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内容
今年以来,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和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的关心指导下,区农业农村局紧紧围绕乡村振兴战略主线,贯彻新发展理念,将“城乡共同体”理念贯穿始终,以重点项目为牵引,以重点工作为抓手,以重点改革为导向,打造未来元素和历史人文交相辉映、产业发展与水墨江南有机融合、效率优先与共同富裕相互促进的苏南乡村振兴样板。
一、重点项目推进乡村发展
1.高标准推进农业农村重大项目。创新打造扁平化组织架构,以“牵头部门+国有公司+项目专员+专业咨询团队”的形式,推进农业农村重大项目建设。全年计划实施包括舜山小镇、观光工厂、农村道路、污水处理等项目在内的农业农村重大项目12个,总投资34.4亿元,年度投资7.43亿元。目前,12个项目均已开工建设,完成年度投资2.96亿元,完成率39.84%。
2.高品质打造现代农业产业园。以郑陆农场为核心,启动观光工厂等产业项目建设,进一步突出种业资源培育从农业传统模式转变为农业核心和乡村振兴的复合模式,打造以优质品种为核心、国家地理标志为依托、农业科技为主导、农业休闲旅游为方向的集生产、生活、生态于一体的示范园区。上半年,完成郑陆农场土地确权确性工作和未来农场、观光工厂合作协议编制,九洲观光工厂高标准生态渔场土方工程完成、工厂改造设计方案编制中。
3.高水平推进水利工程建设。农村水利工程建设加速推进,东青灌溉北站改造工程完工,小坝河闸站和黄昌河堤防加固工程按时序推进。主城区易淹易涝整治稳步推进,茶山巷、浦前张家村易淹易涝片区整治工程完成招投标和跨汛期施工准备,即将启动实施。河道清淤工程有序推进,完成拦港河、联丰河、丁横河支浜(紫云浜)3条城乡河道疏浚整治,清淤河道3.2千米、土方约3.9万方。堤防除险加固扎实推进,主汛前实施完成丁塘港锦美桥南侧驳岸、大通河勤丰段、北塘河武城段及北塘河梅发丝段4处堤防除险工程,有效消除了堤防险情,保障了度汛安全。全面推进断头浜水系沟通,童家浜-后周浜水系沟通项目河道工程和景观铺装已完成,两侧绿化完成90%;桃花港河道贯穿工程已发布招标计划,主汛期后启动实施。
二、重点工作推进乡村治理
1.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深入推进市级美丽乡村示范项目后续提档升级,打造“点上出彩、线上成景、线上美丽”的全域美丽乡村。写好查家湾后半篇文章,舜山小镇稳步推进,乡村MALL、康养板块年度进程过半,万怡度假酒店、叮咚村按时完成前期工作;推进牟家全域运营管理试点,牟家村雕塑小镇雕塑园主体完工,预计8月建成开放;深化丰北农文旅融合发展,先后建成皮划艇基地1个、星空民宿13个,稻田文化圈20亩,丰北“蜗牛时光”都市慢生活乐园形态初具。推进省级生态宜居美丽乡村示范建设培育,启动3个示范村建设。
2.实施农村环境整治。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纳入区重点工作考核体系和疫情常态化防控体系,实现同督查、同推进;探索推行“红黑榜单”,按照市区镇三级考核成绩,将测评前五名的村纳入“红榜村”,后五名纳入“黑榜村”,并将考核结果作为镇村奖补重要依据,以此表扬先进、激励后进,推动全区长效管护水平整体提升。上半年,发现各类环境问题1290个、整改629个,改造提升农村公路7公里,4个行政村生活污水治理工程和15座农村公厕建设有序推进,宣传发动村庄清洁行动222场次,累计清理农村垃圾0.33万立方米、村塘沟渠284处,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超99%,废旧农膜回收利用率超90%。
3.夯实农业发展基础。保障粮食生产,全区划定水稻生产功能区1.5万亩、小麦0.7万亩,保障全区绿色蔬菜保供基地稳定在3000亩、水产养殖面积稳定在1万亩;至上半年,全区累计落实小麦面积0.53万亩、实现产量1856吨,1200亩高标准农田项目接近尾声,粮食生产面积保持稳定。加快绿色食品申报,按照“能报尽报”的原则,全面提升全区绿色优质农产品覆盖面,年内组织2家合作社申报绿色食品2个,目前均在申报阶段。全面释放生猪产能,紧盯现有规模养猪场,科学促进补栏增养,截至6月,本地生猪存栏5200头,其中能繁母猪存栏520头,本地生猪累计出栏2400头,同比保持稳定。
4.发展特色农业产业。推进特色品牌创建,围绕国家地理标志,深度挖掘全区农产品品牌潜力,启动“焦溪翠冠梨”区域公用品牌培育推广方案编制工作,在完成第三次畜禽遗传资源普查和渔文化资源普查的基础上,启动实施“二花脸”地理标志农产品保护工程建设,加快推进二花脸文创工作,提升品牌效应。推动农业主体培育,累计培育省级农业龙头企业2家、区级4家,组织申报市级1家,全区省级农业龙头企业上半年实现年销售额4977万元,同比保持稳定。积极构建“互联网+农业”平台,大力推动电商农业发展,上半年全区农产品电商销售额达到16840万元,同比增长15%。
5.夯实“河长制”责任。推行河道问题整治。牵头制定年度任务107项,截至目前年度任务完成率40%;组织开展河道“碍洪”问题排查,各级河长巡河3157次,完成交办问题40项,正在处理中7项。打造河道示范样板。组织实施16条幸福河湖和2个市级小微水体河长制示范村建设,目前已完成12条幸福河湖现场整治工作,剩余4条幸福河湖和2个市级小微水体河长制示范村稳步推进中;常态化推进问题小微水体治理,年内24处需整改问题小微水体已完成整治15处,全区175个小微水体均长效管护机制已全部建立。严格水资源管理。常态化实施水资源管控,以全民节水十大行动为抓手,深化国家级县域节水型社会达标建设,上半年完成水利部复核工作。
三、重点改革构建制度体系
1.试点推进城乡融合改革。围绕乡村振兴和“532”“3511”战略,以“未来化、数字化、生态化”为方向,以“原乡人、归乡人、新乡人”为主体,以“住下来、干起来、有未来”为途径,以“乡土味、乡亲味、乡愁味”为特色,建立健全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统筹推进规划、产业、功能、生活、治理五大融合,促进城乡之间资本、技术、人才等要素双向流动,交通、教育、医疗等资源互联互通。上半年,编制出台《关于推进国家级城乡融合改革试验区建设的实施方案》《天宁区公共基础设施城乡一体化管护体制改革试点实施方案(2022年度)》,启动实施包括舜山小镇、教育小镇中学、锡常一体化路网、高新区水生态环境治理等重点项目,同步围绕农业产业、都市农业、文化和旅游产业、环保养殖、土地利用等方面在石堰、横沟、查家、丰北、牟家、黄天荡、武城7个村庄开展试点任务。
2.探索推进集体经济改革。按照“灵活性与原则性相结合、适度松绑与严格监管相结合”的原则,组织开展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出借出租专项治理,切实保障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权益,维护农村金融稳定。不断完善和加强农村产权交易各项制度建设和政策引导,对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实行全方位、全天候的动态监管,将农村产权交易逼进市场,进一步调动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内生动力,保障农村经济健康平稳发展。据统计,全区上半年农村产权成交项目121笔、成交金额1277万元,同比保持稳定。
3.创新推进农村土地改革。按照“上情下情兼顾、核心要义说透、历史矛盾规避、基本可以操作”的原则,探索推进天宁宅基地改革。出台《关于加强和规范农村宅基地审批管理工作的通知》,建立起农村宅基地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明确“区级主导、镇级主责、村级主体”的宅基地管理机制、“一户一宅、农房建设、分类管控、集约用地”四大规定、以户为单位申请的审批流程和宅基地有偿退出、使用标准,并鼓励试点集中居住和多种形式盘活利用农村闲置宅基地、住宅,活用腾挪之手,巧解用地之困,提升农村土地集约利用率,进一步盘活、放大农村土地资源,带动产业发展,增加集体收益。
2022年是“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之年,也是城乡融合发展改革的关键一年。下半年,区农业农村局将继续围绕区委、区政府确定的目标和任务,落实各项工作部署,以发展为引领,以改革为动力,以服务为根本,以稳定为保障,持续增强农业、水利发展活力,着力做好以下三方面工作:
一、在重点项目上下功夫
1.加速重点项目建设。紧盯年度目标计划,以高度的责任感、紧迫感,全力推进农业农村领域重大项目,确保完成年度投资目标。在此基础上,建立完善农业农村重大项目储备库,确保建成一批、投入一批、储备一批,力争实现农业农村领域产业项目稳增长,逐步构建一条集产学研于一体的农业产业链,真正跑出富民增收“加速度”。
2.推进农业园区建设。加速郑陆农场转型升级,推进九洲观光工厂建设,年内完成农创孵化基地(鲥鱼养殖、扣肉加工等)建设,建立起研发、生产、体验为一体的产业基地。
3.实施水利项目建设。进一步强化水利建设,补足水利发展短板。围绕服务民生、科学治水的总体工作要求,下半年,重点推进焦溪古镇保护与利用工程、小坝河闸站改造工程和黄昌河堤防加固工程,力争年内完成茶山巷、浦前张家村易淹易涝片区整治、童家浜-后周浜水系沟通和桃花港河道贯穿工程,同步组织开展丁横河支浜(紫云浜)、横塘浜、双桥浜清淤等完工工程验收工作,进一步畅通河网水系,提升引排能力,织牢全区防洪除涝安全网。
二、在重点工作中见实效
1.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健全乡村振兴扶持机制,持续推进查家湾、牟家村、黄天荡片区(丰北)等美丽乡村的后续建设及运营管理工作,确保舜山小镇稳步推进、黄天荡片区转型升级、牟家和丰北等美丽乡村稳定运营,真正让天宁的美丽乡村成为乡村振兴的典范和样板。同时,按照时序进度,完成3个省级生态宜居美丽乡村示范建设工作。
2.统筹人居环境整治。探索成立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督查工作组,探索建立解决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破败留根房管理、建设和管护水平提升等问题长效机制,进一步完善问题线索发现、反馈、整改及结果运用机制。加快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年内新改扩建15座农村公厕建设,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稳定在98%以上,废旧农膜回收利用率稳定在90%以上。
3.提升河道治理水平。压实河长制责任,推进河道“清晏”行动,做到“两违三乱”“清四乱”问题动态清零。夯实河道管护成效,年内完成16条区级以上幸福河湖、2个小微水体河长制示范村创建和24个问题小微水体整治,进一步完善小微水体长效管护体系。推进水资源常态管控,确保年内通过国家级节水型社会达标县复合,完成全民节水攻坚突破行动各项年度任务。
三、在重点改革上求突破
1.推进城乡融合改革。成立城乡融合发展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加强板块部门沟通对接和试点项目跟踪协调,确保完成年度任务。力争到2022年底,基本建立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基本打通城乡人才、技术、资金等要素的双向流通壁垒,加快构建城乡交通、教育、医疗的互联互通渠道,形成城乡之间空间、产业、功能、生活、治理的全面融合,初步建成全国城乡融合发展改革试验区。
2.推进集体经济改革。巩固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工作成果,探索建立农村集体资产股份继承、退出、抵押、质押等制度,继续开展重复成员的查处工作。选择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基础好、集体资产体量大、经济较为发达的镇村开展“政经分开”改革试点,探索可推广、可复制的改革经验,构建集体经济组织与村民自治组织各司其职、相互协调的新格局。
3.推进农村土地改革。稳慎推进宅基地审批管理工作,指导板块编制宅基地操作细则,确保宅基地审批管理可落地、可操作。鼓励镇(街道)探索自主经营、合作经营、租赁经营、委托经营等多种形式盘活利用农村闲置宅基地和住宅的新途径,组织开展郑陆镇宅基地建房联审联办试点,探索宅基地跨村安置结算路径,进一步激活农村资源价值,提升综合效益。
(此件公开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