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内容
李刚委员:
你提出的关于因地制宜推进乡村文化建设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近年来,天宁区紧紧围绕乡村振兴战略主线,坚持规划引领,推动资源有效配置,加速特色产业培育,提升乡村建设水平,努力让农业有奔头、农民有干头、农村有看头,初步走出了一条城市近郊乡村振兴的“天宁路径”。一是聚焦产业,排定农业农村重点项目19个,完成投资17.23亿元,有效改变以往碎片化、粗放式发展窘境,成为都市农业的引领和乡村生活的典范。二是聚焦生态,以乡村建设为抓手,优化完善乡村功能配置,改善提升人居环境,先后完成3个市级美丽乡村示范项目建设,建成美丽宜居乡村58个、省级绿美村庄3个、省市生态文明示范村2个,认定省级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示范村3个、市级示范村6个,实现农村生活垃圾集中收运处理率、无害化卫生户厕普及率、新政村双车道四级公路覆盖率、生活污水处理率四个“百分百”。三是聚焦文明,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基层的宣传与实践,浸润新时代乡村良好家风、民风。打造高素质农民队伍,2020年,累计培训高素质农民2125人次,开展科技培训6次,培训人数120人以上,累计补充农村基层卫生人员25名。四是聚焦治理,强化基层党组织堡垒作用,“一支部一特色”打造党建特色服务项目,依法推进村党组织书记、村委主任“一肩挑”,持续选派“第一书记”到经济相对薄弱村开展帮扶,提振农村经济发展活力。深化网格治理,全市范围内率先实现城市社区专职网格员配备率100%。五是聚焦富民,全面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全市率先脱贫,创新实施防贫保险政策,建立起解决相对贫困长效机制,切实筑牢返贫防线。
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力量之“根”、发展之“魂”。天宁区在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注重挖掘乡村本土文化内涵,将文化建设贯穿乡村建设全过程,以“文化”兴“产业”、强“治理”,不断推动乡风文明走在前列。
一、以自我供给完善乡村文化建设方面。天宁区坚持因地制宜推动乡村公共文化建设,将地方乡土文化纳入到公共服务项目中来,做到公共文化建设与农民日常生产生活相结合。深化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试点工作建设,不断扩大覆盖、提质增效,推动试点工作从3个市级,8个区级扩大到全区各乡镇和街道范围,目前,已建成新时代文明实践所6个,实践站90多个,实践点150多个,切实满足村民对美好文化生活的需求。注重培养发展乡土文化骨干,组织文艺骨干参加各项业务培训,更好传承和发展乡村文化。
二、以乡村文化赋能特色产业方面。天宁区注重整合乡村文化、生态、产业等资源,着力打好乡村文化内涵牌,大力发展乡村文旅融合项目,促进实现富民增收。2020年以来,天宁区累计打造乡村重点农文旅项目4个,有力地推动了乡村特色文化与“一二三”产业的对接融合。打造查家湾季子文商旅农综合体—舜山康养小镇项目,厚植圣贤文化底蕴,全面布局“一核两环三片多点”产业结构,即季子文化传承中心、环绕舜山新沟河的道路和水系环、国际康养片区、现代农业片区、乡村休闲片区及季子躬耕园、国际康养社区、乡村文创学院,重点培育农村电商、乡村民宿、农家美食等业态,创建查家湾文旅品牌,推动形成常州乡村旅游核心示范点,目前,季子文化传承中心已对外开放;打造焦溪古镇申遗保护项目,充分用好焦溪羊肉、前厂后店、黄石半墙、人文典故这些资源,打造别具一格的江南古村落;完成黄天荡江南水韵项目建设,充分挖掘历史文化、渔业文化、生态文化,形成历史与现代、生态与景观相互交融的乡村旅游示范点;完成牟家文农旅项目建设,以申浦河文化为依托,将传统农业与之融合,打造公子居民宿、伊酷拉精灵农庄、牟家集市等乡村旅游精品路线,实现产业联动发展。
三、以乡规民约助力乡村治理方面。天宁区出台了《关于做好村规民约和居民公约工作的指导意见》(常天社办〔2019〕1号),指导各地因地制宜对村规民约、居民公约进行修订,在规范日常行为、维护公共秩序、保障群众权益、调解群众纠纷的基础上,着力引导民风民俗,弘扬向上向善、孝老爱亲、勤俭持家等优良传统,推进移风易俗,倡导健康文明绿色生活方式,抵制和约束薄养厚葬、拒绝赡养老人、涉黑涉恶等突出问题,筑起乡村道德高地。目前,天宁区村规民约和居民公约制定率达100%,通过修订村规民约,有效地引导了基层群众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推动了基层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全面提升了乡村治理水平。
(此件公开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