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内容
一、2022年工作总结
今年以来,天宁区民政局紧紧围绕高质量发展目标,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着力擦亮民生保障幸福底色,增添社区治理品牌亮色,提升基本社会服务成色,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一)特色亮点工作
1. 彰显“以人为本”,强化救助保障新效能。一是探索“党建+社会救助”模式。全方位延伸社会救助工作触角,确定郑陆镇和兰陵街道2个街道级“党建+社会救助”示范点,青龙街道青北社区和茶山街道富强社区2个社区级“党建+社会救助”示范点。发挥示范点党建品牌引领,提档智慧大救助平台建设,通过大数据、云计算等实时汇聚分析救助事项,今年以来累计处理各类社会救助问题325件。二是健全困境儿童关爱保护体系。调整天宁区未成年人保护工作领导小组,选取雕庄街道关爱之家站点挂牌区未保中心。实施天宁区镇(街道)级“儿童关爱之家”全覆盖建设工程,完成7家“儿童关爱之家”选址装修并全面运营,累计开展线下公益课程80场、线上48场,受益儿童1500余人次。出台《关于对天宁区困境儿童实行“四色”分类管理的实施方案》,累计排查各类困境儿童370人。
2.突出“地区特色”,挖掘养老服务新潜能。一是规划布局新一轮养老事业发展。立足天宁城乡差距等短板以及集聚区等优势,在各辖市区中率先研究制定《天宁区养老服务“十四五”规划》,着眼“供给有效、要素保障、产业集聚、平台服务、监管有力”五位一体新格局,制定六大类18项主要任务、五大类15项主要指标、22个重点建设项目,以纲领规划引领“十四五”养老服务发展。二是探索尝试新型老年助餐模式。以主城区老年人实际需求为导向,启动信息化助餐试点工作。通过研发“天宁区老年人助餐信息化系统”,打造老年版的“外卖平台”。通过与餐饮企业合作开办老年食堂、建设中心厨房等途径,新增18个助餐点,实现助餐服务的100%覆盖。
3. 打造“品牌名片”,激活社区治理新动能。以“过程导向”持续推进社区营造项目,打造“一核三圈四治”、“社区合伙人计划”、“空间共享计划”等多个特色社区营造示范项目。专题参访成都调研学习社区治理经验成效,形成高质量社区治理调研报告。启动“融益天宁”社创季品牌活动,以“融力量、育社创、益成长”为主要理念,举办社创微公益、邻里节、社工素能展示等多场活动,打造“融益天宁”社区治理品牌矩阵。开展第四届公益创投活动,投入100万元,扶持公益项目28个,开展各类活动近900场,服务居民3800余人次。天宁区社会组织发展中心获评“全省社会组织党建工作示范点”。
(二)重点工作
1. 聚焦兜底保障,着力精准施策。一是救助保障有力实施。截至10月份,全区共有低保对象1248户1574人,累计发放救助资金1625.74万元。累计停保167户247人,停发保障金21.32万元,调整289人,调减金额4.39万元。全区有农村五保对象44人,集中供养率达95%,有城市三无人员52人,困境儿童152人,残疾人3788人。2022年1-10月,全区发放城市三无人员救助金102.69万元,困境儿童基本生活补助金216.87万元,残疾人两项补贴1992.17万元。二是残疾人保障持续巩固。全面落实残疾人“两项补贴”关于“复核条件的自申请之月起执行”的新规,全面梳理核实全区残疾人情况,共计补发6148人次、217.36万元。完善与医保分局信息共享、定期核对机制,开展每月1次信息比对和人员复核,确保长护险与重度残疾人补贴不重复。三是临救制度不断完善。重点针对支出型贫困认定、办理流程简化等内容,扩大临时救助范围、提高救助标准,累计开展业务培训5场,救助147人,救助金额19.9万元。疫情期间,对6548名困难群众开展摸排,发现并解决问题325个,其中开展临时救助20户41人,救助金额4.79万元。五是慈善救助有效实施。开展慈善一日捐活动,共募集资金60.27万元。全区21家慈善超市遍及全区7个板块,布点面广,布局科学。截至10月底,全区各慈善超市春节、端午、中秋配送2781户计44.88万元,开展慈善活动45场次,募集物资共计3万元,救助帮扶群众238人,全区慈善助孤助残计111人共33.3万元。其中助孤7人2.1万元;助残救助104人,救助支出31.2万元。
2.聚焦为老惠老,着力稳中求进。一是牢守疫情防控底线。面对上半年3轮疫情,全局迅速响应,建立“3+1+N”的24小时联动指挥体系,“一对一”包干督察25家养老机构,累计督察养老机构3100余次。指导机构制定个性化应急预案、绘制机构平面图并开展演练。统一为机构安装视频监控和警报门磁,将信号接入区级智慧平台,安排专人24小时实时查看。稳妥处置老人去世、就医等突发事件70余件,为符合条件的22家机构发放纾困补贴181万元。严格落实住养老人和工作人员定期核酸检测要求,完成机构工作人员接种546人,排除禁忌症接种率100%;住养老人接种780人,接种率46.6%。扎紧安全生产篱笆。先后开展民政领域安全生产大检查、建筑安全、燃气安全专项检查等各类安全检查87次,发现处置安全隐患39处。开展打击整治养老诈骗专项行动,组织宣传讲座41场,参与人数3000人。与22家养老机构签署反诈承诺书,建立风险隐患等级从高到低的“红橙黄绿”风险管控名单,开展拉网式排查和重点单位定期督查,要求限时完成整改。推进第二批养老机构消防安全达标创建工作,年内完成不少于5家养老机构创建达标。三是优化养老服务资源。全面完成2022年度居家上门服务招标和服务恢复工作,修订服务清单并纳入助医、代购等个性化服务。完成400户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项目需求摸排和招标工作并实施改造工程,目前已完成改造370户,预计10月底前全部完成。出台《进一步推进家庭养老照护床位的通知》,落实扶持资金168万元,新增床位316张。完成1家社区居家站(点)改造提升。四是做好养老服务资金自查审查。对2019年-2021年养老服务财政资金的安排、分配、使用、管理等情况进行全面自查自纠。完成省厅对我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政策措施落实情况专项审计调查,审计发现存在规划和机制建设、居家社区养老、机构养老、兜底保障和老年人福利等14个共性问题。
3.聚焦能动善治,着力提质增效。一是优化社会服务工作。
出台《关于进一步推进社会工作服务站(室)建设的实施方案》,指导板块进行社工站升级改造。依托专业社工机构开展多元协商共治模式打造、楼道文化建设等社区服务活动,累计服务场次90场,培训场次16场,受益人数8500人次,菱溪社区获评全国“最美志愿服务社区”,采菱社区获评省级新型农村社区治理服务示范点。二是赋能社工队伍建设。区级出台实施村(社区)干部队伍建设“强基工程”、加强社区专职工作者队伍建设系列政策文件。规范员额核定和人员配备,以优化社工队伍结构为导向,设置面向社区专职网格员的定向岗位。落实社工薪酬增长,社区工作者月基础工资涨幅达36%。启动第三批社工领军人才培训项目,着力培育一批有理念、有情怀、干实事、能扎根的社区治理领头雁。李强、巢纲获评江苏省最美社工,姚志燕等14名社工获评常州市最美社工。三是提升社区服务水平。坚持整体新建与“微改造”并举,依托老小区改造等重点工程,有序推进郑陆社区、丽一社区等4家综合服务设施提升改造项目,提升改造面积5400平方米,改造投资总额1236万元。四是规范社会组织发展。开展社会组织年度检查,推进行业协会商会乱收费整治、社会团体分支机构整治等专项行动。依托区社会组织发展中心,开展社会组织培训讲座、主体沙龙、参访交流等能力建设活动5场,走访社会组织30家。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人户分离造成动态管理难,救助保障不及时。天宁区人户分离的困难群众有1843人,其中跨区496人,跨市94人。分析原因有三点,一是受地域限制,导致户籍地社区对户在人不在的困难群众,在落实日常走访方面存在一定难度;二是沟通机制不完善,户籍地与常住地的属地街道、社区缺乏沟通机制,导致沟通不通畅、不及时、不到位情况;三是信息不共享,各省市还未形成信息共享机制,例如本市智慧救助平台上只能显示常州本地的医疗预警信息,发现预警后同步可以及时实施救助,但对于户口在本地、本人在外省市的困难群众,如遇因大额医疗支出导致急难的情况,可能无法第一时间得到救助保障。
(二)养老机构医疗功能简单、专业护理人才匮乏。一是缺乏专业的设施和服务功能,养老机构设置的所谓医疗机构仅限于简单的医务室、门诊机构和护理院,无法满足养老医疗需求。二是缺乏专业的护理人才。有资质的、受过专业训练的医师和护士等专业人员为了自身的发展,往往不愿到养老机构内设的医务室执业。缺乏专业化的医疗功能和高素质的护理员队伍将成为制约医疗机构和养老机构协同发展的共同难题。
(三)社区服务设施建设和投入同向比较仍有距离。与其他城区相比,社区用房在建设规模和投入力度上仍有一定差距。如钟楼区新建上书房社区、丁香苑社区综合服务中心,面积均在2000平方米以上;新北区投入700万元打造代英社区综合服务中心,总面积达5000平方米;武进区投入3000万元打造4个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平均面积达4300余平方米。
三、2023年工作计划
(一)健全更加全面稳固的救助服务体系。一是持续深化“大救助”成效。持续打造“党建+社会”救助示范点,进一步推动“智慧大救助平台”在全区范围内的广泛使用,深化“大数据+网格化+铁脚板”机制在社会救助领域的应用。二是持续完善救助制度。进一步加大排查力度,不断健全完善“主动发现、主动救助”的工作机制,主动、积极、适度扩大救助范围,让救助更及时、更有效。三是持续开展低保专项治理行动。加强低保边缘纳入低保范围的审核工作,借助市级核对中心和审计部门等力量,多渠道进行信息核对,肃清纠正救助政策落实不到位问题。四是持续规范残疾人和困境儿童保障工作。全面落实残疾人“两项补贴”定期入户走访、数据比对机制,确保应享尽享、应退应退。完善儿童关爱之家建设,整合各类儿童服务资源,完善全区困境儿童四色管理工作,健全困境儿童服务保障网络,落实强制报告、应急处置、评估帮扶机制。
(二)打造更加贴近百姓的民生实事工程。一是打造高标准婚姻登记服务,积极推进3A级全国婚姻登记机关建设,选址重建天宁区婚姻登记处,为创建达标奠定扎实基础。二是新建1家区级公益性集中守灵中心,办好百姓身后一件事。三是全面保障高龄老人居家上门服务,实现全区2万名80周岁以上老年人居家上门服务全覆盖。四是改造完成一批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工程,帮助更多老年人享有安全、便利和舒适的居住环境。五是打造区级养老服务指导中心,立足服务指导和体验两大功能,设置涵盖政策宣传、智慧赋能、专家库、养老实训、品牌展示、实景体验、惠民服务和产业交流等八大板块,打造地区养老服务综合体标杆。升级区级智慧养老服务指挥平台2.0版本,建成区、镇(街道)、村(社区)三级智慧养老平台。六是实施独居空巢老人安装紧急呼叫系统安装项目,为全区359名困难独居空巢老人安装智能紧急呼叫设备,同时连接到区级智慧平台,实现实时监护。
(三)实践更加能动善治的社会治理创新。一是系统化深造“城乡社区可持续营造行动”。启动“五社聚力 益创天宁”社区营造提升计划,深化提炼1个系统化发展的主线框架,深耕3大示范督导项目,进一步筹建5支社区营造团队,培育7个社区治理品牌和9名社区营造达人,形成“13579+x”项目成果。二是持续化培育基层社工领军人才。打造1-2个功能完善、特色鲜明的城乡社工实训基地。全力推进社工领军人才能力提升项目,优化课程设置,采用专题讲授、案例解读、互动研讨等多种形式,培育20名有信仰、善实践、勤思考、能带队的社工领头雁。三是专业化打造社会工作服务矩阵。打造一批街道社工站示范点和社会工作示范项目。重点推进红梅街道社工站“美益家”社会工作服务专业支持项目、雕庄街道社工站“147N”社会工作品牌、青龙街道社工站“五社共创孢子行动”,打造10个与居民需求紧密链接的品牌服务项目。四是多元化拓展社会组织专业服务。深耕“融益天宁”社创品牌,分步打造“社创+”系列公益产品和服务项目,构建多元参与、资源共享的社创生态系统。进一步加大政府购买服务能力和资金量,引进高质量社会组织和专业机构参与社区治理,通过示范引领,加强对本土社会组织的培力赋能。优化区级公益创投扶持机制,完善为民服务资金使用细则,引导社会组织关注社区治理痛点、居民需求点,设计更具针对性的专业服务项目,对成效明显的项目予以持续扶持。
(此件公开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