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内容
2022年上半年,区工信局全面落实区委、区政府和常州市工信局决策部署,围绕市“532”发展战略和区“3511”工作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持续巩固拓展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全区工业经济呈平稳增长态势。
一、2022年上半年重点工作及亮点
(一)主要指标发展平稳。1-5月,全区完成规上工业总产值317.12亿元,同比增长9%;实现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2.1%;完成工业纳税销售382.32亿元,同比增长6.2%;完成工业投资14.96亿元,同比增长27.32%。1-6月,预计全区完成规上工业总产值396亿元,同比增长6%;完成工业投入19.31亿元,同比增长21.2%。
(二)重点项目支撑力强。始终坚持“项目为王”,全区今年确定1个省重大工业项目、18个市“532”发展战略十大先进制造业集群壮大工程项目、37个区重点工业项目。省重大项目武进不锈多品种不锈钢及镍合金无缝管柔性生产项目总投资7.7亿元,年计划投资3.3亿元,5月正式开工建设,1—6月预计完成投资1.2亿元,实现年计划的36.4%。18个市“532”发展战略十大先进制造业集群壮大工程项目计划总投资64.49亿元,年计划投资21.2亿元,1—6月预计完成投资11.38亿元,实现年计划的53.7%。37个区重点项目中有新建项目21个,上半年开工建设9个,开工率达42.9%;在建项目1—6月预计完成投资13亿元,实现年计划的38.7%。
(三)“智改数转”全面提速。一是夯实政策基础。出台《天宁区推进制造业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行动计划(2022-2025年)》,推进“诊断全覆盖”“技术强基”“新基建筑牢”“平台创新”“载体支撑”“标杆引领”六大工程;制订《天宁区2022年推进制造业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工作方案》,将2022年全年工作分为摸底调研、项目库建立、全面诊断、改造实施、打造标杆、总结提升6个阶段,统筹部署智改数转工作开展。二是推进企业信息化进程。加快推进智能化改造,上半年全区累计征集上报市级制造业智能化技术改造项目37个,有效投入达9.05亿元,预计全年完成征集70个。制定数字化应用诊断计划,上半年共有8家服务商通过遴选,将为322家工业企业分行业开展免费诊断服务。组织开展智能工厂(车间)诊断,召开智能车间诊断启动会,上半年开展诊断26家次。三是分层次培育试点示范。支持开发区、郑陆镇积极创建市级智能制造示范区,上半年全区新增钜苓铸造、远方动力等星级上云企业14家,强力先端、常州四药通过两化融合贯标,华利达、亚玛顿建成省级智能制造示范工厂,伊顿电力启动实施“灯塔工厂”项目。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继续壮大,国佳云为被认定常州市首批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平台汇聚工业互联网服务商超100家,帮助近1000家企业上云上平台。四是加快布局新基建。持续加强与电信、移动、铁塔等运营商的协同对接,力争全年新建5G基站335个,累计超1800个,实现5G信号区域全覆盖。加快培育“5G+工业互联网”项目,推动5G技术在华利达、钜苓铸造等制造业企业的应用,有力打造典型应用场景。截至目前,华利达二级节点接入企业达513家,标识注册量10.11亿个,解析量3.63亿次,在全省各二级节点中处于第一梯队,其中“龙企畅运”累计发放“数字通行证码”超2000车次。国佳云为二级节点预计今年9月正式上线。
(四)努力提升创新活力。一是加快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聚焦“综合施策、梯度培育”,出台《天宁区加快培育发展“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行动计划》,组织纺兴精密等企业参与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产品)培育遴选和复核评价。1-6月,我区康进医疗、视博云、晖朗电子等28家企业获评2022年市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二是强化企业创新能力。支持常州四药申报市级新技术新产品应用场景;推荐武进不锈、找纱科技等11家企业申报省级以上服务型制造示范项目;组织先锋干燥申报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华立液压等10家企业申报省市级工业设计中心;推动创志科技、海图电子等6家企业申报苏锡常首台(套)重大装备及关键部件。三是激发企业创新热情。积极推动高技术、高技能产业人引进,加大金融扶持力度,出台《常州市天宁区“园区保”融资业务实施办法》,1-6月,新增“园区保”项目合作银行4家(工商银行、建设银行、苏州银行、民生银行),累计达12家;创新开展线上视频会议+线下集中评审模式,共计帮助26家企业解决融资需求超1.6亿元。
(五)绿色发展深入推进。一是推进绿色制造体系建设。聚焦“双碳目标”,一季度全区完成万元GDP能耗0.1518吨标准煤/万元,同比下降7.16%,预计顺利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积极培育武进不锈、船用电缆2家国家级绿色工厂,预计获评1家以上;组织康进医疗等7家企业申报市级绿色工厂,预计获评5家以上。发动旭荣针织、亚东科技、康进医疗、华鑫合金等企业参与能源审计,组织朗旭节能、宏业包装料等企业开展清洁生产,对宣胜金属等6家企业进行“双随机”节能监察。二是稳步推进化工企业关停。全年目标关停化工企业1家,目前新杰化工已完成设备拆除和危废处置,企业营业执照变更后将组织对企业进行关停验收。三是力促涂料企业集聚重组。整合区内9家涂料企业争取设立常州绿色涂料集聚区(北区),把涂料作为特色产业纳入园区发展,目前正在请示市政府予以支持和项目论证。
(六)牢牢抓紧疫情防控。一是统筹做好物流保畅。认真落实“龙城畅运”通行证申领工作,截至目前全区累计申领“龙城畅运”电子通行证139093条次,审批通过118678条次。加强通行证发放和管理,3月来累计发放省市级“白名单”跨省通行证10张,涉及物流总量18000箱,有力保障企业正常运转。二是筑牢“外防输入”防线。一方面加强来常货车闭环管理,牵头设立万顺宿舍、瑞隆酒店、德群酒店3家健康驿站和郑陆营地、杜鹃花展营地2个汽车营地。另一方面牵头在开发区、郑陆镇、雕庄街道组建重点企业进口货物集中仓,规范工作流程,明确场所设置和应急处置要求,并在进口货物堆放点安装视频监控,实时监督进口货物防疫处置情况。同时,联合卫健部门为重点企业开展免费消杀、核酸检测服务,进一步降低企业防疫负担。三是落实春节期间留常补贴。5月,为华利达等42家企业、1089人,成功申请春节期间留常补贴共计54.45万元。
(七)深刻践行安全发展理念。一是加强安全生产工作部署。坚决落实各级关于安全生产的工作部署和要求,进一步明确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强化安全生产制度,制作发放《2022年天宁区工业企业安全生产温馨提示》,开展“工业企业安全生产大检查”“安全生产月”等活动,与企业签订“安全责任书”,指导企业全面提升企业安全水平。二是狠抓化工领域安全生产。组织化工领域开展企业自查和区级检查,发现一般隐患81条,目前已整改59条,预计至6月底全部整改到位。三是专项治理船舶修造行业危化品安全隐患。制定《2022年天宁区船舶制造业安全生产大检查实施方案》,上半年累计检查区内船舶企业20家次,通过走访现场、调阅台账、查看监控等方式了解企业安全生产情况,排查一般隐患问题10项,督促企业立即整改治理,目前全部整改到位。
二、专班建设推进情况
(一)智改数转推进专班
1.开展数字化应用诊断。上半年共有8家服务商通过遴选,将为322家工业企业分行业开展免费诊断服务。开展智能工厂(车间)诊断,预计至6月底将开展诊断50家次。
2.开展星级上云工作评审。钜苓铸造、远方动力等14家企业已通过三星、四星企业认定,华利达、强力先端、康进医疗等5家五星申报企业正在评审中。
3.积极打造标杆。加快推动华利达、浩万等优秀企业创建标杆工厂(车间),打造可参观、可复制的典型应用场景,目前已摸排智能化改造项目37个,有效投入达9.05亿元。
4.建设标识解析二级节点。华利达二级节点自2021年3月上线以来,已接入企业513家,标识注册量10.11亿个,解析量3.63亿次,在全省各二级节点中处于第一梯队。
5.营造良好氛围。通过“天宁民营企业大讲堂”、智能车间诊断启动会等活动,开展专题宣讲和政策解读,加快推进“智改数转”。
(二)工业用地提质增效专班
1.加强组织领导。6月出台《工业土地利用提质增效行动方案》,明确新上项目用地容积率低限、盘活存量工业用地空间等10项工作。成立工业用地提质增效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工信、资规、发改、财政、住建、商务等部门具体工作职责。
2. 盘活存量用地。1-6月,全区累计供应新增产业用地169亩,容积率1.5以上;完成郑陆镇武澄工业园、钜苓铸造等工业用地盘活利用,累计盘活存量和低效用地1052亩。同时,郑陆镇共计关停企业20家,预计盘活土地100亩;开发区将恒基纺织、天晟新材料地块中闲置面积予以收回,预计可出让面积186亩,此外征收洽谈和平工业园地块310亩;雕庄街道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信通汽车座椅项目成功签约,东高地块征收正在推进中。
3.整合低效用地。全面推进“散低”类企业综合提升工作,其中列入“散低”类29家企业,已完成整治26家。开展涂料企业集聚重组,对涂料产业实施绿色集聚发展规划,目前正在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
(三)传统优势产业转型提升专班
1. 加强龙头培育。鼓励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道路,组织企业申报专精特新小巨人、单项冠军等项目。4月,开展2022年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产品)培育遴选和复核评价工作,纺兴精密已通过省厅审查推荐到工信部;5月组织39家企业申报2022年度常州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6月,康进医疗、视博云、晖朗电子等28家企业获评2022年市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
2.推进创新发展。全力推进“532”发展战略,围绕上级工作部署,制定《天宁区2022年推进制造业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工作方案》《天宁区加快培育发展“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行动计划》,并加快落实方案要求。目前,已推荐武进不锈、找纱科技等11家企业申报省级以上服务型制造示范项目;组织先锋干燥申报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华立液压等10家企业申报省市级工业设计中心;推动创志科技、海图电子等6家企业申报苏锡常首台(套)重大装备及关键部件;组织申报第一批高新技术企业45家,第二批申报工作正在推进中。
3.加快智改数转。加快试点示范培育,上半年累计征集上报市级制造业智能化技术改造项目37个,有效投入达9.05亿元;8家服务商通过遴选,将为322家工业企业分行业开展免费诊断服务。上半年累计开展智能工厂(车间)诊断26家次,新增钜苓铸造、远方动力等星级上云企业14家,强力先端、常州四药2家企业通过两化融合贯标,华利达、亚玛顿建成省级智能制造示范工厂,伊顿电力启动实施“灯塔工厂”项目,开发区、郑陆镇积极推进市级智能制造示范区创建。
4.聚焦绿色集约。一季度全区万元GDP能耗同比下降7.16%。上半年培育武进不锈、船用电缆2家国家级绿色工厂,预计获评1家以上;组织康进医疗等7家企业申报市级绿色工厂,预计获评5家以上。发动旭荣针织、亚东科技、康进医疗、华鑫合金等企业参与能源审计,组织朗旭节能、宏业包装料等企业开展清洁生产,对宣胜金属等6家企业进行“双随机”节能监察。
三、下半年工作打算
2022年下半年,区工信局将继续全力以赴抓产业、稳经济、促融合、优服务,推动工业和信息化工作再上新台阶,重点抓好四个方面:
(一)更大气力保障经济运行
一是抓好指标跟踪。强化对主要经济指标和高质量发展考核指标的跟踪,紧盯短板,强力攻坚,对标找差、传递压力,力争指标位次前移、跻身前列。二是抓好项目建设。切实加强服务保障和协调推进,以高质量项目带动高质量发展,引导土地、资金等要素优先支持高技术先进制造业项目,助力界达轻量化零部件研发及产业化、盛天精密传动零部件等项目快建设、快投产,尽早形成新增长极。三是抓好链群能级提升。围绕全市“532”发展战略,聚焦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产业集群,加强资源整合,强化项目建设,培育一批优秀产业链。切实做好保产业链供应链服务工作,主动配合市级部门搭建供应链对接平台,积极解决产业链供应链受阻、物流不畅、复工复产等堵点断点问题。
(二)更深层次推进“智改数转”
一是强化“诊”“改”联动。充分发挥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作用,着力汇聚200家服务商,建立重点诊断企业档案池,将诊断服务与企业上云上标识、场景建设、项目申报等工作有机结合,以“一企一档”方式跟踪管理,形成独具特色的行业数字化解决方案,争取创成省级“互联网+先进制造业”示范基地,鼓励华利达、黑牡丹等产业链龙头企业通过参与或自建供应链数字化平台,向本地上下游企业开放供应链,带动中小企业主动参与“智改数转”。二是打造标杆典型。对照《智能制造典型场景参考指引(2021版)》中15个环节与52个场景,围绕车间智能排产、精益生产管理、基于数字孪生的制造等场景,鼓励华利达、亚玛顿、亚东科技等企业打造典型场景10个,培育各级智能车间6家。充分发挥航天云网、海尔卡奥斯两大工业互联网“双跨”平台和国佳云为、奥比利、迈步信息等行业服务商资源优势,加快推动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工业互联网公共服务平台与省中小企业“智改数转”云服务平台全面对接。三是提升服务供给能力。培育壮大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兴数字产业,加强5G、数据中心、标识解析等新型信息基础设施的规模部署和创新应用,加大省领军服务商、省工业互联网服务资源池企业、市“智改数转”服务商培育和推荐力度,力争全年新增省级领军服务商2家。尤其注重培育本地企业,如东方伊思达、裕源灵泰等从制造业转型、剥离的系统服务商,鼓励推出更多低成本、易推广、切合行业实际的解决方案。
(三)更实举措服务企业发展
一是聚力企业创新转型。聚焦专精特新“小巨人”、单项冠军和“链主”型企业的培育,加快挖掘创新资源,全年培育省级以上专精特新小巨人6家、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2家,鼓励重点园区和重点企业加强中小企业各类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二是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贯彻落实绿色发展理念,严控“两高”行业产能,对散低类企业实施综合整治、闭环管理,强化开展船舶、化工企业安全生产督查,全面推进产业绿色低碳转型,全年培育各级绿色工厂8家。三是破解发展难题。持续做好疫情防控常态化管理,不断完善精准扶持政策体系,加大企业走访帮扶,面对面了解企业需求,强化“零距离”服务。用好用足“天宁政企通”微信公众平台和“宁企宝”微信小程序,为企业发放《惠企纾困政策指南》,全力支持企业创新发展。
(此件公开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