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政民互动 > 结果反馈 > 内容
为更好的培育、服务与激励“专精特新”企业,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天宁区设计发放了《企业生产情况调查问卷》,现将调查情况反馈如下:
一、问卷调查结果
贵企业所有制性质:
1国有企业( 8%)
2集体企业( 0%)
3民营企业( 89%)
4外资企业(3 %)
5混合所有制企业( 0%)
贵企业经营规模属于:
6年纳税销售300万元以下(11%)
7年纳税销售300-2000万元(18%)
8年纳税销售2000-40000万元(63%)
9年纳税销售40000万元以上(8%)
贵企业行业类型:
10电子(5%)
11纺织服装(21%)
12化工新材料(39%)
13机械(11%)
14建材(0%)
15生物医药(3%)
16冶金(0%)
17服务业(0%)
18其他(21%)
贵企业对专精特新相关政策的了解程度:
19完全不了解(18%)
20部分了解(71%)
21非常了解(11%)
近3年来贵企业研发投入:
22逐年增长(71%)
23基本不变(29%)
24逐年减少(0%)
贵企业主要的研发机制是:
25企业独立运作的专门机构(63%)
26与高校及/或科研院所等合作的专门机构(18%)
27与上下游合作的专门机构(0%)
28有专职研发团队但无专门机构(8%)
29其他(11%)
近年来,贵企业每年获专利数量情况:
30逐年减少(8%)
31基本不变(58%)
32逐年增加(34%)
您对企业创新成果转化情况满意度:
33满意(61%)
34一般(34%)
35不满意(0%)
36不好评价(5%)
贵企业的专精特新产品和同类产品相比,特色主要体现在:
37工艺、技术不同(58%)
38针对特殊的消费群体(11%)
39品牌优势明显(8%)
40特殊的原材料(5%)
41其他(18%)
企业“专精特新”技术或产品取得的路径是:
42独立研发(63%)
43和大企业合作研发(8%)
44和其他中小企业合作研发(11%)
45和科研院所合作研发(8%)
46与高等院校合作研发(8%)
47购买其他企业、科研院所或高等院校(3%)
贵企业对产品生产遵循何标准
48国际标准 (8%)
49国家标准 (47%)
50行业标准 (24%)
51企业标准(18%)
52没有标准(3%)
目前企业有无卡脖子技术难题:
53有(66%)
54无(34%)
为解决卡脖子难题,企业的策略是:
55独立攻关(29%)
56联合攻关(50%)
57购买专利(5%)
58目前还没有办法解决(16%)
贵企业的盈利能力:
59高于行业平均水平(37%)
60与行业平均水平持平(50%)
61低于行业平均水平(3%)
62不清楚(11%)
影响企业盈利能力的核心因素是:
63研发成本(76%)
64融资成本(3%)
65纳税负担(5%)
66人力成本(16%)
您对行业龙头企业带动贵企业发展的满意度:
67满意(47%)
68一般(47%)
69不满意(3%)
70不清楚(3%)
贵企业开展产业链上下游产业协同和联合攻关:
71非常常见(16%)
72比较常见(58%)
73比较少(24%)
74很少(0%)
75从未有过(3%)
在和产品配套的大型企业合作中,是否接受过大企业的技术指导:
76是(79%)
77否(21%)
是否和大企业进行过技术合作:
78是(89%)
79否(11%)
贵企业持续发展面临的最突出问题是:
80缺能工巧匠(8%)
81缺高端人才(53%)
82融资困难(3%)
83用地难(16%)
84创新不足(5%)
85其他(16%)
着眼创新,企业面临的最突出问题是:
86研发力量不足(71%)
87研发投入不足(8%)
88研发氛围不浓(0%)
89政策支撑不足(11%)
90专利保护不力(0%)
91其他(11%)
贵企业专利被侵犯的情况:
92非常严重(3%)
93比较严重(5%)
94不太严重(79%)
95从未出现(13%)
企业专利保护存在的问题有(多选不超过3个):
96企业专利保护意识不浓(13%)
97专利保护专门人才不足(0%)
98企业专利保护成本高昂(55%)
99企业无专利保护机构(5%)
100法律不健全(0%)
101政府专利保护不能有效匹配企业需求(3%)
102其他(24%)
关于创新的外部支撑,您认为(多选不超过3个):
103应进一步强化上下游协同和联合攻关(27%)
104应进一步引导校企合作、企业与科研院所的合作(32%)
105应实施更积极的柔性人才政策(20%)
106应发挥行业组织在行业信息、人才信息等方面的作用(15%)
107应注重打造专精特新创新联合体(1%)
108其他(5%)
二、总结分析
企业基本情况分析:本次参与调查的企业,从企业性质来看,89%为民营企业,8%为国有企业,3%为外资企业,民营企业占主导性地位;从企业行业上看,39%化工新材料,21%纺织服装天宁区传统企业比重较大;从企业规模来看,63%的企业年纳税销售2000-40000万元,18%的企业年纳税销售300-2000万元,天宁区中小微企业占据较大比例。
企业研发创新方面:近3年来贵企业研发投入,71%的企业逐年增长,29%的企业基本不变,表明企业的研发意识比较强;研发机制方面,企业独立运作的专门机构占比63%,高校及/或科研院所等合作的专门机构占比18%;对于创新成果转化情况61%的企业比较满意,天宁区企业对于研发的重视程度和知识产权的保护意识越来越高。
专精特新发展方面:企业“专精特新”技术或产品取得的路径63%的企业属于独立研发;11%的企业是和其他中小企业合作研发。58%的企业表示专精特新产品和同类产品相比体现在工艺、技术不同,11%的企业表示是对特殊的消费群体,产品的特色化程度比较高;82%的企业表示了解专精特新相关政策,表明企业对政策的关注度和天宁区对于政策宣传方面的力度还是比较高的。
三、主要存在问题:
一是技术攻关存在难点。一方面,着眼创新,71%的企业表示研发力量不足,8%的企业提出研发投入不足;另一方面,高端技术人才缺乏。53%的企业表示企业转型发展缺乏高端人才团队,8%的企业表示缺能工巧匠。
二是各项成本上升,企业利润下降。76%的企业表示研发成本是影响企业盈利能力的核心因素,同时受疫情和国际形势影响,16%的企业提出人力成本逐年上升,还面临纳税、融资等其他因素。
四、下一步举措
1. 扩大人员招聘途径。强化人才政策,积极引进高端技术人才和研发人员,建议人力资源等部门加大对企业多形式招工的宣传,同时,积极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尤其是职业技术学院,加强企业与高职类院校在校学生实习合作,进一步吸引人才来常就业。
2. 加大政策倾斜。地方政府在财政预算中设立扶持小微企业转型发展专项基金,鼓励小微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差别化发展。对于获得省级以上专精特新小巨人称号的企业,在融资、用地、用电等方面给予企业一定的支持和适当倾斜。
3. 引导企业创新。一方面鼓励全区中小企业开展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鼓励“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建设高水平研发平台,建立企业技术中心;指导中小企业充分利用网络和信息化平台,构建新的商业模式。另一方面促进产学研合作。加强与科研院所的合作,搭建技术交流平台,提升“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管理人员的创新、管理和市场开发能力。
(此件公开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