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内容
晴日暖风生麦气,绿阴幽草胜花时。微风吹过,金黄的麦穗随风荡漾,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2台联合收割机轰隆隆开进常州市天宁区武城村的麦田,标志着今年的小麦已陆续开镰收割。武城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组织共建单位常州市东青实验学校的学生也一起来参与其中,体会着丰收的喜悦。
一节生动的科普教育课
“从种子萌发开始,小麦一生要经历发芽、出苗、分蘖、越冬、返青、拔节、孕穗、抽穗、开花、灌浆、成熟等生长发育过程。”在田间地头,老师和志愿者们一起为孩子们讲解着从一粒麦种到一株麦穗的整个过程。在听完讲解后,孩子们也都不甘示弱,顶着烈日体验收麦子,因为平常不接触这些农活,大家早已汗流浃背。
而此时,轰隆隆的机器轰鸣声吸引了大家的注意力,收割机是如何工作的,除了小麦还能收割什么,人工收割和机器收割有什么优劣……一个个问题让这节科普教育课的收获如同麦穗般沉甸甸、金灿灿。
一节活泼的劳动实践课
“左手麦子一拢、右手抡镰一挥、再使劲往自己的方向一拉,收割时注意手心要朝外,一把抓住麦杆,镰刀朝根部锯开。将麦子平铺在脚下……”老师和志愿者耐心地给孩子们演示如何正确进行收割和捆绑。
孩子们的身躯在麦田间穿梭,时而眼睛搜寻,时而弯腰捡起,不让一根麦穗遗留在田里。这和平时学校的综合实践课不太一样,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开展的“劳动课”,让孩子们真正的参与到劳动中,体验劳动的艰苦和收获的喜悦。同时,让孩子们从内心真切地感受到什么叫“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一节入心的乡村振兴课
武城村绷紧“稳粮弦”,全力以赴保粮食安全和农产品有效供给,小麦收割完成后将统一至武城村农副产品加工中心进行烘干、储存,保证粮食安全可追溯。近年来,武城村坚持生态、绿色、高效发展方向,深入实施“乡村振兴”,以“村集体+企业+农户”的发展模式打造“稻田+”生态粮仓;探索种植“鸡头米”“菱角”等经济作物;养殖“小龙虾”“清水蟹”等特色农产品;打造“五丈河”系列产业IP,形成了集种植、加工、销售为一体的产业链,进一步拓宽村集体经济增收渠道,实现了村集体经济增收与村民致富双赢。
(此件公开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