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内容
一、党的二十大精神学习贯彻情况
党的二十大召开以来,天宁区科技局把学习宣贯党的二十大精神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和头等大事,组织开展了集中收听收看党的二十大开幕会、参观“两湖”创新区规划展示馆、市委党校教授专题授课、党的二十大报告学习心得交流、“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网络知识竞赛、撰写调研报告、新党章学习等丰富多样的学习实践活动。带领全体党员学深悟透党的二十大精神,并融入工作实践。
二、2022年工作总结
(一)特色亮点工作
1.“532”发展战略。区创新办负责牵头“532”重点项目(工作)“建设创新引领、人才汇聚的现代化常州”部分的落实和推进,涉及武澄科创园二期、常州市工业互联网高新企业数据中心、5G科创中心、中欧(常州)检验检测认证国际合作产业园、黑牡丹常州科技园一期1号楼、亚玛顿企业研发机构建设、人才公寓建设等7个具体实施项目(续建5个、新建2个),均完成年度投资目标。通过市“创新政策速兑平台”兑现2021年度高企奖励、双创载体星级评定项目资金、研发投入奖励资金5065.7万元。
2.创新主体培育。出台《天宁区创新主体培育倍增行动计划(2022—2025年)》(常天政发〔2022〕22号),力争到2025年创新主体各项指标实现倍增。配套2个行动方案,制作创新主体培育、科创载体建设系列宣传册。全年申报高新技术企业195家,预计2022年高企存量达319家,较2021年净增73家。获批高新技术产品228件,认定科技型中小企业302家。认定潜在独角兽2家(汉韦聚合物、应能微电子),市瞪羚企业38家。
3.双创载体建设。2022年新增国家级孵化器1家、省级孵化器2家,成功获批市级科创综合体1家、市级孵化器3家、市级众创空间3家。检验检测认证产业园获评国家级孵化器,实现天宁区国家级专业化孵化器“零突破”。武澄科创园、网络视听产业园获批省级孵化器,获批总数全市第一(全市7家)。云制造先导中心成功获批市级科创综合体,获奖励资金60万元。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园、工业互联网创新中心、金新科创园3家获批市级科技企业孵化器,省产研究(常州)众创空间、芯巢众创空间、星云众创空间3家获批市级众创空间。天宁经开区未来智慧城众创社区获省科技计划专项资金(创新支撑计划科技型创业企业孵育)立项,获300万元资金支持。新动力获市双创载体4星级评定。
(二)其他重点工作
1.省级高新区创建。先后成立了领导小组、工作专班和实体化指挥部,主要领导每月召开现场会,分管领导周调度、周汇报,全力推进高新区建设工作。明确“锡常协同发展高地、现代生态科技新区”发展定位,积极向省科技厅对接汇报,加快高新区创新体系和科技服务体系建设,补足短板,与南大常州创新学院、南京理工大学江阴校区、江南大学药学院加强对接,搭建重大创新平台,新增省级孵化器、省级众创空间、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各1家。全面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核心区框架路网基本建成。
2.创新资源集聚。对上争取科技项目资源,共申报省、市科技计划项目44项,其中省级11项,市级33项,立项省项目1项,市项目13项,共获资金支持1270万元。武进不锈“光热发电熔盐系统用高温耐蚀管的研发和产业化”获省成果转化项目立项,获省级资金支持1000万元。“2022常州国际智造创新创业大赛”获奖3项(软讯科技、怀业信息、凯汀精密)。深化与省产业技术研究院战略合作,省产研院常州创新服务中心将在工博会成功揭牌,琉璃光生物获批企业联合创新中心,与5家企业开展联合创新中心对接(华立液压、创志科技、坛墨质检、佳尔科、康进医疗)。协调推进光储逆变器项目,对接洽谈天宁区现代中药产业创新中心战略合作项目。加速推进企业研发机构建设,新增各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02家,其中钢劲型钢获批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3.创业创新环境。利用好“锦绣天宁”“天宁政企通”等宣传平台,开展各级创新政策常态化宣传解读,举办“创新政策解读会”“助力企业发展云讲堂”等5场次专题宣贯会,覆盖企业超500家次,对重点企业进行“一对一”政策解读辅导。做好人才“挖潜增效”工作,完成2022年度省双创项目申报(双创人才2名:汉韦聚合物杨杰、韩敬;双创博士1名:创志张容祎),HJ(火炬计划)人才申报14项,WR申报1项(亚玛顿林金锡),科技副总项目申报6项。市领军型创新人才项目申报3项(常药厂:刘东宇、易涛;名流干燥:赵前飞)。扎实推进科普教育基地建设,获评常州市科普教育基地2家(眼视界、丰北村),获评优秀科普教育基地3家(雕庄红馆、横塘社区、德伊门)。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1.研发投入增速趋缓。天宁区2019年R&D占比为2.38%,2020年R&D占比为2.78%,2021年R&D占比为2.79%。虽然该指标每年实现递增,但增速趋缓,3年来在全市排位均为第6,长期低于全市平均水平。研发投入缺乏百亿级的龙头企业支撑。
2.高新技术企业占比不高。天宁区2019年高新技术企业数为124家,2020年为199家,2021年为246家,近3年高企存量增速较快,但相对于全市2915家高企而言,天宁区占比仍然偏小。
3.创新氛围不够浓厚。科技条线政策宣传还不够深入经常,仍有许多企业对科技政策不了解。本土重点龙头企业引进创新人才的积极性有待提高。天宁区创新载体建设已初具规模,但科技项目落户不多,科创属性不强。
四、2023年工作计划
1.创新主体再壮大。企业是创新的主体,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离不开创新型企业的引领带动。一是做优创新主体倍增行动计划。制定2023年创新主体培育工作推进计划,明确目标任务,分解落实到位,紧扣时间节点做好业务指导及督查通报,科学系统推进创新主体培育工作,增强对创新主体的综合性支持和保障,实现创新主体各项指标倍增。二是做实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招引。摸清全区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底数,围绕科技人员、研发投入、科技成果等评价指标,做好企业创新能力评估分析,开展跟踪辅导和服务,扩大科技型中小微企业“蓄水池”。主动融入大招商格局,紧盯上海、深圳等创新高地,积极开展科技招商,布局落地一批科技含量高、增长潜力大的科技创新创业项目。三是做细高企培育工作。通过优选机构、分类指导、精准服务,对高企申报企业提供“一企一策”问诊服务,引导企业提升授权发明专利与高新技术产品的匹配度,科学规划申报路径及方式,进一步壮大高企集群,全年申报高新技术企业200家,高企存量达320家。支持高新技术企业做强做大,稳步提升高企占规模以上企业的比例。充分落实科技计划项目、税收贡献增量返还等各类扶持政策,分类培育发掘独角兽培育企业2家,瞪羚企业5家。
2.创新投入再加强。创新投入是企业生命的源泉,是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的根本途径。一是注重技术攻关。支持产业链龙头企业和骨干企业开展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力争在行业卡脖子难题上取得突破。推进武进不锈省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及新瑞得、强力先端省级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深入开展,组织宏大科技、汉韦聚合、应能微电子等企业申报省级成果转化项目,组织海图信息、软讯科技、辉途科技等企业申报省产业前瞻及关键核心技术项目。二是注重产学研合作。紧扣特色产业和骨干企业发展需求,持续深化与西安交大、南京大学等大院大所和高校合作,通过“揭榜挂帅”等方式组织开展联合技术攻关,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2023年开展产学研活动2次以上,实施产学研合作项目20项以上。三是注重研发数据。进一步强化政策支持力度与研发投入相挂钩的创新导向,建立研发投入强度与财政支持力度、资源配置程度相挂钩机制,探索设立分行业研发强度基准线,将有无研发投入、研发投入强度对上作为资源配置标准。持续加大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研发加计扣除等各方面的税收扶持政策落实力度,加大自主创新产品推广运用力度,进一步增强企业研发创新获得感。
3.创新载体再提效。科技创新平台载体是引领创新主体核心能力提升的主引擎。聚焦未来产业方向和我区优势产业领域,加快建立以省级高新区、创新园区为重点的创新主体平台支撑体系。一是加快省级高新区创建。持之以恒抓好天宁高新区建设,深化区域联动,积蓄创新动能,加快构建“一核两带三园”空间布局,向着“两年蓄势强基础、三年起势出成效、五年成势争一流”目标奋进,主动对接、精准对接高校资源,建设高水平创新平台。加快舜山科创走廊建设,与江阴“一湾一谷一区一港”良性互动,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建设产业基础强劲、创新体系健全、生态底色靓丽、文化内涵丰富的科技新区。二是加速科创综合体推进。围绕省级督查激励政策争取,全面提升天宁区双创载体孵化质效,2023年新增省级以上双创载体2家以上。引领好云制造科创中心科创综合体建设,确定发展模式,细化建设方案,打响“智汇天宁•创享未来”品牌;运营好高创中心、新动力等既有载体,精准提升科技服务水平,争取省级绩效A类“零突破”;布局好苏南智城、网络视听产业园、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产业园等新建载体,提高科创属性,营造浓郁的科创氛围。三是加紧重大创新平台布局。加快省产研院常州创新服务中心建设,全力推进省产研院体系内专业研究所、重大项目、企业联合创新中心、研发型企业等各类创新资源向先导中心集聚。2023年,争取新增落户项目2家,新增企业联合创新中心2家,开展产学研对接、项目路演等活动3场次。推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普遍建立研发机构,2023新增企业研发机构10家,其中省级以上1家。
4.创新生态再优化。激发创新主体活力关键在于营造良好创新生态。要增强创新生态吸引力,打好服务、政策、人才“组合拳”。一是搭建全生命周期科创链条。重营销、轻研发的思维在企业中普遍存在,尤其在疫情不确定因素的冲击下,企业面临更大的生存压力,研发创新的内生动力受到进一步的抑制。但唯有创新才能使企业持续发展。科创资源必须从企业设立时进行全方位导入,实施“种子期-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全生命周期培育链条,抢先一步布局企业科创元素,为高质量考核夯实“生态底座”。二是强化政策引领。针对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招引、研发投入、高企申报、企业研发机构、双创载体建设、科技金融等制定全方位个性化科技创新政策,加强政策宣传,用好“速兑平台”,确保各项政策措施落地落实落细,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推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三是引育高层次人才。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以顶尖人才引进为重点,以人才项目为基础,全面推动人才工作优化升级。发挥科技计划项目作用,支持高层次人才和团队承担国家、省、市科技专项、重点研发、成果转化等科技计划。2023年申报领军人才(其他类)不少于5人,培训200人次以上。
(此件公开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