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内容
茶山,不产茶,也无山。据地方志记载,古时,来自宜兴溧阳等地的茶叶经过水路在常州南乡集中焙制、包装、转运,再向京城长安运送。这里建有茶局、茶亭、茶道,连绵数里,故称“茶山”。现如今的茶山街道,地处常州中心城区,辖区面积1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近14万人。近年来,茶山以党建为引领,以民生为核心,打造“安居”“宜居”“乐居”街道。
“红色党课”赓续初心使命
当前,党史学习教育正在茶山街道如火如荼地开展中。街道坚持精准施教、多点开花,通过务实高效的举措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工作走心又走新。
街道因地制宜、因人施教,根据基层工作者、城市建设者、老年人、年轻人等不同群体,量身定制形式多样的党课内容。依托辖区“名山书院”“古树新亭”等基层党建阵地,组建“老兵”宣讲队、“初心”党建宣讲队等多支百姓名嘴队伍,常态化开展党史理论宣讲;针对辖区众多一线生产企业,创新打造“车间党史课堂”,潜移默化种植红色种子。截至目前,街道共开展各类线上线下党史学习教育理论宣讲近200场。
街道串联起张太雷故居、同济桥党建绿地公园、中华纺织博览园、白氏宗祠等多个红色阵地,用“红色地图”擦亮“茶山名片”,以实境课堂“解锁”党史学习教育新模式。通过讲好常州精神、白氏家风家训等多个故事,着力让旧址遗址成为党史“教室”,让文物资料成为党史“教材”,让英烈模范成为党史“教师”。
基层党组织以红色文化为主题,开展红色家书诵读会、红色毅行等丰富多彩、形式新颖的红色主题活动。常春村依托古运河畔的老戏台,打造“戏台讲堂”;留青竹刻非物质文化遗产省级传承人白坚仁带领辖区群众创作留青竹刻非遗作品;同济桥社区风筝协会制作并放飞了“红船”风筝;富强村以“讲红色党史,忆入党初心”为主题,编排三句半文艺节目,党史学习迎来“满园春色”。
“以民为本”绘就幸福底色
悠悠万事,民生为大。茶山街道紧扣老百姓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一件接着一件办,一年接着一年干,打造最具幸福感的城乡治理样板。
聚焦一“老”一“小”,打造老有所乐、小有所托的和美宜居家园典范。街道完善“一揽子”社会服务,引进安康通、椿熙堂等服务机构,为老年人提供持续性的医疗、康复、护理、健康管理、助餐助浴等服务。形成“一刻钟”服务圈,开设“四点半课堂”,推广“养老+托幼”双托双护,为居民提供从育幼到助老全周期、全方位的持续性服务。全面落实李克强总理视察富强新村讲话精神,推动实现“老年人有幸福的晚年、年轻人有可预期的未来”。
聚焦一“新”一“旧”,实现破茧蝶变。探索推进从“整治”到“自治”,次新小区、老旧小区管理迎来“新转机”。坚持“点单+定制”,形成“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反馈问题”的工作闭环,解决天然气改造等各类为民实事300余件。坚持“协商+自治”,创新“居民众筹+政府补贴”的工作模式,顺利推动老小区电梯加装和居民楼外墙维修整治工作。以点带面,撬动小区内全方位多层次的治理,走出了一条党员带头,居民共同参与,大家合力自治的新路子。
聚焦一“河”一“景”,绘就生态画卷。以“水清、路通、景美、功能配套”为目标,启动龙游河水环境综合整治项目,将昔日的龙须沟改造成今日的会客厅,造福沿线居民群众近7万人。坚持民意导向,新建口袋公园、活力广场,滨水公共景观步道,营造生态优美、层次鲜明的环河亲水样本。坚持党建引领,顺利推进房屋征收、雨污分流、水利工程和景观业态等工作,开展“初心永不变 ‘河’你在一起”系列活动,实现生产生活生态相宜、自然经济社会人文相融。
“文旅融合”焕发勃勃生机
老城老街老巷子,老墙老院老房子,茶山有着丰富的文化载体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在绘就人民美好生活画卷的道路上,茶山以“文”化城,形成文旅融合赋能高品质发展的茶山特色,既有“面子”,又有“里子”。
老城焕“新颜”,宜居生活品质全面提升。以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示范区域为目标,推动茶山由“老旧”走向“精致”、“封闭”走向“开放”、“朴实”走向“特色”、“片区”走向“城市”。
古河现“风采”,城市水系复兴画卷徐徐展开。持续推进龙游河水环境综合整治,在打造水清岸绿景美的生态样板的基础上,进一步提炼文化内涵、丰富业态布局,激活发展空间。
遗存展“活力”,运河工业文化雏形初现。依托京杭大运河、历史文保建筑、近现代纺织工业遗存和刘国钧等常州历史文化名人资源,打造国家级纺织文化国民教育基地—中华纺织博览园。
百年前,革命英雄张太雷用“谋将来永远幸福”诠释革命初心,化育着这方水土。百年后,茶山街道初心如磐,使命在肩,奋力投身到“谋茶山永远幸福”的伟大事业中,让“民生”二字化作一缕缕温情暖意浸润在群众身边,让“幸福和谐、美丽宜居”成为茶山靓丽的名片。
(此件公开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