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内容
2016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宏观经济环境,全区上下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始终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动作为、创新实干,全区经济社会运行稳中有进,顺利实现“十三五”发展的良好开局。
一、经济运行
【综合】
经济运行量质并举。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694.5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7.6%,其中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9.2亿元;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196.4亿元,增长7.0%;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488.9亿元,增长8.0%。全区一、二、三次产业比重调整为1.3:28.3:70.4。全区按常住人口计算的人均生产总值达108534元。
财政收入增长平稳。全年实现财政收入79.9亿元,比上年增长2.9%,实现公共财政预算收入46.8亿元,比上年增长4.5%,其中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城维税分别入库13.5亿元、6.0亿元、6.0亿元、3.0亿元和2.8亿元。财政支出继续向民生领域倾斜,全年公共财政预算支出26.1亿元,比上年增长6.3%,其中教育支出5.2亿元,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4.7亿元,医疗卫生支出1.6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4.4%、11.7%和10.3%。
【农业】
农业生产总体稳定。2016年,全区完成农林牧渔服务业现价总产值15.9亿元,同比增长5.9%。其中农业产值7.4亿元,增长11.9%;林业产值0.1亿元,增长7.4%;牧业产值2.8亿元,增长0.3%;渔业产值4.9亿元,增长2.2%;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0.7亿元,下降3.4%。全年粮食播种面积3.2万亩,粮食总产量1.4万吨。水稻单产593公斤/亩、小麦单产307公斤/亩。
农业项目有序推进。深入开展水稻高产增效创建万亩示范片工作,总面积10663.4亩。成功申报市级高效设施农业项目家个农业企业(合作社),成功申报省级高效设施农业项目2家企业,1家企业成功申报省级农业三新工程,1家企业成功申报省级水产良种繁育场亲本更新项目,2家合作社申报部级渔业标准化健康养殖示范基地。
【工业】
工业经济稳中有升。全年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162.2亿元,同比增长5.9%,其中轻工业619.6亿元,增长8.8%;重工业542.6亿元,增长6.1%。规模以上工业中,民营企业完成产值679.2亿元,增长9.9%,其中私营企业616.7亿元,增长10.5%。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完成产值427.2亿元,增长2.9%。重点行业平稳运行。纺织服装、机械、化工、生物医药、冶金、电子、建材七大行业全年完成产值分别为486.1亿元、340.7亿元、107.3亿元、69.5亿元、33.4亿元、10.8亿元和12.1亿元,同比分别增长8.1%、2.0%、12.2%、13.6%、12%、90.5%和14.5%。企业经济效益逐步向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全年完成主营业务收入1142.8亿元,同比增长8.1%,实现利税、利润分别为115.1亿元和73.9亿元,分别增长8.2%和9.7%。2016年,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407家,产值超亿元企业150家,超10亿元企业达21家,超百亿元企业1家,户均规模2.9亿元。
工业结构加速优化。华利达科技产业园、凯特机器人等14个工业项目开工建设,亚玛顿四期、集盛星泰超级电容等16个项目竣工投产,常州四药固体制剂、针剂车间通过GMP认证,新医药、新材料产业产值分别增长15%和12%。
企业发展科技为先。武进不锈建成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上能新特、新瑞得仪器等企业建成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强力先端建成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引进“龙城英才计划”项目18个。常嘉建设、船用电缆荣获市长质量奖,华利达“王子甲”创成中国驰名商标,全年申报省著名商标7件、省名牌产品7只。全区全年完成高新技术产业产值299.8亿元,同比增长6.1%,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25.8%。
【国内贸易】
消费市场稳步增长。全年限额以上批零贸易实现销售额911.3亿元,比上年增长14.7%。其中,批发业实现销售额617.1亿元,同比增长16%,零售业实现销售额294.2亿元,同比增长12.1%。销售额比重列前三位的大类商品分别是:金属材料类39.3%、化工材料及制品类10.4%、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8.9%。全年限额以上住餐业实现营业额29.3亿元,比上年增长2.2%。全年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76.3亿元,比上年增长10.9%,其中限上实现零售额366.9亿元,比上年增长11.6%。随着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升级类、文化类商品消费高速增长亮点频现,零售额增长速度最快的三类商品分别是:电子出版物及音像制品133.1%、金银珠宝类53.2%、文化办公用品类22.1%。
【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小幅增长。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81.4亿元,比上年增长5.8%,服务业、工业分别完成投资303.2亿元和78.2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6.0%和5.1%。重点项目推进有力,列入市重点项目共9个,完成投资16.7亿元,完成年度计划投资的106.5%,其中华利达服装设计研发中心、恒生科技园二期等4个新建项目全部开工。列入区重点项目共74个,完成投资107.8亿元。
房地产开发继续走低。2016年天宁区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67亿元,同比下降26.3%。按房屋用途看,住宅开发完成投资43亿元,同比下降31.1%;商业营业用房开发完成投资12.5亿元,同比下降4.0%。2016全区房屋施工面积453万平方米,同比下降36.8%。其中住宅施工面积294.2万平方米,下降42.1%;商业营业用房施工面积54.5万平方米,同比下降27.1%。
二、改革开放
【民营经济】
民营经济健康发展。深入推进“五证合一、一照一码”登记模式,降低准入成本,优化营商环境,激发企业活力,民营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势头。全年新设私营企业2700户,注册资本123.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2.0%、90.0%;新增个体工商户6936户,注册资本4.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1.9%和36.0%。
【开放型经济】
招商引资难中求进。成功引进了中交建设、环球车享、晟诚汽车等多家注册资本上亿元的大项目落户天宁。利用外资取得突破。全年新增协议注册外资36229万美元,同比上升194.2%。累计完成实际到账注册外资26040.5万美元,同比上升322.3%。对外贸易持续下降。全年完成进出口总值28.4亿美元,同比下降7.9%。其中累计出口24.7亿美元,同比下降8.2%;累计进口3.7亿美元,同比下降5.8%。
【园区建设】
园区建设步伐加快。开发区经济健康稳定发展,启动提升龙城创业园、福北创业园等老园区,扩容优化恒生、黑牡丹、新动力、创业服务中心等现有园区,做大做强金融商务区、检验检测认证产业园、中非合作产业园、军民融合产业园、文化创意产业园等在建园区。加紧推进元其大健康产业园、中美硅谷科技园、苏南智城、弘辉科技园等新建园区,形成兼容并包、百花齐放的园区格局。开发区全年实现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5.0亿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81.7亿元、完成规模以上工业产值818.1亿元、实现服务业营业收入976.9亿元,分别占全区总量的32.1%、47.6%、70.4%和40.9%。
三、社会事业
【科技创新】
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全年实施产学研合作项目26项,新增省级高新技术企业11家、民营科技企业50家,申报高新技术产品62只,争取各类科技资金0.11亿元,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17.8件。全区拥有省级众创空间4家,新认定1家国家级众创空间:常州郑陆现代农业星创天地;2家市级众创空间:美吉特•嘉洲电商众创空间、约克蒲公英众创空间;2家市级加速器:常州新动力科技企业加速器、常州武澄科技企业加速器。新动力创业中心创成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人才引进成绩显著。2016年全区共引进各类人才3508人,其中签约领军型人才11名,引进重点推荐项目2个,优先推荐项目9个。全年帮助企业申请人才专项资金208.9万元,为全区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加大就业见习岗位开发力度,开发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岗位165个,组织提供应届高校毕业生就业岗位3250个。
【教育事业】
教育事业优质均衡。全区共拥有各类全日制学校29所,其中四星级高中1所,普通初中5所,九年一贯制1所,小学21所,特殊教育1所。在校学生共41754人,教职工人数2465人。各类幼儿园35所,在园儿童15696人,幼儿园教职工人数1633人,学龄儿童入学率、小学生毕业率均达到100%。拥有流动儿童少年简易学校3所,外来流动就学儿童2705名。
【文化体育事业】
文体事业蓬勃发展。持续推进天宁区全民健身中心建设,新建4个全民健身示范工程,新建和更新80个小区健身路径器材,新建5公里标准化健身步道,新增1个健身气功站点,建设1个体质测定与运动健身指导站。加强文体队伍建设。目前全区有社会体育指导员近2000人,2016年培养一级社会体育指导员9人、二级社会体育指导员25人、三级社会体育指导员157人
深入开展“乐动天宁”、“社区天天乐”文体品牌活动,举办区级大型活动10项。建立天宁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全面展出我区各级各类“非遗”名录39项。
【卫生事业】
卫计惠民能力提升。拥有健康主题公园5个、健康步道15条、健康餐饮一条街1条、健康小屋42个、“江苏省健康促进企业”1家,健康促进学校11所、健康促进医院8家、健康单位17家、健康社区25家、健康餐厅(食堂)34家,健康家庭120家,国家级戒烟门诊1家。居民健康素养比上年提高2个百分点。大力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共签约居民86948户,203374人,居民家庭医生签约率达38.9%。
四、人口、民生与社会保障
【人口与就业】
人口规模保持稳定。全区常住人口64.0万人,比上年末增长0.1%,其中城镇人口57.2万人,比上年同期增长1.3%。其中0-14岁人口7.0万人,15-64岁人口49.3万人、65岁以上人口7.7万人,分别占总人口的11.0%、 77.0%和12.0%。常住人口出生率5.23‰,人口死亡率5.00‰,人口自然增长率0.23‰,全区城镇化率89.4%。
就业创业持续推进。全区就业形势保持基本稳定,全年实现新增就业1.6万人,失业人员再就业1.3万人,援助困难群体就业3305人,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就业212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实现创业培训901人,支持成功自主创业1920人,其中扶持大学生创业271人,创业带动就业7448人。举办各类再就业专场招聘活动46场,精英人才交流洽谈会8场,为2216家招聘单位提供普通岗位2.5万个,中高级岗位370个,达成初步意向6541人。
【人民生活】
居民收入稳步增长。2016年区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4685元,同比增长8%,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6410元,同比增长6.8%。其中: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6092元,同比增长7.9%,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7098元,同比增长6.6%;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940元,同比增长8.6%,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6674元,同比增长12%。
【社会保障】
社会保障不断深化。以新增就业人员、外来务工人员和灵活就业人员为突破口,联合镇、街道对重点企业开展社保扩面工作,全年新增参保1.1万人。全区五大保险均扩面净增0.3万人。全区82家单位参加了机关事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474人,保费收缴率达100%。截至年末,全区共有11.0万人参加企业养老保险,增长0.2%;8.4万人参加失业保险,增长6%;11.9万人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增长1.2%。城乡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城乡基本医疗保险覆盖面持续保持98%以上。
【社会福利与救济】
福利慈善事业蓬勃发展。通过宣传慈善文化、策划慈善项目,倡导“慈心为本、善举为民”的社会参与氛围,全年募集慈善基金239.2万元。慈善救助坚持做到常规救助标准化、补充救助差异化、临时救助常态化,2016年,市、区两级慈善机构共救助我区困难群众8386人次,金额176.5万元。养老服务提档升级,“适老住区改造工程”获评2016年江苏省现代民政建设十大创新成果。
救助保障力度持续加大。严格执行低保标准自然增长机制,2016年全区最低生活保障由每人每月670元调整至730元。全区有2286户、3568人纳入低保范围,累计发放保障金2885.5万元。“三无”老人生活补助由每人每月1230元调整至1320元,孤儿基本生活补助由每人每月930元调整至1320元。
五、城市建设
【基础设施建设】
城乡建设加快推进。轨道交通运营控制中心正式开工,1号线站场建设全面推进, 2号线一期工程已启动征收。新堂北路、龙汇路、永宁路等6条道路建成通车。征收拆迁和谐有力,全年完成征收拆迁120万平方米,完成棚户区改造1900户24万平方米。城乡绿化有序实施,全年新增绿化面积61.2公顷,全区城镇绿化覆盖率达36.2%。
【环境与生态】
市容环境得到提升。有序开展高架沿线综合整治和“9313”城市环境综合整治。施家巷村、河西村等9个城郊结合部、城中村环境面貌得到明显提升。加大了新建违法建设查处力度,2016年共拆除违法建筑240余户,拆除面积8600余平方米。
生态文明建设加快。制定并发布《天宁区网格化环境监管实施方案》,全区PM2.5平均浓度较2013年同期下降17.9%,重污染天数为4天,较上年减少了7天。城区24条河道基本达到景观河道要求。横塘河湿地公园、舜过山森林公园建成开放,采菱港绿道、青洋路老运河东南地块、安信颐和周边区域等15个补绿、复绿项目全面完成。
2017年3月
(此件公开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