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内容
2015年,区划调整,郑陆划归天宁,天宁农业有了基础,发展前景充满遐想。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们紧紧围绕“十三五”规划各项目标任务,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主动对接、创新作为,农业农村水利工作在区划调整后实现了新的发展。
一、现代农业提质增效
1.园区建设有序推进。依托1200亩的郑陆农场,在全面完成清障工作任务的前提下,启动天宁区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建设,构筑天宁乡村振兴产业引擎。规划方面,在编制完成“一湾两环五区多点”产业布局规划的基础上,启动新一轮产业规划编制,同步引入高标准农田和农光互补项目等建设项目。平台方面,组建常州市焦溪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注册资金达1亿元,为全区乡村振兴提供了充足的融资、技术服务。建设方面,先后建成外环路、冷库以及新品梨科技示范基地建设,引进夏露等8个新品种梨35亩,完成南粳46、武香粳6622优质水稻100亩,高标准生猪养殖场完成项目立项、用地审批等前期手续,后续工作稳步推进。
2.基础农业稳步发展。焦溪(翠冠梨)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完成建设,并创成全市翠冠梨产业示范基地。“十三五”期间,全区翠冠梨实现总产值4.24亿元,葡萄总产值突破1.85亿元;全区粮食总产量突破4.5万吨,优质软米种植面积达90%以上,小麦亩产达320公斤,水稻亩产633公斤,粮食单产位列全市前列;全区种植业绿色农产品覆盖面积累计达2万亩,形成了1.06万亩高标准农田,绿色优质农产品比重达75%,8家规模养殖场全面实现生态养殖。“十三五”期间,全区农业企业实现源头、生产、流通等环节全方位、全过程监管,农药可追溯系统实现全覆盖,2020年,天宁区成功创成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区。
3.特色农业全面升级。“焦溪二花脸”“黄天荡清水蟹”“焦溪翠冠梨”创成国家地理标志商标(产品),“园外园”牌被评为常州市十大农产品品牌,全区累计拥有市名优农产品12个,“三品”40个,“郑陆初品”区域品牌启动运作,全区特色农产品品牌集群初具规模,品牌聚集效应进一步提升。在深度挖掘本土特色品牌的基础上,全面引进国内外优质农产品,“十三五”期间,全区累计引进特色新品梨、彩虹西瓜、水果甜椒、美黄姬等新品种果蔬25个,全区特色农产品丰富度进一步提升。全力构筑“互联网+农业”,以“园外园”“丹丹梨”等特色农产品为主的农产品电商累计销售额突破8亿元,年均增长率突破20%,成为全区农业发展新的增长极。
4.主体培育发展喜人。全区有各类注册农民专业合作社89家(其中国家级示范社4家、省级示范社3家、市级示范社3家),注册资金近2.79亿元;经农业部门认定的家庭农场98家,合作组织基本覆盖林果、蔬菜、生猪、鱼类养殖等重点主导产业。“十三五”期间,农业总产值预计累计达69亿元,年均总产值预计达13.8亿元;累计培育省级农业龙头企业2家,区级农业龙头企业2家,累计年销售额预计达7.2亿元,销售额年均增长率预计突破19%;累计组织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64期,涉及10447人次,成功培育“龙城英才计划”农业乡土人才5名、江苏省“三带”名人2人、江苏省“三带”能手8人,柔性引进农业技术类博士9人、硕士1人,全区高素质农业人才队伍得到进一步增强。
二、美丽乡村大放异彩
1.建好美丽乡村。把美丽乡村建设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突破口,全力实施查家湾、牟家村、黄天荡片区(丰北)等一批市级美丽乡村示范项目,成功走出一条“国资先行做环境,民资跟进唱大戏”的可复制可持续的天宁模式。查家湾入选全国美丽乡村50强,建成后吸引总投资30亿元的舜山小镇项目(省重大项目);牟家村获评首批“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总投入6000万元的伊酷拉精灵农庄、公子居民宿、半石咖啡、乡村集市、汉韵雕塑等特色产业项目正式投运;丰北村在完成村庄环境整治的基础上,成功引入总投资2700万元的水上运动中心项目和智能水产育苗项目,真正实现了“国资与民资同行、建设与运营同步、环境与产业共融”。
2.建好宜居乡村。在建好美丽乡村的基础上,全面铺开生态优美、设施完善、特色鲜明的宜居乡村建设。采取“1+5”全覆盖的方式,在全面实现“拆乱治违”的基础上,按照理水、通路、修屋、完善功能、优化空间等五个方面工作要求,因地制宜整理,营造干净整洁新家园。“十三五”期间,累计投入9000万元,累计建成美丽宜居乡村58个。
3.建好生态乡村。“十三五”期间,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任务全面完成。全区农村生活垃圾集中收运处理率、郑陆镇垃圾分类设施覆盖率100%,逐步形成6吨/日的农村餐厨废弃物收运处理能力。累计建成达标厕所205座,农村无害化卫生户厕普及率达100%。完成111个规划发展村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实现村庄生活污水规划发展村覆盖率100%。全区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7%以上,农膜回收率达87%,化肥用量较2015年削减21.86%、农药使用实现零增长,规模化养殖场治理率100%,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达97.51%,农业面源污染得到有效好转。深入开展城乡环境卫生整洁行动和绿美村庄建设,累计建成省级健康村10个、绿美村庄5个。“十三五”期间,全区累计建成省级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综合示范村3个、市级6个,全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也得到中央、省部门认可,并在《农民日报》主办的“全国农村人居环境”公众号上选登推广。
三、农村改革走向深入
1.农村管理水平不断提升。“三资”管理方面,出台《关于进一步完善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管理的意见》,提高管理政策保障力度,着力抓好农村三资管理,建立健全村务监督委员会,实现村级非现金结算、农村集体资产监管平台、农村财务会审、“两整治”以及财务票据专项检查五个全覆盖;农村产权交易市场投入运行,与省、市实现互联互通,“十三五”期间,省市两级农村集体“三资”监管平台累计成交项目621个,成交总金额7612.72万元。阳光扶贫方面,371户建档立卡低收入人口实现脱贫,其中,154户(277人)实现稳定脱贫,成为全市首个全面脱贫地区;在全区探索实施“防贫险”,全区建档立卡低收入人员中因重大疾病、自然灾害、意外事故等3种情况造成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尚不满1万的,缺口部分由防贫险补足,彻底消除脱贫人口返贫风险,扶贫成绩在全市排名前列。
2.产权制度改革全面完成。出台《天宁区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等文件,指导镇、街道全面完成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累计核实集体资产总额108亿元,界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为15.19万人,全区65个村全部完成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工作和集体经济组织登记赋码工作,股份证书发放工作入选市级试点,年内发放率达100%。全区产权制度改革工作获得中央相关部门认可,富强村产权制度改革工作被中共中央机关刊《求是》杂志主办的“求是网”公众号上选登推广。
3.农村土地改革创新推进。土地确权发面,土地承包确权登记颁证工作通过省级验收,累计签订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合同15048份,签订率98.88%,证书发放14788本,发放率97.16%;23个村完成确权档案收集整理,实现土地承包经营权信息应用平台省、市、县互联互通。宅基地改革方面,试点实施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项目,缓解国有建设用地供地压力,率先启动羌家闲置宅基地综合利用试点工作,通过集体建设用地入市的方式,统一建设和运营特色民宿群,带动生态环境美化、乡村产业兴起和集体经济增收。
四、水利建设加速发展
1.水利工程取得突破。编制完成《郑陆防洪除涝规划》,并在控规、土规调整中及时布点水利项目,从而突破了规划依据、土地性质等方面的束缚,畅通了水利项目的基建报批程序。“十三五”期间,全区累计投入水利资金16.3亿元,全力推进1个国家级水利建设项目和31个地方水利建设项目,新沟河延伸拓浚(天宁段)工程及8个配套工程基本完工,西河枢纽、张家沟闸站等重点工程先后完成,15个城区洼地治理项目全面完工,全区防汛除涝体系得到进一步提升,彻底解决了郑陆镇和城区部分洼地连年受淹的老大难问题。
2.“河长制”成效明显。首创“河道警长制”和“河长+检察长”依法治水模式,构建起“政府河长+企业河长+警察河长+民间河长”的共治格局,累计聘请河道警长108名、企业河长29名、巾帼河长10名,实现各级各类河长全覆盖;在全市首推河长制“六进”宣传工作,并在《中国水利报》进行全国推广,逐步营造起全民参与治水的浓厚范围;率先出台区级“两违三乱”整改销号办法,累计清理“两违三乱”问题524处,清淤农村河道土方27万立方米,全面消除23条农村黑臭水体,基本消除劣V类,河道环境得到有效改善。在治水的同时,全面打造特色亮点,投入5亿元,实施龙游河综合整治工程,系统打造生态绿化带、景观功能带、健康养生带;投入2亿元,成功打造横塘河、凤凰公园河、白莲浜和黄家浜四条市级“五好河道”。
3.水利风景区再创佳绩。有效整合城区和农村水利资源,串连城区和郑陆人文古迹,融合推进美丽乡村与水利风景区建设,打造独具天宁特色的水利风景区。“十三五”期间,全区累计创成国家级水利风景区1个,省级水利风景区3个,其中,青龙潭水利风景区为主城区首个国家级水利风景区,牟家村水利风景区为全市首个村级省级水利风景区。同时,依托青龙潭国家水利风景区成功打造全市首家节水主题公园,同步串联附近学校、社区共同建设而成全市第5家节水教育示范基地,2020年,成功提档升级为省级节水综合园。全区水利风景区数量与质量位居全市前列。
(此件公开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