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内容
采菱村是天宁区茶山街道红梅村下辖的自然村。这个运河边的小村落,因水而兴,聚居白居易后人,世代以诗礼传家,600年传承,出过进士13名,尚书2名,至今仍有半数白家人居住河畔,290户村民团结,民风淳朴。
伴随城市更新,外来人口日益增多,为疫情防控带来困难。“咱们自家村,得自己来守护。”本轮疫情发生以来,采菱村民小组组长王桂英坐不住了,晚饭走家串门,号召村里党员志愿者出列,组建一支村民志愿服务队。“我明天上午有空!”“志愿者算我一个!”不到一个小时,王桂英的志愿者名录上已经有16个名字,都是村里老党员。王桂英根据每个志愿者具体情况,按时段排班,一天24小时,每人值班2小时。值班期间,检查健康码,规范佩戴口罩,为前来采样的白衣天使带路。“只要是村子里的事,找‘红马甲’准没错。”外来村民王先生说,居家隔离期间,因为没有及时储备食物,志愿者了解情况后,根据村民需求清单,帮忙跑腿采购齐全送上门。
按照防控要求,居家隔离人员需要上门核酸采样,只是不同于小区,村庄蜿蜒,不熟悉地形的人至少得走半小时。为了让医护找到上门的人家,村民在运河岸边,手绘路线图。
“到了采菱村只要找宋老师,谁家都能找到。”茶山街道工作人员说,宋兴大是采菱村党支部书记,曾在附近学校任教,住在这里近30年,谁家住在哪儿,心中有一本“活地图”。
“严格管控期间,外来人我一眼就能瞧出来,必须出示绿码才能进村子。”宋兴大回忆,疫情防控期间,暂时封闭北边出口,有些外来人口贪图一时方便,撬开封锁的门,为疫情防控带来隐患。好在住在北边的志愿者在巡逻时及时发现,第一时间联系村委将缺口补上。
(此件公开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