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内容
2023年,天宁区科技局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围绕市“532”发展战略和区“3511”战略布局,强化主体培育、建强平台载体、集聚创新要素、开展区域协同,不断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各项工作有力有序推进。
一、2023年工作总结
(一)特色亮点工作
1.区域协同有突破。锡常协同扎实推进,省产研院常州创新服务中心与长三角太阳能光伏技术创新中心达成区域创新平台合作意向,与江阴科技局寻求创新合作新的契合点,合力打造区域创新中轴。康进医疗入围2023年度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联合攻关重点任务榜单,维发电子、曼淇威电气、中南化工等5家入选市“揭榜挂帅”项目。
2.省级荣誉再发力。辖区内应能微电子“高性能智能集成接口保护芯片研发及产业化”、博莱客冷冻“水果冻干+压差膨化节能提质干燥技术与一体化装备研发”2个项目列入省级科技计划项目支持范围,获得上级资金1050万元。亚玛顿省级重点研发项目成功交卷验收。金襄新材料获第十二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优秀企业”,新一代光储逆变器、光伏异质结电池低温浆料用关键材料2个项目获第十一届“创业江苏”科技创业大赛三等奖。诺德电子、海图科技、一步干燥、晖朗电子4家企业获评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3.模式创新见成效。充分发挥省产研院常州创新服务中心资源集聚作用,以拨投结合的模式成功引入东南大学肖华锋博士江苏睿纽博电源科技有限公司。举办集萃园区行—常州天宁专场活动,先后设立常药厂、华立液压、康进医疗、佳尔科4家省产研院JITRI-企业联合创新中心,导入高质量科创项目24个。全面启动科技招商,召开天宁区科技创新工作暨科技招商推进会,将科技元素纳入产业招商机制,建立科技招商小分队,积极拓展招商渠道。
(二)其他重点工作
1.坚持壮大“一个主体”
聚焦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高成长性企业三类企业,构建企业成长发展体系。198家企业通过高企认定,区内高企存量达416家,高企通过率及增长率均位全市前列。90家企业完成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备案,402家企业获评科技型中小企业。引导企业走“上新、上规、上市”发展道路,怀业信息获评省潜在独角兽企业,智谷机电、蓝博氢能等4家获评省瞪羚企业,28家入围市种子独角兽企业。
2.全力建强“两大支撑”
强化载体支撑。加速推进市“532”重点项目(建设创新引领、人才汇聚的现代化常州)武澄科创园二期、常州市工业互联网高新企业数据中心、5G科创中心、中欧(常州)检验检测认证国际合作产业园三期、云制造先导中心科创综合体暨人才综合体、西安交大长三角光电创新中心等创新载体建设。召开全区科创载体座谈会,推动载体建设提质增效,对全区37家市级以上孵化器、众创空间开展运营绩效评价。天宁区工业互联网创新中心、常州金新科创园孵化器申报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中欧(常州)检验检测产业园、星云、常州超维空间-芯巢申报省级众创空间;青柠国际人才、亚芯科创园获评市级众创空间。
强化平台支撑。推进高新区创建,获批常州市高新技术产业园。精准对接高校资源,与大连理工大学合作共同筹建大连理工大学江苏研究院天宁创新中心。着力打造高新区舜山路科创走廊,与江阴“一湾一谷一区一港”良性互动,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建设产业基础强劲、创新体系健全、生态底色靓丽、文化内涵丰富的科技新区。全区新增20家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批准建设67家区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3.加速推进“三项重点”
一是注重科创资源招引。围绕新能源汽车零部件、第三代半导体、太阳能光伏三大赛道,布局未来产业,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开展新能源及核心零部件产业对接会等科技招商活动20余次。推动创新人才工作从“有”到“优”、 由“优”变“强”,以引进掌握核心技术的省外博士为关键要素,打造高层次创新人才队伍,常药刘东宇申报省双创项目,三米克思、邦邦智能、佳尔科、青山绿水检验检测申报4项市创新型领军人才项目。
二是注重产学研融会贯通。组织企业参加第二届省产学研大会,维发电子与清华大学产学研项目在会上签约。开展东南大学-常州新能源领域、浙江大学-新能源、新材料领域等产学研对接活动,赴长沙、南昌、西安开展名城名校合作行,与湖南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安工程大学等高校院所开展产学研洽谈。全年达成20余项产学研合作意向。
三是注重科创生态优化。广泛开展市创新政策2.0宣贯,推动科技惠企政策“快享直达”,兑现创新资金3705万元。以城市运行“一网统管”工作为契机,动态监测企业创新活动和成长数据的实时变化,对企业生产经营、项目研发、人才引进等科技数据进行循环画像。实施“种子期-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全生命周期培育链条,从企业设立时全方位导入科创资源,不断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 高企培育效力不高。根据摸排情况看,新申报高企逐年递减而放弃复审企业比例逐年递增,持续增长形势不容乐观。
2. 研发投入后劲不足。高企中研发费用1000万元以上企业仅有10%,研发投入缺乏头部企业的支撑,企业研发投入强度有待提升。
3. 创新实力亟需提升。辖区内科技型企业主要以引进先进技术为主,核心自主研发能力还不强。创新人才工作基础较为薄弱,高层次领军人才招引需持续推进。
三、2024年工作计划
(一)提升效力,抓实工作重点
一是深耕主体培育。全面落实《天宁区创新主体培育倍增行动计划(2022-2025年)》,挖掘优质中小企业资源,加强政策引导与跟踪服务,完善科技型企业信息库,按照知识产权、研发机构、产学研合作等科技型企业基础条件标准建立科技型企业档案,着力健全科技型中小企业为基础、高新技术企业为支撑、高成长性企业为引领的创新型企业主体培育发展体系。力争全年高企总数超50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超400家,瞪羚企业、潜在独角兽企业累计超80家、6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突破400亿元。
二是聚焦载体质效。推动“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链条孵化体系建设,进一步优化载体布局规划,加快推进5G科创中心等专业化科技特色产业园区建设。按照“六度创新空间”理念,加速推进科创综合体创建,加速打响云制造先导中心为代表的创新综合体品牌。围绕省级督查激励政策争取,加强科创载体绩效管理,引进有科创资源的知名运营机构,全面提升载体运营及孵化水平,提高创新型企业、科技成果项目的产出效率。2024年新增省级以上双创载体2家以上。
三是着力技术攻关。支持产业链龙头企业和骨干企业开展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力争在行业卡脖子难题上取得突破。积极做好对上争取,推进武进不锈、应能微电子省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及新瑞得、强力先端省级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深入开展,组织金陵干燥、汉韦聚合、宏大电子等企业申报省级成果转化项目,组织海图信息、辉途科技等企业申报省产业前瞻及关键核心技术项目。
(二)集聚合力,攻坚发展难点
一是强化科技招商。健全科技招商机制,理顺各部门板块招商职责、明确部门板块招商任务,形成责任到人、明确时限、目标量化的落实清单。瞄准三大赛道,绘制产业链图谱,形成精准招商格局。聚焦“小而美”“小而优”“小而强”项目,拓展招商渠道,优化科招路径,努力促转型、强链条,力争全年招引科技型企业超100家。
二是引育创新人才。依托西安交大长三角光电创新中心、大连理工大学常州研究院天宁院区等新型研发机构,不断吸纳海内外高水平基础科研人才。发挥龙头骨干企业在技术创新主体地位,通过建设企业重点实验室等方式,打通企业与科研院所的人才流通通道。力争申报省双创人才不少于3名,市创新型领军人才不少于5名,培训200人次以上。
三是加大研发投入。鼓励“小微高新技术企业上规模”,通过科创资源的导入,提升企业产品核心竞争力,推动小微高企尽快达规列统。持续加大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研发加计扣除等各方面的税收扶持政策落实力度,指导企业规范研发费用归集,建立研发支出专账或辅助账,助力企业全面提升技术研发、知识产权等方面的管理能力。持续挖掘新增重点研发企业,实现研发重点企业轮换。
(三)激发活力,打造科创亮点
一是推动产学研融合。持续推进“科技新长征”“创新合作圆桌会”等活动,深化与西安交大、南京大学等大院大所和高校合作,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全年开展产学研活动2次以上,实施产学研合作项目20项以上。聚焦新能源、新材料等重点领域和产业重大技术需求,组织“揭榜挂帅”技术攻关项目5个以上。
二是打造科创平台。加快省产研院常州创新服务中心建设,全力推进省产研院体系内专业研究所、重大项目、企业联合创新中心、研发型企业等各类创新资源向先导中心集聚。力争新增落户项目2家,新增企业联合创新中心2家,开展产学研对接、项目路演等活动4场次。推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普遍建立研发机构,新增企业研发机构10家,其中省级以上1家。
三是优化政策生态。根据创新型企业培育的实际需要进行政策创新,对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科技型企业给予更具针对性的支持政策,重点谋划对“科小”招引、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等初创型科技企业的扶持政策,发挥政府各项扶持资源的协同效应,形成完善的科创政策生态体系。
(此件公开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