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内容
一、主题教育开展情况
一是加强领导。建立局主题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先后召开全局召开主题教育动员会、主题教育领导小组会议等,传达学习常州市委书记在全市教育动员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许小波书记在天宁区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等内容,部署落实上级最新精神和区主题教育指导组有关工作要求,推动主题教育高标准开展。二是精心谋划。对照《区委主题教育学习实施方案》《各领域基层党组织主题教育重点任务清单汇编》《常州市基层党组织主题教育分类指导办法》,结合局工作实际制定《关于在全局开展主题教育的工作计划》,明确时间表、路线图,确保主题教育步骤不虚、措施不空。三是强力推进。注重理论学习,向所有党员发放制定学习材料,组织局党组、全体党员开展主题教育集中学习2次,目前全局党员个人自学平均达4次以上。同时,为丰富主题教育学习形式,在“天宁政企通”微信平台开设主题教育专栏,实时更新主题教育相关学习资料,切实浓厚学习氛围。
二、2023年工作总结
1-9月,全区544家规上工业企业共计完成产值595.78亿元,同比下降1.54%,位列全市第5;实现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3.2%,位列全市第5;完成工业投资16.62亿元,同比下降20.23%,位列全市第7。预计全年完成规上工业产值812亿元,同比持平;完成工业投资41亿元,同比下降17.5%。
(一)特色亮点工作
1.加快制造业“智改数转”。一是强化系统谋划。制订《天宁区2023年推进制造业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工作方案》,将全年工作分为企业摸底、诊断服务、改造实施、打造标杆、总结提升5个阶段,统筹部署智改数转工作开展。摸排征集智能化改造项目,今年来上报智能化改造项目40个,拉动有效投资9.8亿元。二是强化平台赋能。今年,航天云网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获评省重点双跨类工业互联网平台,全市唯一,其子平台干燥设备行业公共平台已上线,平台内同步上线协同设计、隐患排查、闲置装备交易等应用,目前有30家干燥企业接入平台,近百件干燥闲置设备上平台参与推广交易。奥比利Hietor智能制造平台入选2023数字江苏建设优秀实践成果,区域一体化工业互联网公共服务平台通过工信部验收,中机寰宇、奥比利、常码信息、找纱科技4家企业获评市级“智改数转”服务商。三是强化标杆引领。组织浩万新能源、诺德电子等企业开展5G工厂建设,其中浩万5G电动车积木工厂项目完成设备安装,近期正式投产,投产后预计形成年产5万套模组的产量。组织旭荣针织、曼淇威电气等5家企业申报省市级示范智能车间,新增伊顿电力1家省级工业互联网标杆工厂;铂林热处理、亿润线缆等22家星级上云企业;中电新能产品质量优化、旭荣针织能耗数据监测等61个典型应用场景,雕庄街道成功获评市级智能制造示范区。10月,我区“智改数转”工作成效获得央视《新闻直播间》栏目报道点赞。四是强化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截至目前,全区5G信号、光纤入企已实现区域全覆盖,华利达二级节点和国佳云为二级节点通过标识归集不同系统数据实现数据资源共享,累计接入企业1872家、标识注册量22.67亿个、解析量12.27亿次。指导武进不锈、星干干燥等12家企业开展工业信息安全防护星级企业自评估工作,目前已完成漏洞修复。
2.加快培育“专精特新”。组织开展优质中小企业入库培育和创新型中小企业评价,今年来,新增创新型中小企业134家,累计380家;新获评海图信息、先锋干燥等6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源普控制等50家市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推荐华立液压申报制造业单项冠军、中南化工等51家企业申报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截至目前,全区共有146家“专精特新”企业,其中制造业单项冠军4家、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1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47家、市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84家。
3.大力推进重点项目。一是今年全区确定省重大工业项目1项(武进不锈多品种不锈钢及镍合金无缝管柔性生产项目),1-9月完成投资1.05亿元,预计全年完成投资1.6亿元,完成年计划的219.18%。目前一期已竣工验收,二期控规正式报批。二是25个市“532”发展战略项目库(8个新建、17个续建),总投资69.52亿元,年计划投资21.43亿元,1-9月完成投资16.32亿元,完成年计划投资的76.2%,达到序时进度。9月中下旬,智谷机电、佳尔科仿真2个项目开工建设,新建项目开工率达62.5%,预计年底竣工投产亚芯半导体等项目9个。
4.促进企业创新增效。一是激发企业创新活力。积极培育企业技术中心,组织裕源灵泰、远方动力、曼淇威、应能微电子、吉春医用、亚东科技等6家企业申报省级企业技术中心,推荐浩万新能源、海图信息、曼淇威压控、中南化工等8家企业申报市级企业技术中心。二是推动服务型制造发展。推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武进不锈、康进医疗2家企业获评省级工业设计中心,并组织武进不锈、亚玛顿2家企业申报国家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力争实现国家级荣誉零的突破。三是强化服务平台基地建设。组织武澄科技企业孵化器申报省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常检一诺、桓生管理申报省级四星级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已进入现场核查阶段。四是加强质量标杆建设。组织推荐船用电缆申报国家级质量标杆、华利达申报省级质量标杆,德心智能入选工信部2023年老年用品产品推广目录。
5.促进产业绿色发展。一是推进绿色制造体系建设。组织常药申报国家级绿色工厂,伊顿电力、金源铜业等4家企业申报省级绿色工厂,宏业包装等11家企业申报市级绿色工厂。组织坚正橡塑、苏南制冷等5家企业开展能源审计,中南化工、金源铜业2家企业开展自愿性清洁生产。二是推动“危污乱散低”综合治理。一方面,开展印染行业整治提升。结合走访、调研,制定《天宁区印染行业“一企一策”整治提升方案》,逐步推进印染企业“一企一策”整治提升,截至目前,博诚线业、森利染织、东高染整3家企业(工序)已关停,旭荣针织、黑牡丹纺织等15家企业完成综合整治提升。另一方面,开展铸造行业整治提升。持续保障装备制造业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截至目前,索达动力、桐家有色、云山橡塑、三圆缸套4家铸造企业完成关停验收,武进兴力、神州新龙等17家企业完成安全检查和环保整治年度目标。三是加强安全生产管理。持续抓好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制定2023年区工信条线安全生产工作计划,开展“安全生产月”等活动。按照“三管三必须”要求,加强船舶修造行业安全风险排查力度,今年来累计检查船舶企业8家次,排查一般隐患问题23项,目前全部整改到位。持续开展工业企业消防安全检查,累计开展消防安全培训4场,消防应急演练1场,会同消防救援部门检查企业26家次,坚决防范和遏制重大事故发生。
(二)牵头市对区考核指标完成情况,以及在全市的排位预计情况
1.民间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及增速:1-8月,全区完成民间投资占比59.79%,位列全市第6位;同比下降5.84%,位列全市第5位。目前无法预计全年情况。
2.新能源领域规上企业产值:1-9月,全区完成新能源领域规上企业产值125.7亿元,提前完成年度目标。
3.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二季度,全区单位GDP能耗同比下降6.53%,位列全市第2位。预计全年下降率列全市前列。
(三)其他重点工作
1.推进空中线缆整治。结合文明城市创建,聚焦主次干道、背街小巷、菜场周边、小区等地,联合区文明办、相关板块、三大运营商实地走访,对77处重点区域开展空中线缆治理提升攻坚行动,推动整治工作扎实推进,努力提升城市形象。
2.优化提升“园区保”项目。完善“园区保”政担合作协议,与交通银行、上海银行、邮储银行、江南银行、中国银行等5家银行签订“园区保”三方新协议。今年来,组织召开“园区保”内部评审委员会6次,帮助22家企业解决融资需求超1.59亿元。
3.加强清欠排查工作。依据《天宁区防范和化解拖欠中小企业账款专项行动实施方案》,组织开发区、镇、各街道、区各部门及所主管(监管)的国有企业和事业单位,每季度围绕清理拖欠中小企业账款情况开展全面排查工作,及时上报季度自查自纠情况表。对清欠工作继续加大排查力度,6月接到常州百货大楼股份有限公司拖欠工程款的问题,已在规定时限内办结。
4.强化企业服务。持续开展规上工业企业和重点规下企业大走访,加强线上线下政策宣贯,召开“专精特新”“智改数转”“创新产品”等项目申报培训会30余场,组织兑现产业强区政策资金,积极摸排海外高端、创业人才资源,共向省厅推荐26名海外人才、2名创业人才。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1.主要经济指标上还需精准发力。今年来,受经济下行和国际形势影响,区内企业普遍需求减弱、订单减少,规上工业产值和工业投资增速逐渐走低,其中规上工业产值由一季度的增长3.2%降低至三季度的同比下降1.54%;工业投资动能减弱,增量项目较少,大恒环保、智谷机电等部分重点项目进度落后序时,增速由一季度的增长25.2%下降至三季度的同比下降20.23%。
2. “智改数转”工作深入度还需挖掘。工业互联网平台应用不深,尽管全区目前有8家省重点工业互联网平台,数量位居全市第2,但省级智能制造示范工厂(工业互联网标杆工厂)仅有华利达、亚玛顿、伊顿电力3家,其他工厂距离智能制造示范工厂的要求差距较大。同时,5G、标识解析等新技术运用效果不明显,缺乏可以直接推广、展示的标杆示范企业和典型应用场景。
3.企业服务能力上还需主动作为。服务不够精细化,在培育企业、挖掘企业潜力上功夫下得不足,企业存在困难、诉求掌握不够全面,部分重点项目如智能车间、企业技术中心的培育队伍不够充实。
2024年工作计划
2024年,区工信局将重点做好以下6个方面工作:
(一)聚焦集群培育,更大气力推动规模化发展
一是稳定工业经济增长。深入企业调研,及时掌握企业运行动态,帮助企业协调解决生产经营难题,精心培育工业经济新增长点。全面加强信息预警预测,做好工业投资分析研判,协调要素保障,以项目早竣工、早投产、早见效推动集群规模加快壮大,力争全年新增规上工业企业30家、亿元以上企业5家以上。二是壮大先进制造业集群。借全市打造新能源之都机遇,继续做强新能源汽车零部件等三大产业赛道,注重部门协同、上下协作统筹推进,促进多点开花、链式发展。聚焦市“532”发展战略目标,持续跟踪高端装备、高端纺织服装、生物医药等十大集群企业的发展状况,确保全年新能源产业规模突破150亿元。三是培育优势产业链。围绕省“1650”、市“1026”产业体系,深入研究产业链各环节,梳理完善我区产业链图谱和长板短板,汇聚科技、金融、人才等政策资源解决产业链发展痛点难点问题,带动产业链竞争力整体提升。
(二)深化“智改数转”,更实举措推动数字化发展
一是推动产业链协同提升。分行业实施产业链免费诊断,编制“一链一策”协同改造方案,支持华利达等链主企业发挥核心作用,带动上下游企业实现改造提升;分行业构建更加高效的产业链协同体系,引导浩万智能、诺德电子等行业龙头创建国家智能工厂、数字领航企业等,力争全年新增互联网标杆工厂1家,培育智能车间4家,其中省级1家。二是促进企业数字化转型。深入开展智能制造能力成熟度、中小企业数字化水平、数字化转型成熟度等评估工作,面向汽车零部件等行业做深做细咨询诊断。鼓励航天云网、中天互联等双跨平台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开发典型应用产品和解决方案,全力支持企业“上云用数”,全年目标培育典型应用场景50个、星级上云企业30家,其中五星级2家。三是构建更完善服务生态。加快标识解析二级节点推广应用,力争华利达、国佳云为二级节点至年底接入企业突破2000家,标识解析率达60%,培育5G融合应用项目3个以上。积极推动工业互联网企业网络安全分类分级试点,全年培育省级工业信息安全防护星级企业2家。
(三)突出创新创优,更富成效推动高端化发展
一是推动专精特新发展。加大摸排入库、梯度培育,强化政策支持、督查考核、宣传引导,全面提升我区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水平,全年力争新增省级以上“专精特新”小巨人20家。二是推动核心技术攻关。组织开展“产业焕新”工程,立足关键技术自主可控,进一步开展首台(套)装备征集,支持软件开发、系统集成等企业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强化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支持建设一批面向智能制造的企业技术中心、工业设计中心,全年目标培育企业技术中心4家、工业设计中心2家、首台(套)重大装备3家。三是推动服务型制造发展。聚焦新能源、装备制造等行业,围绕定制化服务、供应链管理、检验检测认证服务等领域,推动服务型制造深度应用和创新发展,力促企业服务化转型比例不断上升、服务化增值收入不断提高,全年培育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和平台5家。
(四)加快转型提升,更强决心推动安全绿色化发展
一是深入推进绿色制造。强化能耗强度目标责任评价,密切关注重点地区、重点用能单位、重大项目的能耗变动形势,严控高耗能项目准入,确保完成单位GDP能耗下降目标。鼓励推动工业企业实施节能技术改造,促进新能源推广应用和资源循环利用,加快打造绿色制造先进典型,全年新增各级绿色工厂10家。二是促进产业提档升级。稳步开展工业企业资源集约利用综合评价工作,围绕“危污乱散低”综合治理,加快推进印染、铸造等行业整治提升,全年目标关停淘汰印染企业3家、整治提升10家;整治提升铸造企业23家。三是夯实安全生产基础。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加强指导工业企业严格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多形式开展安全生产宣传,切实防范化解各类安全风险。
(五)细化保障措施,更优效能推动精准化服务
一是提升服务质效。组织开展工业企业大走访活动,对所有规上工业企业、星级企业、新增长点企业、培育入规企业等开展专项走访调研,把脉企业发展,协调解决难题。瞄准“智改数转”、专精特新等企业关心的热点领域,线下通过实地走访、座谈培训等方式,强化政策解读和项目申报指导;线上用好“常州政企通”“天宁政企通”等平台,及时推送、宣传有关政策,强化服务供给。二是完善服务体系。加强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培育,提升多样化、精准化、便捷化服务和需求快速响应能力,全年力争培育2家省级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和小微企业双创示范基地。开展银企合作,提升“园区保”产品服务水平,重点帮助新能源企业解决融资需求。三是优化营商环境。构建清欠长效管理机制,持续开展清欠排查,严防新增拖欠。积极组织开展经营管理人才培训、“智改数转”“专精特新”专题培训、“工信讲坛”系列讲座等活动,加大高层次海外人才、创业人才的挖掘力度,不断为企业输送创新活力。
(六)加强党的建设,更高站位推动全面从严治党
一是强化党的领导。始终把学习好贯彻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政治任务,深刻领悟“两个确立”伟大意义和实践要求,以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区决策的实际行动诠释对党的忠诚。二是强化队伍建设。加强党员干部思想教育,巩固拓展主题教育教育成果,深入开展理论宣讲活动,加强法治宣传教育,加强档案管理等工作,切实做到思想上学深学透、行动上紧紧跟随。三是加强机关作风建设。坚决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实施细则精神,持续开展警示教育,强化廉政风险防控,筑牢廉洁自律底线,构建亲清政商关系,持续打造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干部队伍。
(此件公开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