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内容
今年以来,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和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的关心指导下,区农业农村局紧紧围绕乡村振兴战略主线,贯彻新发展理念,将“城乡共同体”理念贯穿始终,以重点项目为牵引,以重点工作为抓手,以重点改革为导向,打造未来元素和历史人文交相辉映、产业发展与水墨江南有机融合、效率优先与共同富裕相互促进的苏南乡村振兴样板。
一、重点项目促发展
1.高标准推进农业农村重大项目。在保障粮食安全、农产品供应稳定、绿优农产品比重稳步提升的基础上,围绕“品质、品牌、品种”三方面,全力聚焦“加、新、高”项目,年内累计推进包括九洲观光工厂、高标准农田等总投资62.68亿元的10个农业农村重大项目,完成年度投资10.66亿元。一是突出深加工。依托现有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爱巢生物、园外园、九洲农文旅等企业拓展研发果蔬食品、固体饮料、米面制品、扣肉加工等深加工产业,进一步拉长产业链、提升附加值。二是突出新形态。依托美丽乡村肌理,融入文创、文化、文旅等新业态,重点实施舜山小镇、雕塑小镇、皮划艇等乡村新形态产业,推动一二三产融合、文商旅农互动。三是突出高技术。爱巢生物与江南大学、中国农科院对接合作,重点研发冷冻生产线,申请发明专利7项,项目建成后产值可望突破1亿元,带动1000户农户户均增收1万元;九洲农文旅加强与中国水产研究院合作,引入新品种2个、新技术5项,全力打造地理标志农产品的示范基地。
2.高质量推进水利工程建设。一是农村水利加速推进。年内东青灌溉北站、小坝河闸站和黄昌河堤防加固工程先后完工,全区防洪减灾工程体系不断完备。二是易淹易涝整治稳步推进。茶山巷、浦前张家村易淹易涝片区整治工程启动建设,管道、箱涵建设先后完工,明年汛期将发挥防洪除涝效益。三是河道治理有序推进。出台《常州市天宁区“十四五”农村生态河道建设规划》,年内建成桑树沟、丰收河、环山河等共13.9公里农村生态河道,完成拦港河、联丰河等11条城乡河道疏浚整治,清淤土方13万方,河道生态品质进一步提升。四是堤防除险扎实推进。丁塘港锦美桥南侧驳岸、大通河勤丰段、北塘河武城段及北塘河梅发丝段4处堤防除险工程主汛期前完工,有效保障度汛安全。五是水系沟通全面推进。童家浜-后周浜水系沟通、桃花港河道贯穿工程先后完工,河道水网“毛细血管”进一步畅通。
二、重点工作推治理
1.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查家湾“森林康养圣地”得到续写,舜山小镇稳步推进,万怡酒店和舜山春早一期样板区主体封顶,叮咚村和学农营地启动建设,花间堂民宿签约入驻。牟家村“名气”变“人气”,推进牟家全域运营管理试点,牟家村雕塑小镇建成开放,伊酷拉农庄、半石咖啡、公子居民宿等产业项目运营取得突破。丰北村“生态”变“业态”,突出农文旅融合发展,先后建成皮划艇基地1个、星空民宿13个,稻田文化圈20亩,“蜗牛时光”都市慢生活乐园形态初具。石堰村自加压力、主动作为,通过连续三年的小投入,今年创成市级美丽乡村。年内,建成省级生态宜居美丽乡村示范村2个,查家、牟家、丰北获评省级文明村和省级特色田园乡村,郑陆镇成功创成市级乡村振兴示范镇,牟家、丰北创成市级乡村振兴示范村。
2.实施农村环境整治。出台《天宁区农村人居环境长效管护考核评分细则》,按照“三标融合”的要求,建立市、区、镇三级一体化测评体系,考核结果与各村奖补经费直接挂钩,在全市率先推出“红黑榜”制度,将测评前五名的村纳入“红榜村”,后五名纳入“黑榜村”,有效表扬先进、激励后进,以严厉的考核制度压实村级主体责任;同时,建立完善“市场化保洁+村保洁”双向管护体系和“区级督查+网格化监管”体系,以问题为导向,以严格的督查考核倒逼各方责任落实到位,推动环境整治常态长效。年内,新(改)建农村公厕15座,完成4个行政村生活污水处理工程,宣传发动村庄清洁行动814场次,累计清理农村各类垃圾2.4598万立方米、村塘沟渠988处,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稳定在98%以上,秸秆综合利用率超97%,废旧农膜回收利用率超96%。
3.夯实农业发展基础。保障粮食生产,全区划定水稻生产功能区1.5万亩、小麦0.7万亩,保障全区绿色蔬菜保供基地稳定在3000亩、水产养殖面积稳定在1万亩,年内新增高标准农田1200亩,全年粮食面积预计达1.92万亩、产量8485吨,总产同比增长21.1%,实现稳中有升。加快绿色食品申报,按照“应报尽报”的原则,年内组织申报绿色食品2个,至年底,全区拥有绿色优质农产品19个(覆盖面积15830.9亩),绿优比重达62.42%。全面释放生猪产能,紧盯现有规模养猪场,科学促进补栏增养,年内,本地生猪存栏5200头,其中能繁母猪存栏530头,同比保持稳定。
4.发展特色农业产业。推进特色品牌创建,深度挖掘全区农产品品牌潜力,实施“焦溪翠冠梨”区域公用品牌培育推广,成功举办2022“苏韵乡情”乡村休闲旅游农业(常州)专场推介暨焦溪翠冠梨采摘节活动,进一步提升品牌知名度、拓展推广销售渠道;同时,在完成第三次畜禽遗传资源普查和渔文化资源普查的基础上,制定二花脸猪国家保护区三年发展规划,启动实施“二花脸”地理标志农产品保护工程建设,年内,焦溪二花脸猪养殖与文化系统入选省农业文化遗产。推动农业主体培育,创成省级示范家庭农场和省级示范农民专业合作社各1家,组织申报国家级示范农民专业合作社1家;累计培育省级农业龙头企业2家、区级4家,组织申报市级1家,全年农业龙头企业预计实现销售额1.4亿元。积极构建“互联网+农业”平台,园外园汤团、中国邮政、嘉家链电子商务、常常蟹等互联网农业企业取得骄人业绩,全年农产品电商销售额预计达到2.8亿元以上。
5.打造幸福河湖标杆。一是推行河道问题整治。建立“政府河长+第三方+天眼”的全方位河道巡查体系,完善河长巡河履职“三个清单”(水质清单、工作清单、问题清单),以问题为导向,推动各级河长带着问题去巡河,联合开展巡河9652次,发现整改问题342个,完成年度任务107个。二是打造河道示范样板。制定《2022-2025年幸福河湖建设实施方案》,由点及面、分批推进全域幸福河湖建设。老大运河、龙游河等5条河道建成市级示范幸福河湖,老大运河幸福河湖建设经验—《续写千年华章,绘就幸福河湖新画卷》入选江苏省幸福河湖典型案例;丰北村、石堰村获评市级小微水体示范片区,24个问题小微水体全部完成整改,175个小微水体均建立长效管护机制;凤凰公园河长制主题公园获评市级首批河长制主题公园、和平河获评幸福河湖管护样板。
6.提升资源管理水平。常态化实施水资源管控,年内,创成国家级节水型社会达标县(区),完成全市唯一一宗水权交易,全区用水总量呈现整体可控、稳中有降态势,全区单位GDP用水量预计位列全市前三。强化节水监管,系统打好节水技改、用水审计等组合拳,芳茂山服务区创成全市首家省级节水型高速公路服务区,省级节水型小区10个、节水型企业2家,创成市级节水型机关2家、节水型学校1家、节水型企业2家、水效领跑者1个。严格水保监管,24个2021年度遥感监管项目全部整改到位,年内累计核查部省级图斑22个,其中合规项目18个,合规率达82%,合规率同比提高32个百分点。
三、重点改革增活力
1.试点推进城乡融合改革。围绕城乡共同体这一主线,建立健全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统筹推进规划、产业、功能、生活、治理五大融合,促进城乡之间资本、技术、人才等要素双向流动,交通、教育、医疗等资源互联互通。年内,出台《关于推进国家级城乡融合改革试验区建设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强和规范农村宅基地审批管理工作的通知》《天宁区乡村振兴扶持政策》等文件,初步搭建起城乡融合改革制度体系;启动实施包括舜山小镇、教育小镇中学、锡常一体化路网、高新区水生态环境治理等重点项目,焦溪古镇正式加入“江南水乡古镇联合申遗预备名单”,舜山小镇乡村mall主体封顶,高晓声故居片区规划和寺墩遗址保护发掘工作有序推进,雕塑小镇、皮划艇基地等一批产业项目正式投运,季子幼儿园与市机关幼儿园实现一体化办学,郑陆实验学校与局前街小学紧密合作办学,郑陆卫生院与市属三甲医院联建特色科室并通过二级医院验收,全市首个、全省最大的“乡村振兴学院”全面启动,城乡融合成效逐步显现。
2.探索推进集体经济改革。按照“灵活性与原则性相结合、适度松绑与严格监管相结合”的原则,组织开展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出借出租专项治理,并将问题全部纳入常州市农村集体资产监管平台进行动态监管,有效保障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权益。不断完善和加强农村“三资”监管,对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实行全方位、全天候动态监管,累计审核1.5万笔共6.6亿元资金,未发现异常,全年农村产权交易成交项目228个、成交金额2079万元,同比保持稳定。
3.创新推进农村土地改革。出台《关于加强和规范农村宅基地审批管理工作的通知》《天宁区郑陆镇农村宅基地审批管理实施细则》和《天宁区郑陆镇农村宅基地资格权认定管理暂行细则(试行)》,有效填补全区政策空白,并为农房改造提供政策依据。建立起农村宅基地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和农村宅基地管理系统,按照“一户一宅、拆旧建新、退还多宅”的原则,实行“区级主导、镇级主责、村级主体”的宅基地管理机制,探索“三个鼓励”,即:鼓励探索盘活利用农村闲置宅基地和住宅,鼓励开展农民相对集中居住试点和鼓励有偿退出和使用。在此基础上,按照“风貌管控、特色塑造、色调指引、统筹布局”的要求,完成115户宜居农房改造。
2023年是以“中国式现代化”指引乡村振兴,实现中国式乡村现代化开局起步的关键时期。区农业农村局将继续围绕省、市确定的目标和任务,落实各项工作部署,全力实施“一改二创三前列”计划:
一改:城乡融合改革全力突破。城乡融合改革,在形成框架、系统推进的基础上,侧重于把握重点、全力突破。一是规划落地全力突破。按照“一核八园”的总体布局,启动黄天荡清水蟹、焦溪二花脸等产业园区的改扩建,落实郑陆农场的实施主体,重点推进江苏省种业振兴揭榜挂帅项目——优质抗逆杂交鳜新品系选育工程、沙塘鳢新品种培育工程、二花脸猪地理标志农产品保护工程和常州青品种培育工程,成为全省农业种业振兴的典范。二是重点项目全力突破。按照投产一批、开工一批、新签一批的要求,确保明年重点项目在今年的基础上取得突破。三是人才流动全力突破。进一步打通壁垒,力争柔性引进教授级专家40人以上,引进城市人才1万人以上,并推动5000以上农村人才进城发展。四是交通路网全力突破。按照“近期打造环线、中期建设快速路、远期联通江阴”的思路,补齐交通路网发展短板。五是改革成果全力突破。积极策划全国城乡融合改革论坛,从理论高度、专家深度、形象广度、案例角度等方面,形成一系列的改革成果,在全国范围掀起宣传推广热潮,形成苏南地区乡村振兴的模范样本。
二创:一是争创河长制省级激励。进一步总结河长制工作在跨区联动、法制联动、干群联动,在投资总量、水质改善、文化挖掘,在幸福感、获得感等方面的做法和经验,形成成果对上争取。二是争创省级乡村振兴示范镇。郑陆镇在完善乡村振兴示范镇实施方案的基础上,着力从产镇融合发展、乡村人才服务保障、农村生态保护等多个方面提升乡村振兴质量,力争进入全市前两名,创成省级示范镇。
三前列:一是人居环境走在前列。结合郑陆镇省级乡村振兴示范镇和生态宜居美丽乡村示范镇创建工作,启动农村人居环境提档升级工程,重点在体制机制、群众参与、资金扶持方面加大力度,探索出更多有效的经验和成果,力争人居环境进入全市第一方阵。二是河道消劣走在前列。系统化开展河道消劣工作,按照勘察设计、工程建设两个步骤,真正找到污染源头,做到对症下药,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三是美丽乡村走在前列。健全乡村振兴扶持机制,持续推进查家湾、牟家村、黄天荡片区(丰北)等美丽乡村的后续建设及运营管理工作,确保舜山小镇稳步推进、黄天荡片区转型升级、牟家和丰北等美丽乡村稳定运营,真正让天宁的美丽乡村成为乡村振兴的典范和样板。
(此件公开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