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内容
一、2021年工作总结
2021年,天宁区教育局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学前教育普及普惠”为着力点,全面推进“九大工程”,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教育获得感和幸福感。天宁区通过“县域学前教育普及普惠”督导评估省级认定,获评“江苏省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首批江苏省幼小衔接实验区”,区教育局获评“江苏省脱贫攻坚暨对口帮扶支援合作先进集体”“江苏省教育系统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集体”“全市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全市推进‘五大明星城’建设先进单位”等荣誉,实现“十四五”开局起好步、开好头。
1.党建引领,提高凝聚力
持续打造“天宁星课堂”党建品牌项目,全年发布24期线上星课堂,与线下星课堂全融推进。强化“一校一品”品牌创建,创成1个省级、6个市级品牌项目。成立5个幼教联合党支部,向无党支部的幼儿园派驻党建指导员,实现学前教育党组织全覆盖。开展“致敬百年路·奋斗新征程”等系列主题活动,营造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良好氛围。推动“5717”工程走深走实,创新方式抓好青少年党史学习教育,高标准接受中央、省委巡回指导组现场视导。配合区委第二巡察组完成区委教育工委巡察“回头看”。创新开展教育领航干部培训班,全面提升教育领导力。聘任党风行风监督员,不断深化党风廉政建设。
2.教育改革,彰显创新力
坚持以改革破难题促发展,以改革增动力激活力。深化全市“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国家级信息化实验区”建设,推动天宁教育综合改革领域先行先试。举办全省“新教学”项目现场会,深化“互联网+”项目研究成果,全面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统筹推进“双减”工作,创新实施“1+X”课后服务,针对作业、课堂、培训机构等打出减负提质“组合拳”,形成“学生受益、家长欢迎、社会满意”的全新格局。深化学前教育体制机制改革和“课程游戏化”建设,切实提升幼儿园保教质量,打造公益普惠、健康均衡、充满活力的学前教育。创新开展“幼小衔接”实践,形成行政推动、教科研引领、家园校一体化的实施机制。
3.资源建设,提升保障力
加大教育保障力度,积极推进《“更好的教育”天宁区2020—2022年学校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全年新建、改扩建学校27所,东青幼儿园、北环小学等4所建成投用,正衡中学、正衡小学等4所年内完工,全年新增学位5580个,其中幼儿园1380个、小学2700个、中学1500个。对24所学校开展暑期校舍修缮提升工程,校园硬件水平实现提档升级。实施学校采光照明、网络优化和课桌椅三项提升工程,改善13所学校623个教室采光照明状况。加快推进智慧校园建设,全面提升校园信息化水平。持续强化食堂管理水平,创成“天宁区学校食堂五常管理示范单位”5所,100%学校实现“明厨亮灶”“阳光餐饮”。
4.强化师资,激发内生力
加大优才引育力度,招录各类教师192名。推进“四有”好教师团队、名师工作室、优秀教师城乡牵手等团队项目建设,不断加大教师培养力度。持续推进“三名一好”工程,创成省市级教师发展示范基地校5所,新增2个省市重点培育好教师团队,7名市“名校(园)长”、18名“名班主任”、26人次在全省、全市的专业比赛(评优课、基本功)中获一等奖。打造教育人才高地,开展“学习模范张桂梅,我向党旗争光辉”等系列活动,区教师发展中心获省教科研工作先进集体,新增1名“苏教名家”培养对象、1名省名师工作室主持人、1名特级教师、2名正高级教师、2名江苏省教育系统先进个人、5名龙城十佳教师(校长)、52名“五级梯队”教师。
5.深化内涵,夯实发展力
深入推进集团化办学2.0版本,集团化办学向幼教领域、兄弟区域延伸,实现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集团化办学双线推进、齐头并进。高标准通过省级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学前教育普及普惠现场核查,双双进入国家级创建阶段。持续推进优质学校创建,新增3所市新优质学校、3所省市优质园。持续推进项目建设,新增1项“省中小学课程基地与学校文化建设项目”、8项省市“前瞻性教学改革实验项目”、6项省市“品格提升工程项目”、4个“市教育科学优秀成果奖”、3个“市教育信息化建设示范项目”、3所学校获评市主动发展示范校。目前,天宁区在研课题共225项,其中教育部课题1项、省规划课题22项,省教研课题3项,市规划课题46项,市备案课题93项。
6.五育并举,培养成长力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广泛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增强法治意识。启用“天宁区未成年人成长指导中心”,探索“家、校、社”共育机制。创新实施劳动、食育实践教育课程,10所学校、百名老师、千名学生获评市劳动、食育表彰。提升艺术教育水平,开展“童心向党 梦圆中华”青少年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合唱大赛,新增1所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学校、4所常州市墨香校园。强化“未成年人成长中心”育人功能,加强学生身心健康教育,提升体育课程实施水平,举办2次全区小学田径运动会,获得全国残疾人运动会金牌1枚、银牌2枚、铜牌2枚。统筹抓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精准施策、严密防控,积极落实教职工和学生新冠疫苗接种,保障全区师生健康安全。
7.教育惠民,增强服务力
强化校园安全长效管理机制,对疫情防控、校车、实验室危化品等重点环节进行大检查,全面落实安全责任体系。坚持依法督导,年内督导评估幼儿园9所、中小学10所,持续推进挂牌督导工作常态化。加快社区教育资源建设,新增1个市“终身学习品牌项目”、3个课程在省“社区(老年)教育优秀数字化课程资源”、3名市“百姓学习之星”。实施“脱贫攻坚助力计划”,向陕西、青海、新疆派出支教人员8名。全面落实资助政策,实施各类免学费和资助总额138.47万元,惠及学生1434人。开展规范民办学校发展专项治理,切实加强校外培训机构长效管理,年内对42家机构进行巡查督查和指导,累计上门超过500人次。举办天宁区融合教育研讨活动12次,全面提升教师的融合教育实施能力。
二、2022年工作要点
2022年,天宁区教育局将紧紧围绕加快市委“532”、区委“3511”发展战略,围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巩固教育强区的总体目标,聚焦“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新使命新要求,深化基础教育综合改革,优化教育资源供给机制,加快提升办学内涵品质,为擦亮全市“常有优学”民生名片贡献天宁力量。
1.高站位实践教育党建引领
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加大区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力度,推动各项工作部署到位、责任到位、落实到位。充分发挥教育党建片区化管理优势,打造“先锋片区”和“先锋支部”。持续推进“天宁星课堂”党建品牌,积极扩大影响力、传播力、引导力。抓好“书记项目”,重点关注过程性研究,推动基层党建提质增效。强化意识形态工作,提优教育宣传品质,创新宣传手段,与教育改革发展同步推进、同向发力。扎实推进党风廉政建设,推动全面从严治党走向深入。
2.高要求落实立德树人任务
加强中小学课程育人主渠道建设,协同推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发挥育人功效。实施体育美育浸润行动计划,全面统筹“体育特色”“艺术特色”学校布点,广泛开展校园普及性体育运动,鼓励学校组建特色艺术团队。加强劳动实践教育,建立学校劳动清单和家庭劳动清单制度,丰富学生社会劳动体验。依托未成年人成长指导中心,深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完善学生心理健康预警、干预和转介机制。综合施策保护学生视力,统筹推进“作业、睡眠、手机、读物、体质”五项管理,全力保障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3.高标准保障教育资源供给
积极推进《“更好的教育”天宁区2020—2022年学校建设三年行动计划》,优化教育规划布局,加大资源配置力度,增强学位供给能力。2022年,启动舜新幼儿园、雕庄地块新建小学等5所学校建设。推进未来智慧城幼小初一体化项目、天宁实验幼儿园分园等9所学校建设,完成红梅实验小学、光华学校等7所学校项目,为教育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实施“中小学办学条件提升2.0行动”,推进课桌椅“焕新工程”、信息化“提速工程”等,全面提升校舍安全、教学设备及生活设施配置水平,助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发展。持续深化平安校园建设,不断加强校园、校车、食堂安全专项整治力度,高质量完成“校园安全三年行动”终结性评估。
4.高水准实施教育综合改革
围绕“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大趋势,把握全市推进国家级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的契机,立足天宁教育实际,全面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激发办学活力、全面提升教育质量,推动发展指标、质量水平、创新力和影响力走在全市前列。注重项目引领,全力推动省、市内涵建设项目(品格工程、前瞻性项目、课程基地等)高质量实施,新增省、市内涵建设项目3-5个,创建“新优质学校”2-3个、省市优质幼儿园3个,促进学校在各级“教学成果奖”上取得新突破。深入实施“新教学”“互联网+”“幼小衔接”“STP”等项目,不断深化学校主动发展意识,构建系统化、特色化的课后服务体系,全面提升基础教育的办学品质。
5.高水平推进各类教育发展
学前教育普惠健康发展,深化集团化办园,加速课程游戏化进程,持续深化主动发展项目研究,打造一批“精品幼教项目”,争取通过“县域学前教育普及普惠”督导评估国家认定。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策应乡村振兴战略,努力缩小城乡校际差异,实施初中质量强教工程,立体推进教学评价改革,创成国家级“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深化集团化办学改革,加强集团校际的统一性、协作性和发展性,完善全区集团化办学绩效评估办法,实现集团整体发展迈上新台阶。特殊教育全纳融合发展,实施特殊教育提升计划,加强融合教育课程资源建设。依托光华学校康复楼,形成残疾人康复新模式。社区教育服务全民发展,推动15分钟社区教育服务圈建设,打造体系机制健全、管理规范有序、社区教育资源共享、市民需求方便的社区教育服务体系。
6.高层次打造校长教师队伍
加强教师统筹管理,全面细化编制资源配置,不断优化存量,提升工作效能。深化职称评审、岗位晋级工作,稳步提增教师收入待遇。加大教育人才招引力度,创新实施“三名一好”工程,改革校长、园长队伍培养模式,重点打造一批在全国全省有影响力的学科领军人才、教学名师、优秀学校领导者和管理者。强化青年骨干教师培育,加大拔尖人才培养力度,提高专业化教育管理队伍水平,分方向、分层次、分阶段地完善师训体系,通过“四有好教师团队”“名师工作室”等建设,带动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发展。
7.高满意度营造教育发展生态
顺应人民群众“上好学”强烈愿望,认真贯彻“双减”要求,提升义务教育学校作业管理质量,系统设计符合青少年年龄特点和学习规律、体现素质教育导向的作业,创新布置分层、弹性和个性化作业。加强校外培训机构治理,有效压减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规模及培训学员数,加强日常办学行为的动态监管,完善规范校外培训发展综合治理体系。持续推进规范民办学校发展专项治理,加强中小学、幼儿园教育督导,全面提升管理水平。健全完善校园安全责任、风险防控、制度支撑、安全教育等保障体系,落实校园安全管理主体责任,及时防范化解校园安全风险,营造风清气正教育生态,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对教育的满意度。
(此件公开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