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内容
今年以来,我们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围绕打造“长三角三新经济高地、现代化城乡治理样板”的目标定位,奋力为迈入全省高质量发展第一方阵持续发力。
一、对标新任务,民政事业稳步推进
1.精准发力,社会救助水平持续提高。一是救助保障平稳有序。7月1日起,城乡低保标准提高到940元/人/月,累计向城乡低保1394户1787人发放低保金1767.41万元。实施“放管服”改革,将低保、低保边缘等4项救助事项审批权限下放至镇(街道),简化服务流程,方便群众办事。深化临时救助改革,临时备用金制度成效明显,累计向97户200人发放救助金18.01万元。二是特困群体管理规范。启动对低保、困难残疾人、困境儿童等6类服务对象的低收入人口认定工作,全区12604人100%“拉网式”摸排到位。将特困供养人员基本生活标准提高至低保标准的1.3倍,共向95人发放供养金142.35万元。出台《天宁区城乡特困人员照料护理工作实施办法》,人性化提供供养服务。三是慈善救助有效实施。9月,组织开展全区“慈善一日捐活动”,共募集善款51.2万元。全区慈善超市在重大节日,累计向2849户困难群众配送42.73万元生活物资。累计助孤助残108人、25.4万元。发扬全国“互帮互助”精神,向陕西省揭阳县捐赠慈善救助资金15万元。
2.提升覆盖,“一老”服务效能再上台阶。一是拓展居家养老服务覆盖。持续扩面政府援助服务,截至10月底,累计向3.11万名60岁以上老人提供居家上门服务。80岁以上老年人居家上门服务覆盖率年内实现100%。对420户困难老年人家庭开展居所适老化改造,10月底前全面完成施工工程。9月,出台《天宁区家庭养老照护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启动家庭养老床位试点工作,目前完成试点32张。二是提升养老载体服务水平。压实养老机构安全生产责任,累计对全区24家养老机构开展5轮次全面检查,有效排查整治各类隐患25处。开展消防安全达标创建活动,年内完成3家机构安全管理标准化达标创建。通过衔接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新增护理型床位120张,全区养老机构护理型床位占比达80.9%。启动养老机构1-2级等级评定工作,年内完成评定,并与运行补贴发放考核挂钩。三是强化社区养老服务能力。积极打造区级养老服务指导中心,现已完成项目方案设计。实现7个镇(街道)级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全覆盖。改造提升了天宁街道舣舟亭社区、雕庄街道菱溪社区等3家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在茶山街道富强新村引进社会力量,打造“一刻钟”服务圈,为老年人等居民群体打造“安居”“宜居”“乐居”环境,做法获李克强总理现场点赞。
3.激发活力,社会治理能力显著增强。一是提升社区服务效能。全面完成122个村(居)民委员会换届选举工作,组织开展新任两委成员、村(居)务监督委员会主任培训班。提升改造富强社区等5个城乡社区用房,创新社区公共空间运营方式,鼓励社会服务机构参与运营管理。在创新“政居分离”治理模式的基础上,优化社区服务流程,推进全科社工示范窗口建设,提供“全科全能”标准化服务。二是创新社区治理模式。开展“城乡社区可持续营造行动”,引导社区骨干、志愿者、居民自组织、公益组织等多元主体参与社区治理和服务,形成“好邻居,一起来”、“社区能人培力计划”、“你约我帮”等多个品牌示范项目,做法获民政部《社区》杂志专题报道。进一步完善民主协商机制,线上发展“互联网+居民自治”模式,线下发掘楼道、议事亭等“微阵地”, 推动社区各方众议共决。三是强化社工队伍建设。深化社工职业化体系建设,与常州大学合作,建立区级社工专业实践基地,发挥街道级实训基地实效,形成“社工成长训练营”“青红工程”等实训品牌。构建分层分类培训,开展全区全科社工轮训,采取“线下+直播”方式开设17门课程。组织44名社区骨干开展城乡社区治理和服务能力提升培训班。四是加强社会工作服务。着力推动基层社会工作服务站专业化建设进程,年内实现乡镇(街道)社会工作站建设全覆盖。开展区级社会工作宣传周主题活动,选树表彰社会工作领域先进,全区开展系列活动52场。加强社工人才“蓄水池”建设,引进社会工作领域领军人才3名,新增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1家。浦南社区三合一和谐家园促进会“走出军营还是兵”项目获评江苏省优秀社会工作项目。五是党建引领社会组织。建立社会组织综合党委,打造党务业务“双强共同体”, 形成“曙光行动”“红情绿意,党建助残”等多个“党建+公益”社会组织服务品牌。深化“融益天宁”党建品牌,开展“党史教育”、“头雁培养”等主题活动6场。推进规范化管理,开展行业协会和商会收费排查、非法社会组织整治等专项工作,推进“僵尸型”社会组织专项清理。开展公益创投活动,26个区级扶持项目均结项,形成光华成长支持中心“皂物空间——喜憨儿冷凝皂培训就业支持性服务项目”等品牌项目。
4. 统筹推进,专项公共服务日趋完善。一是保障残疾人福利。累计向全区5726名困难残疾人发放“两项补贴”1800.58万元。开展全区残疾人“两项补贴”清查工作,对重复享受等情况进行核查,共清查81人、27.23万元。二是扩面困境儿童保障。成立“天宁区未成年人保护工作领导小组”,构建“政府主导、民政牵头、部门联动、社会参与、共同关爱”的儿童福利格局。对全区121名困境儿童进行精准识别、分类保障,100%建档立卡,100%纳入保障范围,累计发放生活补助金118.46万元。三是优化婚姻登记服务。截至10月底,共办理婚姻登记2639对,其中结婚登记1991对,受理离婚登记申请1221对,办理648对。开展结婚登记“跨省通办”试点工作,完成全市首对通办业务,累计办理跨区域结婚登记226对。四是稳妥做好区划地名工作。实施天宁区人民政府和兰陵街道办事处政府驻地迁移历史遗留问题解决工作,10月底将全面完成。落实红色地名申报工作,恽代英纪念馆、张太雷纪念馆和烈士陵园顺利纳入至全省红色地名申报名录。五是深化殡葬领域治理。印发《天宁区殡葬服务收费专项整治工作方案》,组织对全区5个公益性骨灰纪念堂、2个经营性公墓、1个经营性塔陵以及2个公益性公墓等殡葬服务机构收费开展清查。
二、对标高质量,瞄准方向坚持不懈
区民政局将紧扣新时代民政主业主责,围绕社会救助、养老服务、社区治理和专项服务4个体系建设,坚持“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提质量、谋新局”,全面推进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
1. 聚焦弱有所扶,打造保障有力的社会救助体系。一是深化“大救助”成效。推动“智慧大救助平台”在基层的全面落地与广泛使用,努力实现社会救助的智能化、信息化。深化“大数据+网格化+铁脚板”机制在社会救助领域的应用,建立动态检查、主动介入的预警机制。二是推进“放管服”改革。针对城乡低保等四项首批下放的审批权限,加大对基层社会救助工作的指导与监督,制定社会救助监管办法,促进社会救助政策的落地落实与效应发挥。三是健全救助制度体系。进一步完善临时救助制度,适度扩大救助范围和标准。探索对低保边缘和支出型困难家庭救助办法。四是开展低保专项治理行动。借助市级申请救助家庭经济状况核对中心、审计部门、第三方机构等力量,多渠道进行信息核对,清理纠正救助政策落实不到位问题,杜绝“政策保、人情保”和“错保、漏保”现象。
2.聚焦老有所养,打造优质均衡的养老服务体系。一是扩面政府援助服务覆盖。继续全面推进居家上门服务工作,以考核为抓手,激励基层加大政策宣传和服务对象摸排力度。以创新为突破口,拓展服务项目、探索特色服务,让老年群体“应享尽享”。二是扩大民生实事工程范围。对茶山街道丽华一村社区、红梅街道新堂社区等一批居家养老服务站(点)开展提升改造工程。根据市级数量配比,继续做好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工程,帮助更多老年人享有安全、便利和舒适的居住环境。三是扩展家庭养老床位试点工作。探索“五统一”标准,即“统一失能评估、统一服务协议、统一服务内容、统一服务流程、统一标准监管”,用标准化带动服务精准度。通过个性化定制服务内容、规范化打造服务流程和人性化扶持运营机构等途径,依托长期照护险,确保在明年10月前,完成300张试点工作。四是扩充医养融合工作内涵。强化与卫健、医保等部门的横向联动和有机互动,持续健全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的合作机制,鼓励养老机构设置医疗服务和护理康复功能。进一步开放市场,支持社会力量举办医养集合机构,进一步扩大护理型床位供给。倡导医疗服务与养老服务融合发展,推动医疗服务延伸至居家养老服务。五是推进区级养老服务指导中心建设。立足养老服务指导和体验两大功能,推进区级养老服务中心建设。设置涵盖政策宣传、智慧赋能、专家库、养老实训、品牌展示、实景体验、惠民服务和产业交流等八大板块,打造地区养老服务综合体标杆。
3. 聚焦多元共治,打造多元参与的社会治理体系。一是深化创新探索实践。推广“社区可持续营造行动”,围绕社区多元场景营造、社区自组织建设等方面,拓展项目实施的深度和广度,推进现代社区共同体建设。健全自下而上的民主协商,不断完善各类议事平台,议事机构建设,打造协商自治品牌。年内80%的城乡社区开展可持续营造项目。二是加强社工队伍建设。进一步完善制度体系,优化队伍结构,测算调整社工薪酬待遇,落实社工配备、选人聘用、使用管理、能力提升、激励关爱等多方举措。进一步构建分层分类的基层治理人才培训体系,发展社工高端人才培育项目,加速本区社工督导的成长、成熟,带动社工队伍专业素养提升,全链式打造基层治理铁军。三是强化多元主体参与。将党的建设融入社会组织发展的全过程,深化“融益天宁”社会组织党建品牌。持续推进服务资源的优化整合,依托公益集市、公益创投等载体,引导多方力量参与社区治理与服务,实现社区服务特色化、专业化、品质化,推进社会组织提质增效、品牌化发展。四是提升社会工作服务。全力推进基层社会工作服务站建设运营,开发专业社工服务项目,将社工站(室)建设成为民生领域服务的示范窗口。深化“三社联动”机制,推广“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志愿者”协作机制,保持社区志愿服务的有效供给与有机更新。年内持续拓展城乡社区社工服务室覆盖面,扶持培育专业社工服务机构,每万人拥有社会工作专业人才不少于11人。五是持续推进品牌建设。尊重基层首创精神,鼓励引导基层立足自身资源禀赋,积极探索实践基层治理模式,形成一批各具特色的社区治理和社区服务品牌样板,年内打造社区治理和服务品牌项目不少于10个。
4.聚焦便民为民,打造专业高效的专项服务体系。一是打造高标准婚姻登记服务。以3A级婚姻登记机关标准,完成天宁区婚姻登记处迁址工作。深入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进一步规范离婚登记申请和办理工作。深化婚姻登记“跨省通办”试点工作。二是强化殡葬领域行业监管。推进殡葬服务收费及殡葬业价格秩序、公益性安葬设施建设经营专项整治活动,着力净化殡葬服务市场。三是规范残疾人和困境儿童保障工作。全面落实残疾人“两项补贴”政策,完成清查追缴工作,规范审批审核工作,健全监督管理办法。做好困境儿童和留守儿童精准排查和信息动态管理工作,形成常态化“主动发现”机制。健全儿童关爱服务网络,加快建设儿童福利机构。四是有序推进区划地名工作。强化区、镇(街道)人民政府驻地管理。稳妥做好不规范地名清理整治和平安边界创建工作。
三、五年来亮点工作
1. 治理模式创新领跑全市。2017年,“全国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试验区”顺利通过民政部结项验收。2019年起在常州市首度开展社区治理模式创新试点工作,在青龙街道探索“大社区”模式,在红梅、雕庄街道探索“政、居务分开+专业社工”模式,通过厘清政务、居务关系,“减去”社区行政事务负担,“增加”为民服务效能。“‘政居务’分离优化基层社区治理新架构”获评全市现代民政建设创新成果。
2.多元共治实践层出新招。近五年来,先后在全区面上推进“社区管家”、“微自治”等共治实践,在板块点上形成了雕庄街道“6+X”四邻协商民主议事会、红梅街道“社区管家服务”、兰陵街道“三合一和谐家园促进会”等可复制、可推广的共治品牌。“天宁区多元共治创新实践”、“一站式服务受理创新实践”获评常州市基层社会治理十大创新成果。
3. 养老服务质量节节攀升。天宁区在全市率先提出构建“五位一体”的养老服务模式,旨在重点解决老年人面临的入住难、活动难、就餐难、洗浴难、维权难等养老现实问题。2017年“天宁区居家养老管理服务标准化试点”获评国家级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综合标准化试点项目。
4.“互联网+养老”智慧平台率先落地。2017年,引入国家级智慧健康养老应用试点示范企业——安康通,建成并运营天宁区智慧养老服务指挥平台,向天宁区老年人提供助洁、助餐、助浴等10大类的居家养老服务,至2019年底实现了服务全域覆盖。平台获国家副主席王岐山等领导现场肯定。
5.“适老化”改造造福老人。2016年,我区在全省首家联动推进适宜养老住区建设试点示范工作,在茶山街道朝阳四村北区开展适老住区改造,投入500万元对老年人住房、无障碍设施、小区环境等方面进行了改造提升,获评“江苏省民政建设十大创新成果”。2017年选定茶山街道富强新村实施了二期改造项目,2021年3月,李克强总理现场视察并给予肯定。2019至2021年,又累计为全区2020户困难老年人家庭进行了适老化改造。
6.全省唯一集聚区落户。2015年,天宁区健康养老服务业集聚区正式获批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至今仍为全省唯一。2018年9月,国家副主席王岐山专题调研天宁区中国——以色列健康养老合作项目。国务院副总理孙春兰对天宁区健康养老工作作出重要批示。中国老龄协会会长王建军专程赴天宁调研,肯定健康养老事业和产业“三项融合”。2019年,引进励建安院士工作室,开创全球首个政府参与的CARF认证体系项目。
(此件公开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