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内容
近几年来,我区全面贯彻落实《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全面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挖掘、保护和传承工作。其中由常州武进籍皇帝梁武帝萧衍始创,距今已有1500多年历史的《常州宝卷》由我区文化馆作为保护单位,在诸多宝卷研究和传承人的共同努力下,于2009年已成为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在保护与传承的实践中,我区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工作模式。
一、主要做法
(一)搭平台,保护与传承并举,让《常州宝卷》“活起来”。
区文化馆作为保护单位,通过全馆工作人员及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包立本、余忠良共同努力,对常州宝卷进行信息普查、卷本征集、整理等基础工作。在馆内辟出活动室专门用于传承、传播常州宝卷的宣卷、宣演活动。
与常州电视台、《常州日报》等新闻媒体合作对常州宝卷、宣卷活动进行了多次宣传介绍,扩大了常州宝卷、宣卷的影响。
(二)深挖掘,征集与收藏结合,让《常州宝卷》“传下来”。
常州知名民俗学家,常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名誉主席韦中权先生,致力于抢救、保护常州宝卷、宣卷活动。在他的引领下,经过诸多传承人数年挖掘、整理、搜集,全市业界人士共收藏了“常州宝卷”共有100多册,80余种,数量、质量在全国收藏中领先,其中清道光九年(1829年)手抄的《还珠宝卷》等品种均为全国孤品,并已入选《中国宝卷总目》,新华社曾为之刊发过电讯。
(三)重传承,研究与转化同步,让《常州宝卷》“火起来”。
区文化馆组织地方文化专家对常州宝卷的传承现状作了阶段性的普查、调研、挖掘、整理;每年组织多场次的宣演活动,创作摄制资料片。对常州宝卷、宣卷的主要传承人分别作了采录、拍摄,建档。
二、初步成效
经过多年、多方面,特别是各传承人的共同努力,《常州宝卷》经江苏省档案专家和文物学者评审,被列入第四批“江苏省珍贵档案文献名录”。
经过精选,由包立本等人收藏并选编的一批原生态保护较好的宝卷已编入《常州宝卷·第一辑》,由珠海出版社公开出版发行;历经八年编纂,《常州宝卷第二辑》日前由黄河出版社正式公开出版,区文化馆于2019年7月21日举行了首发式。
区文化馆和项目传承人代表包立本与常州地区数个民间宣卷班社和传承群体建立了广泛的联系,开展多次宣卷宣讲、研讨活动,培养年轻传承人,取得了显著的工作成效。
三、今后工作
我区在宝卷保护和传承方面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传承工作还任重道远。为此,今后将继续做好以下工作:
1.挖掘、整理、出版30万字的《中国常州宝卷》一书;将一批有代表性的宝卷、宣卷制成光碟,用于学习、培训、传承之用。
2.特邀扬州、苏州、上海等地老艺人、老专家,召开长三角区域性的宝卷、宣卷表演、理论研讨会,加强交流,携手并进。
3.进一步开展调研工作,摸清常州宝卷、宣卷形成、发展历史,摸清历代表性传承人的历史信息;广泛收集、记录常州宣卷历代艺人的表演唱本、篇目、曲目,编撰整理出版专著;建立常州宝卷宣演培训、传承基地,着力培养一批年轻传人,在辖区中小学开展传承普及活动。
4.建立非遗传承保护、扶持激励机制,妥善解决常州宝卷、宣卷当前老艺人的实际生活困难;建好资料馆;筹集资金,筹建集收集、整理、陈列、展示、研究等功能于一体的常州宝卷博物馆。常州宝卷博物馆建成后,将成为中外专家研究工作的基地,成为人们了解常州地方文化、历史文化、传统文化、民俗文化的窗口。