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内容
祁科郁、徐艳艳委员:
你们提出的关于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和关于进一步深化智慧城市建设,加强生活环境整治的建议的提案收悉,收到提案后,我局高度重视,会同协办单位扎实推进提案办理工作,并于5月30日牵头各协办单位召开见面会,与两位代表开展深入交流,现将有关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一、有序探索,搭建智慧城市框架
智慧城市是城市信息化高级形态,实现信息化、工业化与城镇化深度融合,有助于提高城镇化质量,实现精细化和动态管理,改善市民生活质量。根据省、市相关要求和《常州市2022年大数据工作要点》,今年以来,天宁区不断优化基础建设,完善智慧城市框架,布局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助力。在我区探索智慧城市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城管、市监、应急等部门先后完善了部门数字化智能平台,提升了服务质效。目前各平台纵向延伸较为顺畅,与省、市和属地板块之间对接顺利,但跨部门间协力仍然不强,横向对接仍然存在数据壁垒,相关工作仍然需要进一步探索解决。下一步,天宁区将按照省市相关要求,开展“一网统管”前期工作调研,着力推进数据去重、整合,打破数据壁垒,推进信息共享,强化部门间高效协同,化点成面,完善天宁智慧城市架构。
二、夯实基础,完善智慧城市布局
天宁区不断加快5G基站等智慧城市基础建设,积极推动“智改数转”为制造业企业赋予新动能。目前,天宁区共建有5G基站1465个,2022年内预计新建5G基站335个,基本实现5G信号全覆盖。全区现有工业互联网生态企业130家,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工业互联网特色服务平台累计汇聚服务商100家,形成行业解决方案300个。航天云网、国佳云为、找纱科技、巨细科技被认定为省重点工业互联网平台,数量居全市第一。持续开展两化融合创新示范区创建,加快工业互联网、“5G+”、新基建赋能制造业创新发展,支持企业建设基于互联网的“双创”平台,构建网络化协同制造、个性化定制、众包设计、服务型制造等新模式新业态,天宁区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已累计推动全区500余家企业实施智能化改造。
同时,天宁区不断拓展智慧城市场景,提升社会治理效能。通过常州市环卫信息化监管系统,天宁区环卫处提升了道路保洁环卫机械化作业车辆和生活垃圾转运车辆生产运行的信息化管理,2021年在全市率先试点机器人环卫作业车,大力推进道路保洁的机械化、智能化、长效化、信息化。区农业农村局强化“智慧水利”建设,水位监测站点实现重点区域全覆盖,防汛综合数据库和业务应用系统上线运行并与省、市互联互通,水利工程实时监控、短信预警全覆盖;全区218条河道和175条小微水体全部纳入河长制体系,并引入无人机实行“天眼”巡河,扫除河道管理“盲区”和“死角”,提升河道管理效率。下一步,天宁区将根据市“一网统管”的工作思路及工作进度,进一步推进智能平台在医疗、交通、环保、教育、就业等工作中的实际运用,逐步完善智慧城市体系建设。
三、聚焦问题,智慧城市推动城市管理
1. 统筹资源,织密智慧网络。立足“一系统”,即市容环卫责任区管理信息系统。该系统由市城管局牵头,集案件受理、派遣、处置等业务模块和识别、分析、归类、深度学习等技术模块为一体。织密“布点网”,即加密精品街道探头网络体系。2021年,区城管局率先在局前街、和平北路两条省级示范路试点运行,共安装十余个探头。一年来,累计发现问题1021个,其中商家自行整改972个,到期不整改进入执法流程的49个,自行整改率达95.2%。2022年,天宁区将总结近年建设经验,在已建成的精品街道等基础设施条件比较好的路段继续推进市容环卫责任区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现已确定布点百余个,这些探头将大力助推城市管理向精细化、智慧化管理迈进。
2. 探索推进,完善建管体系。智慧城市系统重在前期建设,难在后期管理,为落实系统长效运行,下一步,区城管局将探索“以租代建”模式。积极引进第三方,将系统运行所需软、硬件运行和后期维护交由专业技术人员建设及管理。既能确保智慧城市系统高效运行,又能极大解决设备管护后续问题。制定长效运行考核体系,逐步完善评价和反馈机制,让系统平台更高效、更长远地服务于城市管理。
3. 锚定未来,构筑智慧平台。为了加强智慧城市建设,我区已着手建立一批推进城市管理,解决群众需求的智慧平台。在“智慧城市”的框架下,区城管局以综合执法平台为基础,不断拓展“智慧城管”运用,构建城市管理立体感知网,通过物联感知、视频感知、数据分析等方式实时监测城市管理运行情况,运用数据模型和算法,分析现状,研究趋势,找出规律,形成决策依据,完成城市管理信息的智能化收集、整理、融合,形成了全方位覆盖、高效率运行的新型城市管理体系,并不断推动城管“管理”向“智理”、向“服务”的转变,提高执法效能和精细化管理水平,实现“智慧城管”转型升级,切实提升群众满意度。
(此件公开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