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内容
福寿螺为水生软体动物原产于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有巨型田螺之称。上世纪八十年代被引入我国,作为特种经济动物在许多地区(包括上海)推广养殖。福寿螺以水稻、茭白、荷花等水生农作植物叶片为食,繁殖量巨大惊人,严重破坏湿地生态系统和农业生态系统,可造成其他水生物种灭绝;繁殖期分布河道堤岸的鲜艳卵块,严重影响河道驳岸市容环境整洁;如食用未经高温加工的福寿螺,易感染寄生虫,危害健康。2003年,国家环保总局将福寿螺列入首批入侵我国的16种外来物种名单。
一、福寿螺生物学特征
福寿螺外观与田螺相似,但形状、颜色、大小有差异,记住这四点:黄、脆、扁、大,很容易分辨出来。
1. 福寿螺的外壳颜色呈黄色,田螺的外壳颜色则为青褐色;
2. 福寿螺壳薄较脆,螺口大,壳口无黑色框边,田螺壳口有黑色框边;
3. 福寿螺椎尾较平而短促,田螺的椎尾长而尖;
4. 福寿螺个体较田螺大。
福寿螺每年4-6月和8-10月为产卵高峰期,卵呈圆形,直径2毫米,初产卵为粉红色或鲜红色,卵的表面有一层不明显的白色粉状物,几天后变为灰白色或褐色,这时卵内已孵化成幼螺。卵块呈椭圆形,大小不一,卵粒排列整齐,卵层不易脱落,小卵块仅数十粒,大的卵块可达千粒以上。
二、福寿螺防控和灭杀方案:根据福寿螺生物习性和生长规律,采取多种防控措施综合施策,以取得高效的防控效果。
(一)河道、沟渠区域防治
1. 对河道、沟渠等发生区域,组织开展人工捡螺、卵块铲除工作。集中压碎拌生石灰深埋。
2. 加强河道清洁管理。定期清除岸边螺卵和漂浮水草,防止卵块和成螺、幼螺随水草漂移传播。
3. 在河道中采用天敌引入技术,按照河道生物种群结构适度投放本地青鱼、河蟹等,对福寿螺种群或螺卵进行控制。
4. 福寿螺发生区的河道淤泥不得运到其他河道处进行落干。
5. 在农田灌溉和河道开闸上严格把好进排水关,设置拦截网,避免因灌溉或进水时外河中的福寿螺进入。
(二)农田区域防治
1.农田发生区域,利用水旱轮作自然灭螺,旱作期1个月以上可以有效杀灭田间残留福寿螺。
2.消灭越冬螺源:福寿螺主要集中在溪河渠道中和水沟低洼积水处越冬,在春耕前清理稻田边水沟,清除淤泥和杂草,破坏福寿螺的越冬场所,降低越冬螺的成活率和冬后的残螺量。同时,人工拾取田间沟边福寿螺的成螺,集中压碎拌生石灰深埋。
3.阻断传播:在重发生区的下游片区,灌溉渠入口或者稻田进水口安装阻隔网,防止福寿螺随流水进入田间。
(三)化学药品防治
选择针对性防治药剂诱杀成螺。选择环保类的杀螺剂。如吡啶-3-甲酰替苯胺盐等。
特别提醒:杀螺药剂禁用于贝类养殖塘。
(此件公开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