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内容
一、2022年工作总结
(一)特色亮点工作
1.强力推进“智改数转”。一是加快部署推进。出台《天宁区推进制造业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行动计划(2022-2025年)》,1-10月,累计对350家工业企业开展诊断500余次,提供解决方案389个,形成诊断报告350份,挖掘典型应用场景43个,征集智能化改造项目80个,带动有效投入达15.3亿元。全市首家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落户天宁经开区,目前已汇集各类工业互联网服务商30家,成功完成项目转化16个。二是分层次培育试点示范。今年来,亚玛顿、华利达2家企业获评省级智能制造示范工厂,华利达获评省级工业互联网标杆工厂,塑盟科技获评省级工业电子商务优秀解决方案服务商,均实现全区零突破。华利达、强力先端、康进医疗、盛天传动4家企业通过五星上云企业认定,新增数全市第二,钜苓铸造、远方动力等15家企业通过三星、四星企业认定,国佳云为获评省级智能制造领军服务机构,奥比利、辉途智能2家企业获评省重点工业互联网平台,海汇数智、迈步科技等7家企业获评市级“智改数转”服务商。三是加快布局新基建。全年新建5G基站335个,累计超1800个,基本实现5G信号区域全覆盖。推动5G技术在华利达、钜苓铸造等制造业企业的应用,国佳云为综合型标识解析二级节点于7月正式上线,华利达纺织服装标识解析二级节点接入产业链上下游企业718家,注册量达15亿个,解析量达6亿次。
2.加快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聚焦“综合施策、梯度培育”,出台《天宁区加快培育发展“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行动计划》,推进专精特新“千企入库”工作,入库企业累计达272家。今年纺兴精密1家企业进入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公示名单,新认定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家(创志科技、宇通干燥、应能微电子),康进医疗、视博云、晖朗电子等市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28家,推荐申报省级专精特新企业47家。
(二)牵头市对区考核指标完成情况
1.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
预计全年完成规上工业总产值800亿元,同比增长6%,位列全市第5;实现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2%,位列全市第5;完成工业纳税销售930亿元,同比增长6%,位列全市第4;完成工业投资48.8亿元,同比增长10.28%,位列全市第5。
2.高质量指标完成情况
(1)制造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及增速:二季度全区完成比重23.3%,位列全市第7;实现增速1.2%,位列全市第5,综合指数全市第6。预计全年完成比重23.5%,综合指数全市第6。
(2)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新产品销售收入占比:该指标数据为年度反馈数据,预计综合指数全市第7,力争实现第6。
(3)民间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1-9月全区民间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63.96%,水平指数预计全市第6;同比下降8个百分点,发展指数预计全市第7,综合指数预计全市第6。预计全年完成比重62%,综合指数全市第7,力争实现第6。
(4)单位GDP能耗:二季度全区完成单位GDP能耗0.1424吨标准煤/万元,同比下降4.49%,预计可顺利完成年度目标任务。
(三)其他重点工作
1.高效推进重点工业项目。
(1)今年全区确定武进不锈多品种不锈钢及镍合金无缝管柔性生产1项省重大工业项目,预计全年完成投资2.5亿元,目前东侧继续推进钢结构吊装完成90%,西侧基础回填90%。(2)全区18个工业项目列入市“532”发展战略项目库,总投资64.49亿元,年计划投资21.2亿元。16个在建项目1-9月完成投资19.27亿元,完成年计划的90.9%;界达轻量化零部件和盛天精密传动零部件2个新建项目前期相关施工手续完成度90%,均计划10月底开工建设;中交智荟港一期、强力先端、普偌迈、锦丰业4个竣工投产项目。(3)今年全区2个项目列入市超亿元技改项目库,分别是武进不锈年产2万吨高端装备用高性能不锈钢无缝管项目、凯成新材的电子产品用精密声学网纱研发生产项目;常药厂的抗肿瘤药车间项目列入市专精特新企业设备投入5000万元以上项目库。均完成市级下达入库目标。
2.支持企业创新融合发展。加强企业项目申报指导,1-10月,我区创志科技列入省重点推广应用新技术新产品目录名单,先锋干燥1家企业通过省级企业技术认定,旭荣针织获评省级质量标杆。华立液压、亚玛顿获评省级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华立液压获评省级工业设计中心,东南电器、康进医疗等7家企业获评市级工业设计中心。
3.深入推进绿色发展。一是推动绿色制造体系建设。组织武进不锈、常药2家企业申报国家级绿色工厂,仍在评审中;组织康进医疗等6家企业申报市级绿色工厂,仍在评审中。组织旭荣针织、亚东科技等4家企业参与能源审计,朗旭节能、宏业包装、正文印刷3家企业开展清洁生产,并对宣胜金属等6家企业开展“双随机”节能监察。二是深化“亩均改革”。出台《工业土地利用提质增效行动方案》,认真开展工业企业资源集约利用综合评价工作,目前已完成2021年度数据归集,评价结果还在核对中。三是加快重点行业整治治理。大力开展化工产业安全环保整治提升,全年上报关停化工企业2家(新杰化工、飞达新材料)。开展涂料行业集聚重组,积极建设涂料产业集聚区,目前集聚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安全预评价报告、环境影响分析评价报告初稿已提交市相关部门。全面排查铸造、电镀行业落后生产工艺装备和违规新建项目,及时跟踪掌握整治工作进度,小松铸造、阿洛伊、庆达船舶等铸造企业产能置换工作有序推进中。
4.牢牢抓紧疫情防控。加强来常货车闭环管理,累计发放“龙城畅运”电子通行证120447张、市级“白名单”跨省通行证10张,牵头设立健康驿站、汽车营地等,组建重点企业进口货物集中仓,联合卫健部门为重点企业开展免费消杀、核酸检测服务,督促劳动密集型企业落实应检尽检要求,截至目前检测率达99.99%。支持企业开展疫情防控,今年为华利达等42家企业、1089人,发放春节期间留常补贴共计69.45万元。
5.持续深化企业服务。一是努力化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题。出台《常州市天宁区“园区保”融资业务实施办法》,全年新增签约银行4家,创新开展线上视频会议+线下集中评审模式,累计召开内部评审会9次,帮助43家企业解决融资需求超2.66亿元。二是开展“企业大走访”。加强政策宣贯,制作发放《天宁区惠企政策汇编》《天宁区推进“智改数转”若干奖励措施》《江苏省中小企业促进条例》等宣传册400余本,召开各类培训会议20余场,向企业兑现省、市、区惠企奖励资金超6800万元,超过往年全年水平。三是丰富线上政策服务功能。全面升级“天宁政企通”微信公众号,加快推进“宁企宝”微信小程序升级改版工作,预计11月上旬试运行,年底正式上线。通过改版,“宁企宝”将提供更为便捷智能的政策匹配功能,支持企业线上录入供应链购销需求,达成供需快速匹配,用数字技术打通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
6.深刻践行安全发展理念。积极开展工业企业安全生产大检查,组织开展化工领域企业自查和区级检查,26家企业自查发现一般隐患111条,均整改到位;区级检查发现问题隐患206条,均整改到位。加强船舶企业安全监管,1-10月开展区内船舶企业安全集中督查10次,排查一般隐患问题30余项,并形成“一企一策”整改报告,均整改到位。
7.推进线缆整治工作。出台《常州市天宁区空中线缆治理提升行动方案》,联合区文明办、市检查相关要求,对12家菜场、5家医院、2家车站、33家城市社区以及上述周边地区,开展线缆集中整治。该项工作将持续常态化推进。
8. 凝心聚力抓好党建。一是以迎接党的二十大为主线,制定全年学习计划,明确学习方式和学习要求。采取多形式开展学习活动,组织党员观看红色教育电影,开展“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论第四卷”学习及讨论活动,既增强了党员学习效果,又突出了实践特色。二是以系列活动为载体,组织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主题实践活动,加强企业服务,组织全体干部职工深入企业、社区、高速道口开展疫情防控志愿服务。加强与2个挂钩联系村结对共建,着力帮助群众解决实际难题。三是以作风建设为抓手,积极配合区委第二巡察组巡察工作。局党组班子多次召开会议专题研究、深刻查找问题剖析思想根源,把此次巡察作为去除固有顽疾的机遇。认真开展警示教育活动,组织全局党员学习廉政学习文章,组织观看廉政警示教育片2部。
(四)专班建设情况
1.智改数转推进专班
一是加快部署推进。出台《天宁区推进制造业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行动计划(2022-2025年)》,1-10月,累计对350家工业企业开展诊断500余次,提供解决方案389个,形成诊断报告350份,挖掘典型应用场景43个,征集智能化改造项目80个,带动有效投入达15.3亿元。全市首家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落户天宁经开区,目前已汇集各类工业互联网服务商30家,成功完成项目转化16个。二是分层次培育试点示范。今年来,亚玛顿、华利达2家企业获评省级智能制造示范工厂,华利达获评省级工业互联网标杆工厂,塑盟科技获评省级工业电子商务优秀解决方案服务商,均实现全区零突破。华利达、强力先端、康进医疗、盛天传动4家企业通过五星上云企业认定,新增数全市第二,钜苓铸造、远方动力等15家企业通过三星、四星企业认定,国佳云为获评省级智能制造领军服务机构,奥比利、辉途智能2家企业获评省重点工业互联网平台,海汇数智、迈步科技等7家企业获评市级“智改数转”服务商。三是加快布局新基建。全年新建5G基站335个,累计超1800个,基本实现5G信号区域全覆盖。推动5G技术在华利达、钜苓铸造等制造业企业的应用,国佳云为综合型标识解析二级节点于7月正式上线,华利达纺织服装标识解析二级节点接入产业链上下游企业718家,注册量达15亿个,解析量达6亿次。
2.工业土地利用提质增效工作专班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出台《工业土地利用提质增效行动方案》,明确新上项目用地容积率低限、盘活存量工业用地空间等10项工作。成立工业用地提质增效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工信、资规、发改、财政、住建、商务等部门具体工作职责。二是开展综合评价。进一步深化“亩均论英雄”改革,根据对企业上一年度销售收入、税收、用地面积等数据的归集、计算及分类,完成2021年度数据归集工作,评价结果还在核对中。三是整合低效用地。全面推进“危污乱散低”工作,223家“散低”类企业全部完成整治,明确郑陆镇东塘路园区等5个工业片区的整治实施计划,进一步细化铸造、电镀行业整治方案。1-9月,全区累计盘活处置存量和低效用地1516亩。
3.传统优势产业转型提升专班
一方面,定性定量细化目标任务,制定全年专精特新小巨人、研发平台、高端装备、星级上云、智能车间、高新技术企业培育目标,全力推动传统企业转型升级。另一方面,逐月跟踪项目培育及申报进度,截至目前,全区28家企业获评市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创志科技等3家企业认定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先锋干燥获评省级企业技术中心,8家企业申报市级企业技术中心;全年申报高新技术企业195家;8家服务商为301企业开展数字化应用诊断322次,亚玛顿、华利达2家企业获评省级智能工厂,实现全区零的突破,亚东科技、强力先端等8家企业已申报省级智能车间。全年关停化工企业2家(新杰、飞达)、铸造企业1家(新丰铸造)。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工业经济运行压力仍存。因疫情反复、原材料上涨、国际形势不稳定等因素,当前我区规上工业企业生产经营仍然受到不同程度影响,具体表现在规上工业产值、增加值增长后劲不足,企业盈利水平下降,企业表示发展信心不足,稳经济稳增长的压力依然存在。同时,多家“园区保”融资企业经营情况出现风险,使得该项目风险率相应上升。
2.工业互联网产业发展不够深入。一方面,生态企业服务能力还不强,具有影响力、带动力的平台也缺乏,全区有省重点工业互联网平台7家,数量位居全市第2,但以行业类平台为主,综合性平台少。同时省级智能制造示范工厂仅2家,后备工厂距离申报要求差距较大。另一方面,5G等新技术应用上不够深入,目前全区仅有华利达、钜苓铸造在应用5G等新技术,且运用效果不明显,企业主动参与度也不高,与其他辖市区相比还需进一步努力。
三、2023年工作计划
2023年,区工信条线将以实际行动展现新担当新作为,全面贯彻市“532”发展战略和区“3511”战略,争分夺秒、主动服务,为全区产业迭代升级贡献更强动能。全年主要目标是:力争规模以上工业产业实现增长8%,增幅位列全市中间位置,增加值增幅达5%,工业投资增长5%左右。
(一)聚焦稳增长,更大力度推动规模化发展
一是强化经济运行监测。及时掌握工业经济运行动态,加强各项经济指标的任务分解和跟踪监测,做到“周研判、月调度、季评估”,确保工业经济平稳向好。鼓励企业做大做强,力争全年新增规上工业企业60家、亿元以上企业5家以上。二是加快重点项目建设。鼓励企业开展技术改造,持续做好工业投资指标分析研判,尤其突出对市、区重点工业项目的跟踪服务,帮助企业把握产业政策导向,协调要素保障,全面完成市下达的亿元以上技改项目入库目标。三是壮大先进制造业集群。聚焦高端装备、生物医药及新型医疗器械、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新材料等产业,集中协调科技、金融、人才等政策资源,加快培育更多具有生态主导力的“链主”企业,通过强化区域协同合作、数字赋能等方式,带动产业链竞争力整体提升。
(二)突出创新创优,更富成效推动高端化发展
一是加快专精特新发展。聚焦专精特新“小巨人”、单项冠军和“链主”型企业的培育,加强梯度培育、创新提升、服务优化,力争培育单项冠军1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5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0家。二是推进核心技术攻关。着力攻克一批制约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加大首台(套)重大装备和区创新产品的推广应用力度,重点支持建设一批企业技术中心、工业设计中心,全年培育省级企业技术中心3家、工业设计中心8家。三是推动服务型制造发展。推动服务型制造深度应用和创新发展,全年培育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和平台10家。
(三)强化示范应用,更高质量推动智能化发展
一是深化推进“智改数转”。继续鼓励企业上云上平台,支持企业在生产设施、工艺条件及生产服务等环节进行更深入的智能化技术改造,全年力争新增智能化改造企业100家,星级上云企业25家。继续遴选优秀服务商为全区企业提供智能制造免费诊断,全年培育“智改数转”服务商10家,诊断企业超300家。树立一批标杆示范,目标新增省级智能制造示范车间2家,培育智能制造示范工厂1家、工业互联网标杆工厂1家。二是完善“智改数转”服务体系。大力推进双跨级、行业级等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推动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形成更广范围、更深层次的应用成效,引导本地服务商与龙头服务商加强技术、资本合作,全年力争培育省级工业互联网示范平台3家、特色行业工业互联网平台2家。三是强化“智改数转”基础能力。壮大工业软件产业,培育一批面向特定行业、特定场景的工业软件企业,推动工业APP向工业互联网平台汇聚。推动企业解决“卡脖子”技术,支持智能装备及关键零部件研制应用,全年培育省级、苏锡常首台(套)重大装备3个、市级首台(套)重大装备5个。
(四)夯实信息基础,更实举措推动数字化发展
一是加快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发挥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工业互联网公共服务平台引领作用,提升制造资源配置和解决方案应用能力,争取新打造典型应用场景20个。二是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智慧城市建设和标识解析二级节点推广应用,华利达二级节点接入企业突破800家,标识解析率达60%。三是提升工业信息安全水平。探索开展工业互联网企业网络安全分类分级试点,引进专业机构为重点工业企业进行安全诊断,培育省工业信息安全防护星级企业6家以上,为工业经济安全发展保驾护航。
(五)加快转型提升,更强决心推动安全绿色化发展
一是构建绿色制造体系。强化能耗强度目标责任评价,确保完成年度目标任务。推动工业企业实施节能技术改造,打造绿色制造先进典型,培育各级绿色工厂6家。二是促进产业提档升级。积极推动低端低效产能退出,加大化工生产企业整治提升力度,促进“散低”企业提升,实现印染、铸造产业整体升级。科学开展工业企业资源集约利用综合评价,探索制定差别化资源配置政策,进一步强化评价结果运用。三是夯实安全生产基础。密切关注疫情发展态势,坚决落实“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总要求,指导企业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准确把握当前安全生产形势,重点推进船舶行业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切实防范化解各类安全风险。
(六)细化保障措施,更优效能推动精准化服务
一是优化发展环境。开展工业企业大走访活动,对星级工业企业、新增长点企业、新入规企业等开展走访调研,宣贯扶持政策,把脉企业发展,协调解决难题。做好获批资金项目的协调服务和跟踪管理,确保下达资金发挥应有效益。二是完善服务体系。瞄准“智改数转”、专精特新等热点领域,用好用足“天宁政企通”微信公众平台和“宁企宝”微信小程序,进一步整合各级各类网络信息资源,在政策宣传的服务形式上抓升级,丰富功能、强化供给。三是提升服务质效。组织开展经营管理人才培训、“智改数转”“专精特新”专题培训、“工信讲坛”系列讲座等活动,加强高层次、海外等人才的挖掘力度,不断为企业输送创新活力。持续加强作风建设,组织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带动全体干部以更加饱满的工作热情,实现更多“0到1”的突破。
(此件公开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