解了200多户顶层居民的“心事”。
在探索老旧小区自治模式过程中,40余名老党员成立了“五色服务队”,(党员先锋队、环境保护队、矛盾调解队、困难帮扶队、爱心守护队),共同参与到小区治理中,并且试运行邻里贡献积分机制,以“奖惩结合,正面激励为主”为原则,逐步建立科学完善的社区居民志愿者管理体系,通过“党员带头、熟人带路”的模式,吸引更多党员群众沉浸式参与,最大程度激发居民自治积极性,形成良好的共治议事氛围。
和老邻居在焕发新颜的小区里转悠着,看着即将落成的新电梯,董炳芳的心情和冬天的暖阳一样明媚。
和董炳芳一样舒心的还有13余万户常州老旧小区居民。红梅街道从2020年起,探索以党建引领共商共建的理念开展新一轮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工作。2022年,红梅新村、北环南村、竹林新村等一批老旧小区改造项目加速实施,改造面积119.12万平方米,惠及居民约15056户。
(此件公开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